揭秘:常遇春之子常昇为何会下落不明?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这首诗的作者是朱元璋,写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当年春夏之交,鄂国公常遇春奉命出塞,追击北元。在途径河北柳河川时,常遇春暴病而亡,年仅39岁,可谓英年早逝。朱元璋得知消息,痛彻心扉,写下了这首诗。
常遇春,凤阳府怀远人。元末乱世中,他在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凭借其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逐渐成为朱元璋集团中数一数二的将帅之才,在明朝统一天下之战中,立下盖世功勋。朱元璋盛赞他“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堪称朱元璋手下第一虎将。然而常遇春享年不永,在明朝开国之后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故此朱元璋才会如此悲痛。
《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记载,常遇春有三个儿子,长子常茂,次子常昇,三子常森。常茂颇有父亲常遇春勇猛刚烈的遗风,勇力绝人,是一员虎将,被封为郑国公。但常茂为人鲁莽暴躁,屡立战功但也屡屡犯下大错。洪武二十年九月,常茂在出兵征讨辽东军阀纳哈出时,再度惹祸,使得纳哈出降而复叛。朱元璋怒不可遏,把他削职为民,发配广西蛮荒之地,并终老在那里。
常遇春的儿子常昇,于洪武二十一年冬十月,被封为开国公、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食禄三千石。常昇的结局成为一个谜团,史书中只提到他“数出练军,加太子太保”,在朱元璋手下任职一段时间,还得到晋升。
然而自此之后,有关常昇的记载戛然而止,就此离奇失踪了。有人认为他在朱元璋掀起的功臣大清洗行动中遇害,有人认为他在建文帝与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战死,哪种说法都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和依据,使得常昇的下落成为一个谜团,失踪五百余年,无人知道其确切下落。
直到民国十四年,著名学者、史学家俞平伯,在参与清理故宫明清档案典籍时,意外发现了一件明代文物:一本成书于洪武晚期的《太祖皇帝钦录》手抄本,才破解了常昇的下落之谜。这本《太祖皇帝钦录》,记录的全部是朱元璋曾下发的谕旨底稿。
与官方颁布的《明太祖实录》相比,这本《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的内容,以口头谕旨和密旨为主,几乎未经修饰和润色,日常口语色彩浓厚,具有典型的朱元璋大白话风格,很多都是简短的三言两语,是研究洪武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原始史料,比官修《明太祖实录》的可信度更高。
在《太祖皇帝钦录》中,专家们意外发现了常昇的下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给朱元璋上奏:会宁侯张温,开国公常昇、全宁侯孙恪,“及家人一十六名,火者七名”,都已奉旨捉拿归案。朱元璋随即给儿子晋王下了一道密旨:“但是男子,着王那里都灭了,妻子就那里配与人。”同时朱元璋还强调:“好生机密!着那里不要出号令”。让晋王把他们就地处死,一定要机密行事,不要对外出示他的密旨。
原来,常昇是在轰动大明朝的蓝玉谋逆大案中受到株连,被朱元璋秘密处死了。他再三强调“好生机密”,结果使得常昇的下落不为人所知,但也从侧面说明,常昇被处死是个冤案,不然何须“好生机密”,不敢让人知道,也无法堂而皇之把常昇的“罪状”公之于众。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是常昇的亲舅舅,都是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的功臣,且两家关系密切。蓝玉被杀,常家难以幸免,被无辜株连是自然而然之事。可怜常遇春一生为朱元璋喋血疆场,效尽犬马之劳,其子嗣却无辜遇害,冤沉海底,常家结局之凄凉,朱元璋心地之狠辣,令人一声叹息。
万幸的是,常家有一个男丁常继祖,躲过了这场劫难,流落云南。弘治年间,明孝宗访察功臣之后,得知常遇春的后代在云南“不沾寸禄,沦于氓隶”,已经成了贫苦农民。明孝宗大为不忍,下旨授予常家后人常复位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算是作为对朱元璋的恶行的一种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