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还是新生?关于机器人换人的思考
从零售业到制造业,从家政服务到国防军事,相关从业者都在担心智能化的机器人哪一天会让自己下岗,变得对社会毫无用处,这个困扰像阴影一样笼罩在许多人头顶已经数十载。
不仅是机器人,近来较热的人工智能此时也变成了另一个顾虑,因为它们可以实现复杂的算法。科技现在变成不仅可以在体力劳动方面做得比人类好,在运用谷歌的搜索引擎或IBM的Watson系统之后,科技产品竟然可以在某些角度比人类更会动脑解决问题。
于是有些人甚至提议,还是要为此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像为一些被淘汰的工人提供再就业培训或者职业调动等。尤其有些社会工种和群体本身在财政上就比较脆弱,受这种冲击的影响也将是最大。
真正该考虑的,是等着被彻底淘汰掉,还是因此获得新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也不是说事态严重到所有行业和职业都受影响,确实有些工作会因为自动化而被机器取代,但也有很多工作即使引入自动化,也会之前做什么后面还照旧。也就是说,即使科技发展导致了很多工作被机器或者计算机取代,这些被取代的工人其实还是会在多出的时间里找到更有兴趣、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有一些甚至还会做些发明,某一程度上属于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或贬低那些经常发愁会丢掉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人,实际上,早在我们人类不再从事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开始以族群生活并被分配特定的任务时,也曾经担心过自己之前那些本事荒废,让自己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后变得更加严重。一些涉及熟门手艺、耕作和手工艺的工作很快被工厂和工业化淘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托公司提供的职位来维持生计。
类似的,我们现在也在担心如果那些公司用出色的机器人和计算机来取代我们的工作,那时该怎么办?
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人类之所以存活到现在,就是因为人类总是会找到新的方向去努力。
举个例子,农业曾经是北美最集中劳动力的产业之一。不过近些年来农业上的一些科技进步已经把所需人力极大地压缩,同时还提高了整体效率。据美国国家农业数据服务部门的统计,从1950年到2010年60年间,从事农业的人口从1千万急剧减少到了300万,而另一方面在高科技行业,这段时间的从业人数从无到有,至今已经有650万之多。
虽然上面所举例子中的数字看起来似乎很有关联,但实际上绝对不是说那部分离开农田的人都去做了计算机工程师或者软件工程师。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其中一部分人或者他们的孩子原来可能本应继续在田地里干农活,结果却接受了科技方面的教育,并最终在高科技领域找到了更有意义或者回报更加丰厚的工作。
这就如同经济衰退往往会催生创新潮一样,如今众多的高科技领军企业比如苹果公司、谷歌、微软和脸书等,其实都是诞生在经济萎靡时期。早期的1873年的大恐慌,紧接着就是新专利申请大潮,于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我们看到了电灯、电话、留声机、电力网和城市地铁系统等新事物的产生。
这些创新大潮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 需求是发明之母 这一定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一旦被赋予更多的时间,常常我们都会它们投入在满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之上。而机器人和计算机所擅长从事的方面几乎都是比较呆板,不论是涉及到物理还是数学计算,都不能实现创意或者策划。
人类并没有什么能成为合格猎手的天赋,我们比很多动物的运动速度慢,而且太多的动物比我们强壮,人类之所以能爬到食物链顶端并且成为地球的主宰,主要是因为超强的大脑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擅长创造一些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强大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让我们在陆地上跑得比猎豹还快,在天上比老鹰飞的高。也因为出色的工具,让我们在食物生产中效率如此之高,使得我们有了大量的时间来投入到其它更有意义的事业上。
这些工具里就包括了AI和机器人。如果我们总是去想这些机器人、AI和自动化会给我们曾经的经济模式带来怎么样的打击,那未来看起来肯定就非常暗淡。当这些趋势完全实现的时候,确实很有可能发生优胜劣汰和其它社会巨变,不过我们也不应因此而抵制这种趋势,因为它很有可能会释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风潮。这股风潮会将大量的人从机械的重复性劳作中解放出来,并被赋予创新最需要的温床--时间。
机器换人,其实最终的结果是将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推进,机器永远不会像人那样思考
再次重申,伴随这种转变一定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和巨大的痛苦,谁都不应试图去淡化这些影响。重点是,在我们预测自动化会带来很多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展望,一旦所有的创造力和潜能被同时解禁,我们将会迎来多么巨大的未知前景?
下一篇: 国产机器人产业安全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