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宫内的布局是怎样的?汉武帝刘彻为何修建建章宫?
建章宫,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造的宫苑。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汉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建章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
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宫内布局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
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但至今遗址犹存。
汉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亦称泰液池。建章宫池名。《三辅黄图》卷四载:“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太液池位于建章宫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顷,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个范围宽广的人工湖。遗址在三桥镇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洼地处。
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长3丈、高5尺的大石鲸,西岸有6尺长的石鳖3枚,另有各种石雕的鱼龙、奇禽、异兽等。池中建有高达20余丈的渐台。为了求神祈仙,汉武帝还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
《西京赋》曰:“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拾遗记》曰:“此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边湖中,有各种动植物。《西京杂记》卷一载:“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鶂动辄成群。”
《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汉昭帝为此作歌云:“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宫中著名的风景区。池中置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种游船。汉成帝常在秋高气爽之季与后妃赵飞燕泛舟戏游于湖中。太液池作为一个大的人工湖,为建章宫提供了大量蓄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