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中header头部信息详解
http request的header信息
1、http请求方式
如下表:
get | 向web服务器请求一个文件 |
post | 向web服务器发送数据让web服务器进行处理 |
put | 向web服务器发送数据并存储在web服务器内部 |
head | 检查一个对象是否存在 |
delete | 从web服务器上删除一个文件 |
connect | 对通道提供支持 |
trace | 跟踪到服务器的路径 |
options | 查询web服务器的性能 |
说明:
主要使用到“get”和“post”。
实例:
post /test/tupian/cm http/1.1
分成三部分:
- post:http请求方式
- /test/tupian/cm:请求web服务器的目录地址(或者指令)
- http/1.1: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及其版本
备注:
在ajax中,对应method属性设置。
2、host
说明:
请求的web服务器域名地址
3、user-agent
说明:
http客户端运行的浏览器类型的详细信息。通过该头部信息,web服务器可以判断到当前http请求的客户端浏览器类别。
实例: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zh-cn; rv:1.8.1.11) gecko/20071127 firefox/2.0.0.11
4、accept
说明:
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内容类型,内容类型中的先后次序表示客户端接收的先后次序。
例如:
accept:text/xml,application/xml,application/xhtml+xml,text/html;q=0.9,text/plain;q=0.8,image/png,*/*;q=0.5
备注:
在prototyp(1.5)的ajax代码封装中,将accept默认设置为“text/javascript, text/html, application/xml, text/xml, */*”。这是因为ajax默认获取服务器返回的json数据模式。
在ajax代码中,可以使用xmlhttprequest 对象中setrequestheader函数方法来动态设置这些header信息。
5、accept-language
说明:
指定http客户端浏览器用来展示返回信息所优先选择的语言。
实例:
accept-language: zh-cn,zh;q=0.5
这里默认为中文。
6、accept-encoding
说明:
指定客户端浏览器可以支持的web服务器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表示允许服务器在将输出内容发送到客户端以前进行压缩,以节约带宽。而这里设置的就是客户端浏览器所能够支持的返回压缩格式。
实例: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
备注:
其实在百度很多产品线中,apache在给客户端返回页面数据之前,将数据以gzip格式进行压缩。
7、accept-charset
说明:
浏览器可以接受的字符编码集。
实例:
accept-charset: gb2312,utf-8;q=0.7,*;q=0.7
8、content-type
说明:
显示此http请求提交的内容类型。一般只有post提交时才需要设置该属性。
实例: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charset:utf-8
有关content-type属性值可以如下两种编码类型:
(1)“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表单数据向服务器提交时所采用的编码类型,默认的缺省值就是“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然而,在向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文本、包含非ascii字符的文本或二进制数据时这种编码方式效率很低。
(2)“multipart/form-data”: 在文件上载时,所使用的编码类型应当是“multipart/form-data”,它既可以发送文本数据,也支持二进制数据上载。
当提交为单单数据时,可以使用“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当提交的是文件时,就需要使用“multipart/form-data”编码类型。
在content-type属性当中还是指定提交内容的charset字符编码。一般不进行设置,它只是告诉web服务器post提交的数据采用的何种字符编码。
一般在开发过程,是由前端工程与后端ui工程师商量好使用什么字符编码格式来post提交的,然后后端ui工程师按照固定的字符编码来解析提交的数据。所以这里设置的charset没有多大作用。
9、connection
说明:
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如果web服务器端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 web服务器需要在返回给客户端http头信息中发送一个content-length(返回信息正文的长度)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 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实例:
connection: keep-alive
10、keep-alive
说明:
显示此http连接的keep-alive时间。使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连接持续有效,当出现对服务器的后继请求时,keep-alive功能避免了建立或者重新建立连接。
以前http请求是一站式连接,从http/1.1协议之后,就有了长连接,即在规定的keep-alive时间内,连接是不会断开的。
实例:
keep-alive: 300
11、cookie
说明:
http请求发送时,会把保存在该请求域名下的所有cookie值一起发送给web服务器。
12、referer
说明:
包含一个url,用户从该url代表的页面出发访问当前请求的页面
responses 部分
header | 解释 | 示例 |
---|---|---|
accept-ranges | 表明服务器是否支持指定范围请求及哪种类型的分段请求 | accept-ranges: bytes |
age | 从原始服务器到代理缓存形成的估算时间(以秒计,非负) | age: 12 |
allow | 对某网络资源的有效的请求行为,不允许则返回405 | allow: get, head |
cache-control | 告诉所有的缓存机制是否可以缓存及哪种类型 | cache-control: no-cache |
content-encoding | web服务器支持的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 | content-encoding: gzip |
content-language | 响应体的语言 | content-language: en,zh |
content-length | 响应体的长度 | content-length: 348 |
content-location | 请求资源可替代的备用的另一地址 | content-location: /index.htm |
content-md5 | 返回资源的md5校验值 | content-md5: q2hly2sgsw50zwdyaxr5iq== |
content-range | 在整个返回体中本部分的字节位置 | content-range: bytes 21010-47021/47022 |
content-type | 返回内容的mime类型 |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date | 原始服务器消息发出的时间 | date: tue, 15 nov 2010 08:12:31 gmt |
etag | 请求变量的实体标签的当前值 | etag: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expires | 响应过期的日期和时间 | expires: thu, 01 dec 2010 16:00:00 gmt |
last-modified | 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 last-modified: tue, 15 nov 2010 12:45:26 gmt |
location | 用来重定向接收方到非请求url的位置来完成请求或标识新的资源 | location: http://www.zcmhi.com/archives/94.html |
pragma | 包括实现特定的指令,它可应用到响应链上的任何接收方 | pragma: no-cache |
proxy-authenticate | 它指出认证方案和可应用到代理的该url上的参数 | proxy-authenticate: basic |
refresh | 应用于重定向或一个新的资源被创造,在5秒之后重定向(由网景提出,被大部分浏览器支持) | refresh: 5; url= http://www.zcmhi.com/archives/94.html |
retry-after | 如果实体暂时不可取,通知客户端在指定时间之后再次尝试 | retry-after: 120 |
server | web服务器软件名称 | server: apache/1.3.27 (unix) (red-hat/linux) |
set-cookie | 设置http cookie | set-cookie: userid=johndoe; max-age=3600; version=1 |
trailer | 指出头域在分块传输编码的尾部存在 | trailer: max-forwards |
transfer-encoding | 文件传输编码 | transfer-encoding:chunked |
vary | 告诉下游代理是使用缓存响应还是从原始服务器请求 | vary: * |
via | 告知代理客户端响应是通过哪里发送的 | via: 1.0 fred, 1.1 nowhere.com (apache/1.1) |
warning | 警告实体可能存在的问题 | warning: 199 miscellaneous warning |
www-authenticate | 表明客户端请求实体应该使用的授权方案 | www-authenticate: basic |
到此这篇关于http中header头部信息详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http中header头部信息内容请搜索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
上一篇: php之Aes加密案例讲解
下一篇: 数据分析处理库Pandas——概述
推荐阅读
-
Android4.X中SIM卡信息初始化过程详解
-
CentOS 7中使用Squid提供HTTP代理详解
-
基于Linux系统中查看硬件等信息的方法详解
-
详解Nginx中HTTP的keepalive相关配置
-
详解Nginx服务器中HTTP Headers相关的模块配置使用
-
详解WordPress开发中get_header()获取头部函数的用法
-
详解http请求中的Content-Type
-
setcookie中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headers already sent by错误的解决方法详解
-
详解Linux中几个获取硬件详细信息的命令
-
详解AngularJS中$http缓存以及处理多个$http请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