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20 23:06:26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汉名臣晁错之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特别是吴、楚、齐等国,*...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汉名臣晁错之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特别是吴、楚、齐等国,*越来越大,对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因此,从汉文帝开始,就不断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

  到汉景帝时,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错出场,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削晚削,诸侯都得反,早削的话,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祸乱小;削得晚了,等诸侯王们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一些,但祸乱更大。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个诸侯王的过错,顺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准备向*最强大的吴国开刀时,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一起发动*,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进攻朝廷。

  为了平息*,景帝先是听从朝臣袁盎的建议,腰斩了筛议削藩的晁错并诛其九族,但*并没有平息,最后只好派出大将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镇压,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历时三个月,才将七国之乱平息。

  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各诸侯国的封地隐患问题,但诸侯王的*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借机剥夺了诸侯国的部分*和管理权限,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集权走向巩固,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晁错提出《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虽然使朝廷付出了代价,但从当时的形势和削藩效果看,晁错无疑是大大的功臣,但他却落了个被诛九族的结局,实在是死的冤枉,死的悲惨,后世史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晁错之死是因为袁盎陷害、景帝听信袁盎谗言,一时受蒙惑误杀了晁错。

  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看,好像并不这么简单。晁错之死,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格因素、权谋较量、政治利益纵横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汉景帝政治利益需要的“替罪羊”,是宫廷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性格缺陷。

  (一)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埋下悲剧隐患

  晁错在汉文帝朝时入朝为官,因才学过人,被文帝安排做太子舍人,辅佐太子刘启,因为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经常给文帝和太子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深受文帝和太子赏识,被太子称为“智囊”,后来升为太子家令、中大夫。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马上提拔晁错为内史,仅次于丞相,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晁错因为和汉景帝的密切关系,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加上他的观点言论很合景帝心意,因此倍受宠信。他经常凭借自己和景帝的特殊关系,越过丞相等重臣,单独进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都被他改动修订了一遍,引起众朝臣的不满。

  史载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心狠,又有景帝的宠信,朝臣们对他又嫉妒又害怕。当时朝中有名望的大臣如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重臣袁盎都和他相处不好,甚至心生怨恨。特别是袁盎,和晁错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你来我走,从不在一起说话。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但晁错年轻气盛,恃宠而骄,根本不在乎同僚们对他有什么不满,依旧我行我素。为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庙边的一块短墙给拆除了,这在当时可是砍头的大罪。因为晁错经常越级和景帝言事、感觉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这一机会立刻安排人写奏章,想弹劾晁错,借机除掉他。

  晁错听到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宽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请求治罪晁错,结果景帝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事是我批准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斩后奏,却先奏请,反被这小子出卖!”回家后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从此对晁错更加敢怒不敢言。

  (二)权谋博弈,晁错缺乏政治谋略

  晁错虽然有才又受宠,但他的升迁之路太过顺利,缺乏必要的磨练,在充满权谋的封建官场,是典型的“书生政治家”,主要表现在,只知忠诚,不知忠须有道;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出谋划策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会出现什么后果缺乏必要的对策。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削藩之初,他就得出诸侯王“削藩必反”的结论,但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他却慌乱无策,至少两件事显示了他稚嫩的政治谋略。

  一是策略失当,引祸上身。*发生后,景帝召朝臣商议对策。晁错平乱心切,又不合时宜地提出请景帝御驾亲征。“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这么多兵,让别人带万一临阵倒戈怎么办?还是您亲自出征,我留守京城吧。”景帝听后连理也没理。

  二是舍本求末,议杀袁盎。晁错和袁盎本来就相互仇视,削藩前,他先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贿赂的事,奏请景帝诛杀袁盎,但景帝只是把袁盎贬为平民。七国*后,他不是急于谋划应对*,而是想借机先对付袁盎,连他的手下都极力反对。消息传到袁盎耳中,袁盎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连夜通过窦婴牵线,进见景帝,说七国作乱,皆因晁错而起。鼓动景帝诛杀晁错,派人去吴、楚等国说明情况,*自会止息。正为七国*恼火的景帝,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为了天下平安,舍弃一个晁错算得了什么!

  几天后,丞相青翟、廷尉张欧等大臣又联名上书,以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为由,请求诛杀晁错。景帝于是“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连朝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被拉到东市腰斩了。

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三)政治考量,景帝迫切需要“替罪羊”

  除了自身性格原因、导致树敌太多和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缺乏政治谋略,晁错之死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考量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景帝统治管理、稳定政权的需要,也就是说,削藩成或者败,晁错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从实行削藩之日起,他就成了景帝用来统一*集权、稳固西汉政权的“砝码”和“替罪羊”。因为对朝廷、对景帝来说,诛杀晁错,是应对当时形势的最佳选择:

  其一,诛杀晁错,有利于平定*。当时,七国*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虽然七国合兵,但有几个小国并不积极,诛杀了晁错,能够从内部动摇、分化叛军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以“清君侧”之名、搞*的吴、楚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