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简介 奠边府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奠边府战役(越南语: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越南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53年5月,驻印度*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 ,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方式是对集团据点群的阵地攻坚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战地区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很差,运输补给困难。虽然人民军经历多年作战,但攻打敌坚固设防的集团据点群还是第一次。作战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战斗激烈,伤亡较大,生活艰苦,对部队士气影响较大。但由于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役政治工作,因而保证了作战决心的贯彻和战役的彻底胜利。
战役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战时在印度*地区始终保持军事存在的法国,企图恢复战前格局,重新成为印度*的殖民大国。但事与愿违,法国人很快发现自己处于无法摆脱的内外交困之中,而且他们的企图使他们自己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1930年,一位*革命家缔造了印度**,他就是后来改名为胡志明的那个人。他被法国人逐出越南,后来在中国的广西站住了脚,并在1941年组建了名为“越盟”的政党。胡志明在广西开始与武元甲共事。武元甲原是河内的一名教师,后来成为胡的副手,并逐步成长为胡的军队统帅。
1945年3月日本人撤离了占领的印度*,这对越盟帮助颇大。当年8月底,胡志明在河内建立*,并任*首脑。他手下有5000人的游击队,由武元甲指挥。该游击队控制了东京湾和北安南山脉。胡志明曾一度受到中国*有限度的保护。当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法军于11月在西贡登陆时,中国军队曾在北纬16度线上*了他们北上的道路。但是中国人除了供给一些缴获的日造步枪外,无法提供其他物资援助。中国军队于1946年5月撤离越南。
与法谈判
胡志明十分清楚,游击队虽然日渐壮大。但还不具备对付法军的能力。因此,他决定谈判,其结果是与法方达成了一项双方均不满意而且难以持久的协议。武元甲主张武装抵抗,他忙于在东京湾东北部大本营(越北)扩大游击武装,进行训练。而胡志明则冷静、深沉、有耐心。他非常清楚:和平,即使不稳定的和平,只要伴有停火或休战,对他来讲都至关重要。因此,他继续进行谈判。
然而,1946年秋,法国人终于失去耐心,提出了胡志明认为非常难以接受的要求。越盟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获得独立,当年11月底,它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法战争。但谈判所花费的时间并非一无所获。胡、武两位越南*已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立即开始实施精心制定的游击战计划。这支武装力量已扩大到3万人,活动在若干个地区内,每个地区都有一独立的组织,但由武元甲统一指挥。
中国资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对越南的物资援助是越盟成长的“助长剂”。到1950年,武元甲已在越北地区建立一支含4个步兵师的正规部队,每个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总兵力达1万人。其后勤供给主要依靠在当地征募的一支庞大的农民队伍。
1950年秋,武元甲认为自己的力量已很强大,足以向法国远征军及新近成立的越南国民军发动进攻。作战初期,武元甲有选择地在某些地区巧妙地运用兵力优势。他极为成功地将法军从东京湾北部彻底赶走,并对河内及海防造成严重威胁。但当年12月,随着法国军事家塔西尼将军(后成为元帅)的到来,法国人的命运大为好转。1951年,越南人的日子极不好过。
战斗打响
1951年1月,一场大规模的攻击战在红河三角洲打响,法军由塔西尼亲自指挥。此仗可谓艰苦卓绝,势均力敌。武元甲虽然占有3:1的兵力优势,但在3日苦战中伤亡6000人。同年,又经过两次更加惨重的失败之后,武元甲不得不转入游击战。塔西尼当年年底返回法国,后死于癌症,处世尤为谨慎的萨朗将军接替了他。法军调换指挥官,使武元甲得到喘息机会,重新获得了主动权。他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将部队扩编为6个师。这6个师包括第351重型师,该师辖1个工兵团,2个炮兵团,1个重武器团,1个高炮团,后来又增加了1个野战火箭部队。
重型师的组建及其他收获是胡志明1950年4月访问北京后的间接成果。他在北京与中国达成协议,即由中国向他提供各类武器及军事教官。从此之后,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从云南边境运来大批野战火炮、高射炮、轻武器以及弹药。中国只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才短时期中断向越盟供应军火,而这一中断有利于越南,因为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人可以向越南提供从美国人那里缴获的先进武器。中国在越南的参战情况不详,但有一支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在越南,以确保越军正确使用中国武器。在奠边府战役中,中国肯定至少有一个高炮团参战。但从表面上看,武元甲这个被法国人蔑视的自学成材的军事天才,是所有主要战斗的指挥官。
纳瓦尔将军
1953年5月,纳瓦尔将军接替了萨朗将军。他曾是骑兵部队军官,在参谋部担任过要职(主要在情报部门),还任过装甲部队指挥官。他虽然富有自信心,但由于没有在高级司令部工作的经验,加之对印度*一无所知,因此对能否担当此任感到没有把握。但是法国政客毫不理睬他的意见,将他派往越南,并令他将战局改善到使法国*能够进行谈判的程度。
纳瓦尔抵达印度*时,法军总兵力为18.9万人,其中法军5.4万人,外籍军团(其中许多是德国人)2万人,北非部队(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3万人,空军1万人,海军5000人和越南军队7万人。然而,这些部队的大部需在红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线”的一系列防御阵地上执行守备任务,或在法军管辖之下的其他地方执行同类任务。武元甲拥有6个师和3个独立团,其中至少有8万人是训练有素的一线部队;他还有强大的二线部队,可从事地方作战。此外,武元甲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后备队。越盟控制了东京湾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安南山脉“腰部”的制高点并在更南的区域设有少量据点。
局势对纳瓦尔并非有利,但他立即察觉到自己的指挥弱点,并且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该计划以增强部队机动力、增加兵力、并得到美国的援助为基础。纳瓦尔将此计划带回巴黎,但并未得到批准。在他返回越南时,巴黎只答应给他增加10个营的兵力以及有条件地提供一些美援,并且命令他必须立即行动。他执行了命令,在北部打了一场胜仗,即在安南山脉“腰部”获得一次小胜,并成功地撤回那商筑垒营地的法军。
建立那商营地曾是萨朗将军唯一的成功之举。3个伞兵营准确地空降在敌占区,在那里修筑了一个堑壕纵横的营地。而越盟部队对它的一系列进攻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代价高昂的自我损耗(越盟的确这样做了)。成功地撤离那商,促使纳瓦尔认为在敌方领土上建立据点并没有多大危险。基于这种认识,加上法军负有保护友好王国老挝的义务,纳瓦尔决定在奠边府设立规模更大的筑垒营地。控制由北方入侵老挝的唯一通道。
奠边府位于河内以西约180英里处。自1952年11月起,它一直在越盟控制之中,很有可能成为越南进攻老挝的前沿基地。奠边府差不多正好位于一个大约12英里长,8英里宽的肥沃、富庶的谷地*。谷地周围是丛林覆盖,连绵起伏的山峦,有不少山峰高达3000多英尺。这里既不易防守,也不易实施空运补给。
卡斯特行动
纳瓦尔任命勒内·科尼少将为东京湾部队司令。负责从河内的基地指挥奠边府筑垒活动。科尼身材魁梧,精明强干,他跟着自己敬佩的塔西尼来到印度*。科尼雄心勃勃,直言不讳,性情暴躁。如果对某一命令持有异议,他就会提出不同意见。纳瓦尔选用科尼必定是由于他赏识科尼的才干,他们俩关系一般。然而,他们一致认定卡斯特里上校是守备部队司令官的最佳人选。卡斯特里是一位骑兵军官,与纳瓦尔相识。不久前他成功地指挥了红河三角洲的装甲部队。奠边府将被用作实施进攻或防御作战的基地,因为纳瓦尔预计在这一带要打一场运动战,而一名骑兵出身的军官当基地司令,的确很合适。
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点半刚过,第6殖民伞兵营和第1伞兵团的第2营抵达两个空降地域上空。“卡斯特行动”正式开始。奠边府谷地在阳光下显得非常宁静和平,农民在田间地头干活,越盟部队毫无准备。两个空降营降落在相距3英里的两个地域内。第1伞兵团的士兵没有遇到抵抗,殖民伞兵营在奠边府西北着陆,遇到强烈抵抗并有一些伤亡。中午刚过,殖民伞兵部队第1营加上2个75毫米炮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外科医疗小队空降着陆。越盟部队下午4时撤离该地区,留下96具尸体。
次日,包括一辆推土机在内的重型装备空投到位,工兵们开始修复主要的简易机场,加固“堡垒”。奠边府谷地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地势平坦,只有几处小山包,楠云河从谷地中流过。法军以前占领该地时,曾修建了两个简易机场,较长的跑道为1.6万码,靠近奠边府;另一个比较小的机场位于奠边府以南3英里处。
防御体系
整个防御体系由数个据点构成。每个据点以一女子名字命名,各据点由数个理论上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撑点构成。北边是孤立的加布里埃尔据点,由阿尔及利亚第5步兵团驻守。其东南面是比阿特丽斯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3营驻守。由主要机场周围的工事构成的于盖特据点,由外籍军团第2团第1营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队驻守。于盖特据点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玛丽据点,由泰国人驻守。在安妮·玛丽据点以南是克洛迪娜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1营驻守。楠云河以东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分别由阿尔及利亚第3步兵团第3营和第4摩洛哥步兵团驻守。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贝尔据点。这一处境危险的据点由下列部队坚守:外籍军团第3团第3营、阿尔及利亚步兵第4团第2营、一支法国人指挥的摩洛哥部队、一个105毫米炮兵连和一支坦克部队。战地司令部和野战医院位于克洛迪娜据点正北的地下掩蔽部里。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机动部队也集中在此。当时,奠边府谷地的法军兵力近5000人。
以后的几周里,巴黎的军政高级官员乘坐飞机接踵而至,以便从纳瓦尔和科尼将军那里了解法军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在印度*的命运与奠边府这片稻田息息相关。在奠边府,人们每天都在挖掘沟壕,架设铁丝网,埋设地雷,加固工事,给来访贵宾留下深刻印象。纳瓦尔将军估计敌方至少要用3个整师才能包围奠边府。牵制住这么多敌方部队将对法军计划于元月在安南进行的战斗(亚特南特之战)十分有利。万一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纳瓦尔确信其防守火力足以压制敌方进攻。奠边府犹如“发怒的刺猬”,将给越盟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并非所有高级军官都如此乐观。纳瓦尔本人在表示自信的同时,也并未忽视让科尼准备一项秘密撤退计划,以防事态恶化。科尼对此乐于从命,因为他本来就对防守奠边府持保留意见。主要反对派是空军高级将领法伊将军,他指出,机场是守备部队的生命线,极易遭受敌人的打击,法军的赌注下错了地方。然而,炮兵司令官皮罗上校则盲目乐观,过分自信。他认为其反炮火计划会有效地摧毁敌人丛林中运来的任何火炮。当问及是否还需要更多的火炮时,他回答说现有火炮已超过所需数量。结果,法军炮兵的失利成为法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占领奠边府
在占领奠边府谷地之后的3个月中,法军多次出击。12月初,法军派出一支部队协助莱州的泰国守备部队撤离。另外,为了获取情报、骚扰敌人和破坏敌运输线,法军还使用各种武器对敌纵深实施猛烈袭击。但多数袭击和出击均无实质性结果。由于空中补给困难或遭敌人伏击,法军多次失败,损失惨重。派遣游击队潜入敌后也收效甚微。到1月份,奠边府显然已丧失了“进攻跳板”的作用。由于敌人正在收缩包围圈,显然企图以全面进攻吞掉这块“诱饵”,法军打算增派更多的部队、火炮以及坦克,企图增强防御力量,但这一切已为时过晚。
纳瓦尔和科尼不仅过份低估了武元甲可投入战场的一线部队的数量,而且还低估了武元甲在恶劣的地形上运输重型武器的能力,以及进行运动战的能力。武元甲于1953——1954年冬季采用运动战逃脱了法国人的包围。武元甲令所属师、团部队来回运动,避免任何正面激战。他的部队甚至可以在老挝进出自如。为免遭敌人的猛烈攻击,武元甲大部队昼夜兼程,夜间行程更远。蜿蜒的行军纵队逐步接近了法军营地。越盟的每个士兵除携带武器外,还带有水壶和30磅大米,此外还带有一把挖壕用的行军锹。
3月13日做好进攻准备时,武元甲已在法军各据点附近集结了4个步兵师和1个重型师的兵力。武元甲总共投入4.9万人(战役过程中又投入1万人)对付法国守军。法军虽又增强了12个营的兵力,但总兵力仅为1.32万人,其中一线部队不足7000人。
最使法军震惊的是,越军第351重型师操纵火力的技术。越军的重型武器比法军多2倍以上。此外,他们以惊人的能力将重武器拖上陡峭的丛林小路,必要时以捆扎树梢的巧妙方式伪装武器,还用人力将火炮拖运到前沿的斜坡上。他们挖掩体把火炮隐蔽定位,使其可向法军营地的薄弱点,尤其是法军的机构实施直瞄射击。伊莎贝尔据点的炮火打不到它们。中部的反击炮火也无法压制它们。假如法军夺取并固守高地,局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MAC如何替换硬盘图标默认的不好看不个性
下一篇: 中国哪里大葱好吃又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