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早期*张国焘简介
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省萍乡县人(今萍乡市上栗县)。中国*创始人之一、*早期*之一。
1916年,张国焘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1920年10月,创建北京的*早期组织。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1936年6月*取消。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初,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中国*;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上演了一幕“*创始人反对*”的闹剧。1974年著有长篇回忆录《我的回忆》。1979年逝世于加拿大多伦多。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97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村)。
张国焘少时进私塾读书。
1916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1919年从预科毕业转入本科。但是张没有读完本科,就成为职业革命家。在校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担任北京学联主席,是北京学生领袖之一。
1920年,跟随李大钊参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活动,参与创建中国*。
1921年7月下旬,在*一大当选为中国**局三人团成员(任组织主任),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8月11日隶属于中国*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前身)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张国焘任首任总主任。
1922年,*二大任**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长。参加领导二七大罢工。
1923年6月,在*三大上,因为反对与*合作,被批判左倾。1924年5月11日,张国焘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杨子烈在北京被直系军阀*逮捕,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自称他被逮捕后“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一言不发”,使敌人“一无所得”。但1949年后整理北京档案时,发现张国焘当年叛变的文字材料,澄清了张国焘投敌变节,供出了当时北京的全体*员的名单与全国铁路系统党员名单。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924年10月25日张国焘夫妇结束他们5个多月的铁窗生涯,出狱后他隐瞒这一情况,重返**并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1925年1月,*四大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农工部主任。参与领导五卅运动。
国共内战
1927年4月,*五大张国焘当选为*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常委。1927年7月为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负责人。1927年八七会议为临时*政治局委员。
1928年6月,六大为*政治局委员,并与瞿秋白一起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
1930年11月回国,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中国*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要*。
1931年,发动白雀园肃反,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成立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在长征时期,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张国焘说是为策应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由洛甫(张闻天)、*、*、朱德等领导的*红军(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有近八万人的强大实力,而红一方面军经过前一阶段的长征,只剩不足三万人。会师后,张国焘取代*出任红军总政委。因为张国焘坚持南下而**坚持“北上路线”,*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裂。张国焘在回忆录中称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并非是反对北上,当时北上决定并未确定。9月9日,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称张国焘发密电要求武力解决,得到叶剑英报告的*等不辞而别,仅率领红一军团和*机关等组成的*纵队北上,张国焘则率四方面军及部分一方面军部队第二次过雪山草地南下。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开会,并决定另立“中国**委员会”(史称“第二*”),张国焘任**主席,“第二*”宣布开除*、*、博古、洛甫的党籍。张国焘以“党团*”的署名向陕北的**宣称:“此间已用*、**、**、*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名义”。
1935年11月3日,**在陕北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外使用*西北*局和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的名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1936年1月22日,**政治局在陕北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的决定》。1936年1月23日朱德致电张闻天,提出“党内急谋统一”,“提议暂时此处以南方局,兄处以北方局名义行使职权,以国际代表团暂代*职务,统一领导”。1936年1月24日,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根据**的决定和朱德的提议,致电张国焘、朱德,电文称:“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1936年2月14日,张闻天、林育英又致电朱德、张国焘:对政治决议既原则上同意,“组织上亦用西南局,则对内对外均告统一”。
*红军在陕北与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会师后,建立并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南下期间损兵折将的张国焘被共产国际命令取消其“第二*”,1936年6月6日,张国焘正式宣布取消第二“*”、“*军委”等,并准备成立*西北局。1936年7月27日,**批准红二、四方面军成立*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统一领导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张*带领红四方面军和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及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部队一同北上,1936年10月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诱使张国焘脱离大部队,仅带数十人的警卫排进入根据地,由此解除了张国焘对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权,*带领的*军委前进指挥所接替张国焘控制了红二、四方面军。根据*命令,由红四方面军主力以及红九军团等部组成红军西路军,任命陈昌浩任*西路军前委书记兼西路军政委,徐向前任总指挥。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等率领下,奉命向北,先是试图打通经中卫、阿拉善进入外蒙到苏联的补给线,后**又接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北线,转而打通经甘肃、*到苏联的补给线。西路军在北上被宁马马鸿逵打击后,转而退入河西走廊,试图打通经由甘肃、*到苏联的补给线。遭到青海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以及甘肃军阀马鸿宾的猛烈攻击,同时由于*军委和军委前指挥(*司令)指挥错误,致使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东突西冲,犹豫徘徊,始终不能摆脱被追杀的被动局面,经数月浴血拼杀后,将近3万人的西路军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李先念率残兵一千余人进入*,其余部队大部被歼,少部分被俘或被打散。被俘和被打散的一部分人员(如徐向前等)后来逃回陕北。由于红军未能打通陕北到苏联的补给线,使蒋更有信心剿灭红军;红军发动宁夏战役失败,也使东北军、西北军更难和红军正式、公开结盟,因为*希望与红军在打开与苏联通道后结盟,否则无法抵抗强大之*军。同时,南方追击红军的*军迅速北上,越来越接近陕北;*明知*军到达陕西后,东北军不能继续与红军秘密合作,使*难以“剿共”与“联共”。
张国焘进入陕甘宁边区之后,张国焘被边缘化,1937年3月遭到批判后任边区*副主席。
与党决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国*。4月11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开除张国焘的党籍。
张国焘投奔*后,蒋中正视其为“对延安的致命打击”交给军统*戴笠“妥善运用”,但此后张国焘对*(特别是主要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行的策反工作收效甚微。
1948年6月,张国焘在上海施高德路创办创进周刊社,出版《创进》周刊。《创进》周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把造成全国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归罪于中国*,指责中国*“为了夺取政权”,“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中国*无论标尚何种理想目的,他们改采取的手段则是有害而可怕的”。“假定*‘武装革命’成功,继军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种*政治无疑”。
晚年生活
1948年底,因政治环境变化,举家迁到台北市。
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
1949年至1952年10月,张国焘任《中国之声》杂志社长;
1966年,开始为美国堪萨斯大学撰写《我的回忆》连载文章,并于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中文版。
1968年,举家飞往加拿大。
1960年10月,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北京*采访*时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1968年,张国焘移居加拿大。
1976年,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
1979年12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养老院病逝,后葬于多伦多东部士嘉堡的松山墓园,终年82岁。张国焘晚年信仰基督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