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品牌运营三才六段论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跨界竞争越来越趋于常态,整合运营越发受到关注。然尔,从纯粹的卖货的角色到品牌化运营的转变,知行难合一。因为品牌运营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事儿。关于品牌营销,充斥着西方的洋理论,本文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来阐发品牌化运营的知行合一问题。
流量、转化、客单价,被认为是三大关键。前两项毫无疑问,都是过程。客单价放到最后不妥,因为:一方面客单价不同的类目没法比,相同的类目不同的价格体系没法比;另一方面,客单价也是过程,不是结果,利润才是结果。
所以,在本文中,电商流量、转化、利润,来比作孔子说的《易经》天、地、人,三才。
a5服务市场汇集优质电商品牌运营服务商,了解更多服务请扫描:
运营的因果
对于新进企业,可以划分成以流量为核心、以转化为核心、以利润为核心的三个阶段,流量阶段是投入期、转化阶段要现金流、利润阶段要上正轨。一个初创团队精力有限,所以要以时间为节点,一个时期专注一个目标。
对于老企业,除全员统一的标准,也可以把团队按照流量为kpi核心、转化为kpi核心、利润为kpi核心分配,每个部分为两块,并可以根据以下内容细分到个人头上。
把团队划分为管理层和执行层。管理层的思想意识为知行合一的“知”,执行层是知行合一的“行”。管理层不是《呼儿嘿呦》里唱的*,手往哪里挥,执行层的劲就往哪里使。
再进一步说,营销圈里最老套的“毛氏营销理论”中:*是最伟大的“营销大师”,因为*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中期、短期的利益,即从共产主义到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管理层不能只赋予长期利益,就是所谓的“画饼”,没有眼下的利益,执行力也很难跟上。
上边是插的题外话,暂且不展开。再说回来知行合一。企业运营的模式有很多种,kpi也有很多种。在互联网形态如此快的竞争节奏下,很多电商做大后,死在了仍然只有获取流量能力的知行下。因此,只会做一件事是不够的。
品牌的是非
在品牌与卖货之间,究竟是不是矛盾?当然不是,品牌就是为了更好的卖货。
品牌和卖货的区别在于:品牌是先管产品再做品牌,卖货是先卖东西再做产品(譬如一些超市的自有品牌)。
而品牌这回事儿,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用短期的广告roi衡量,肯定不行,因为企业的投入产出不是两条平行线,会保持一个比例。已经靠单纯的买卖赚到钱的,要么做了别人不愿做的领域,要么有别人没有的资源,要么赶上了过去的时机。这种优势,很可能是媒体的曝光、嫉妒或是某种资源的变化、平台的战略调整或是新的格局而消失。
也常常会有人拿一些成活百年以上的品牌来佐证一些理论,其实这些品牌也都是因为基础的需求走过来的。譬如说吉普车、可口可乐、雷朋太阳镜、zippo打火机等,都是因为二战的时候满足了部队行军打仗的基础需求,站在全世界的关注点上,沉积下来了品牌。这种故事,不是臆造出来的。要模仿这些品牌,先要从这些品牌的核心产品做需求时开始,而不是模仿现在的营销。
品牌内部的着力在于:产品>渠道>营销,
外部的表现在于:解决什么问题>代表什么价值>品牌烙印,
大抵是这么个顺序。
流量分阴阳
流量获取方法大抵如是,有内有外,有快有慢,有短有长。
目前都在以快流量为核心,但是来的快,去的也快。你能买别人也能买。你有技术,别人也有,别人没有也可以挖你的。所以虽然不可或缺,但也难以沉积下来。
电商中,始稷把共享标题优化、直通车、活动、展位等站内流量,和社会化媒体、百度、联盟等站外链接统称为短流量,“阳性流量”;
这些是大部分店一直在做的。而实现从店到品牌的进化,还要有属性为阴的长线流量。
淘宝改版、开放平台多了、搜索引擎格局呈现变化、移动电商热,种种迹象,新的机会背后,是新的投入。没有互联网新媒体之前,产品上了电视广告就能大卖,这是时机。同理,之前靠技术和给钱就能上的“阳性流量”热销的产品,还能走多远?
“阴性流量”是长流量。
譬如:品牌名称关键词、品牌特有关键词、品类+品牌关键词、产品特有关键词、软性的内容链接等等。把这些词在平台、搜索上养起来,为你而来的流量比例提升了,比水军公关实际的多。淘宝改版的标签,也呈现出了这种趋势。提升“阴性流量”,所谓口碑,就和你对自己产品的信心接近了,不需造作。
阴阳要平衡才是健康的状态,光有阳没有阴不行,永远实现不了品牌化;光有阴没有阳也不行,没有新的消费群不能长远。两种属性的流量增长难度不一样,速度不一样,所以相应的目标和激励也不应该一样,这样才能平衡。
转化分刚柔
流量总体到一个什么程度是健康的、阴阳的比例是多少合适,要参照具体的类目中同价格体系的数据而定。光是同一个类目也不行,红星和茅台都是白酒,但一个销量冠军、一个利润冠军,不能把数据都放到一块比。所以,一个品类,至少要划分高、中、低三个价格体系来对比。
流量到达基数之后,就是转化的事了。决定转化的因素就是产品、价格、促销、详情(图文)等等这些了,容易界定,不用多说。按照阴阳流量的分法,始稷把转化再划分为刚柔。
转化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同一款产品的价格动因分为刚柔:促销转化为刚、正价转化为柔;
第二个层面,不同的产品,引流类的低价产品为刚、高毛利类的产品为柔。
从促销单品爆破向品牌化,需要经历这两个过程,否则品牌忠诚之类的概念无从谈起。
新改版的淘宝可以看出一些趋势,单品爆款作为入口越来越淡了,整体(店铺)品牌的优势越来越重要。在店铺和品牌之间,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不是店铺,所以品牌>店铺。
促销像“吸毒”一样,从主动到被动,很难停下来。最后,要么真的亏本,要么就会玩起文字游戏。往哪边发展都不是好事。
一方面要提高正价销售,向正价售罄用力;另一方面要实现所谓溢价,以应对越来越多支出需要,所以要提高相对高毛利的产品销售比例,尽量减少有价无市的形象sku。
依照流量的方法,刚性转化和柔性转化也是一样的。像路易威登一样完全不靠促销太远,所以刚柔转化也要平衡,要以不同的标尺判定。总归,要把核心产品往中上提。譬如:89、158、248三个价位,把销量从89往158上提。
再讲一讲题外的问题:结合阴阳流量的运营,至少先把长线的阴性品牌流量,导向柔性转化的产品上。
再进一步,用线下的案例,就是把“经典款”设立在中高价位上,建立自己的关键词系统并养起来。譬如红星青花瓷、洋河蓝色经典,都是用中高价格来打造“经典款”,并建立了自己的关键词。
再具体点说:我们知道德系d级车,奔驰s、宝马7、奥迪a8、大众辉腾,假如说奔驰的重点在于s这一高端级别、宝马在5,奥迪在a6这一中间级别、大众则在于迈腾、帕萨特、捷达等更低的级别。
目前多数不成熟的品牌,都是大众这种模式,而大众是集团式的多品牌运营,自身就需要有这个差异。消费者会因为对满大街奔驰s的倾慕而购买性价比低的e系、c系,而不会因为对满大街速腾、迈腾、捷达等的喜爱,而去购买辉腾。
所以要实现品牌化运营,目前很多类目看似毛利高,实际上不足以支撑未来和对消费者心理造像。做到奔驰以s为中心步子太大,所以需要一个过程。像街边的矿泉水不知不觉从1块涨到2块一样。
划分转化考核的意义在于:提升利润。
利润分仁义
最终的结果不是客单价、不是复购率,而是利润。也只有利润,才是品牌的命脉。上边说的方法,也都是为了利润。
首先,利润只有两种获取方式: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单价+销量)。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把前者定性为“仁性利润”,后者为“义性利润”,宏观上为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市场的溢价能力。两者的平衡,是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团队的品牌化运营能力。
利润的划分,还可以有不同的层面,根据不同类目、不同品牌的需要来设定。譬如:
第一个层次(靠人到靠己):第一次购买为“仁性利润”,之后的购买就是crm的“义性利润”(如关联团队权责,可以利润改换为销量,下同);
打一个比方,诸葛亮第一次抓到孟获可能有各种原因,但是接二连三的抓到,就是诸葛亮真的比孟获厉害。仁义的比例是多少,当然也要根据不同的品类来看。譬如空调和袜子本身就不一样,同是空调,格力和海尔又不一样。复购率低的耐用品,就要以“经典款”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第二个层次(产品到品牌):购买单品为“仁性利润”,同时购买关联产品就是品牌营销的“义性利润”。
这是一个整合、借力的商业时代,但是靠人终不如靠己,规则随时在调整、格局随时在变易。打通直接到达消费者的品牌路径,建立 “品牌烙印”,才是真正的品牌化运营的利润。
关联销售是老话题,有ipad和smartcover的关联、牛仔裤和腰带的关联等等。
关联销售,依旧以单品突破的策略没有什么错,只是由以低价为标签的“爆款”向以差异性的优势关键词为标签的“经典款”迈进。从而到达品牌习惯、上瘾。换言说,关联销售的效果,首先是核心产品带来的“品牌感受”。
品牌化运营是一个整体是事,需要团队的和合性。但在合的总架构下,把不同的部分到个人划分出来,即便有英雄性,也要建立在和合性之下,实现更高的可控性。知道问题出在哪,劲能用在哪,事能做到哪,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