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经理能力矩阵:基本能力之学习能力
产品经理应当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快速接受以及了解一些新事物,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篇文章详细地为我们整理了互联网产品经理能力矩阵基本能力中与学习能力相关的干货,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对于稍微有点年头的产品人来说,学习能力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毕竟在互联网初期,粗放式职业规范下成长起来的你我,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去学习。但是到底怎么学的,我们又仿佛很难有一套说得清楚的方法。
一、学习里面也有坑
1. 职场学习有所不同
之前为公司招聘新人,其中的一次面试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面试者是一位国内top10院校本科毕业生,工作2年左右。坦率来说,能力出众,理论基础扎实,就业不久但工作经验对口。
当问及学习能力时,其把自己在校时期的学习成绩了列了一遍。可能还觉得不够充分,随即补充能够一周学习100个英语单词。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8年度 pisa(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测试结果显示,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的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3大领域全部第一。
数据令国人“沸腾”,也令国人沉思。靠全世界最长学习时间堆砌出来的世界第一,背后是令人喜忧参半的教育问题。
中国学生为学习的付出程度,不可不谓之世界罕有。但应试教育可能导致的,是生存能力、独立自主、人格塑造等一系列问题。
即便是离开校园走出社会,当代教育的问题仍然大行其道。
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所积累的学习方式,最终可能局限我们而后的社会成长。
如果在工作中谈学习,仍然还是拘泥于书本、成绩和毫无新意的死记硬背,那么在职场的发展很有可能出问题。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我们也是通过这一过程,一步步走到今天。
对于产品经理,学习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书山有路”来概括了。
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学习,并运用到专业提升、技能历练、行业认知和经验积累等方面,将是远非书本学习的关键所在。
2. 避免自欺欺人
互联网改变生活,也改变了学习与教育。
当我们需要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时,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去补习班、图书馆了,因为网上都有。
线上逐渐成为我们主要学习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碎片零散。
线上学习的好处就在于方便,不受时间与位置限制,随时随地。
但是线上学习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最大的一点就是过于碎片化。
你一个观点,我一个理论,他一个方法,看似丰富多彩,其实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今天读一篇干货,明天看一个视频,好像有所得,但是杂乱无章难以吸收。
其次是门槛太低。
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自我表达。
除了少量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专职人员,大多数内容创造者都是缺乏专业行的普罗大众。
各类平台缺乏审核、监管,自媒体强调个性化、碎片化,也缺乏专业度与可信度。
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低门槛让学习效果难以保障。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我们经常走入学习误区。读了几篇干货,就觉得自己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看了几期视频,就觉得自己朝兢夕惕、殚精竭虑。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该浮于表面浅尝辄止,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3. 讲方法更讲目的
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兴趣驱使,想要系统化地学习,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知识架构,确定学习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断有新的领域被挖掘发现,也不断有旧的领域被推动发展。
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着庞杂的体系,已经不是简单地看几天书、学一套课程能够掌握的。
对于工作需要的学习来说,学以致用是主要追求。掌握知识的体系架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尤为重要。
知道学习方向之后,就需要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
工作性学习的目的还是在工作,而不再研究。
就像我们把考了60分的学科提升到了95分,追求100分和提升其他60分的学科,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我们学习到的已经能够满足工作所需,就应该咋其他薄弱环节发力。
之前从物流行业转到了物流金融行业,我第一次面临跨度如此之大的专业性缺失。
因为只知道互联网,不懂金融业务,所以在最开始的工作中畏首畏尾,捉襟见肘。
不怕做什么,就怕不知道怎么做。
学习金融知识势在必行,但是怎么学却一筹莫展。
虽然看了一大堆的专业知识,对金融领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是依旧远远不够。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终于对企业的业务模式、权责分工有了清晰的认知。
对于专业金融领域由市场和业务团队负责,而在互联网方面,公司的要求更多是在于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运转。
在工作需要逐步明确之后,学习重点就聚焦到了消费类信贷业务的金融业务系统设计。
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学习,再结合公司的实际业务需求,我也在短期内很快上手开始产出。
工作需要的学习,应该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就像能力矩阵系列,要做产品经理,首先得知道产品都需要有哪些能力,需要做什么工作。带着目的,才能更好学习。
二、行业学习
当我们进入到新的行业时,我们就需要对行业进行学习。
在越来越讲求细分、深耕的产品领域,对于行业的熟识程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价值。
即便隔行如隔山,行业间有着极大的差异。
但是想要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仍然还是有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可以依循。
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格局等等信息,就不是靠死记硬背可以学习到位的。
下文将作简单介绍,具体的行业学习方法,将在后续的产品壁垒能力中详细说明。
1. 学习框架
根据常规的行业研究/调研报告不难看出,对于行业的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历程与现状、产业链地图、趋势预测3个主要部分。
(1)历程与现状
历程与现状的学习,通俗来讲就是了解行业是如何发展的,现在发展到了什么样子。
对于行业的发展历程,就需要去摸清行业从诞生到现在的整体脉络,以及在行业发展的重要节点都有什么重要表现。
就比如直播行业,其发展路径就可以用探索期、启动器、爆发期、成熟期4个阶段进行汇总。
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变革都伴随着技术、模式与市场的变化。
而对于行业的当前情况,则可以从行业特点、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用户规模、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产业链地图
图片来源于罗戈研究《2021中国物流科技发展报告》
产业链地图的目的在于梳理,目标赛道下都有哪些细分领域,而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各个细分领域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与互动。
产业链地图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了解整个行业的格局,而更为细致的竞品分析能够辅助我们深层次地学习。
3. 趋势预测
我们可以从很多资料里面,知道一个行业可能的发展趋势。
而行业趋势映射到所在企业,甚至到我们每个人,都产生直接结果。
我们不妨尝试预测一下产品经理的发展趋势。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号召下,职责定位大而化之,工作内容笼而统之,岗位配置模棱两可的多年之前,各行各业的人才涌入到产品行列。
初期的产品人都是以基础产品能力为主的通用型人才,标准不一,参差不齐。
再看看当今的pm招聘,很多用人企业在学历专业、工作经验、行业履历、特殊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现在的产品领域更像围城,门槛太高要求太细小白兔难进来,通道变窄跨行不易老白兔想出去。
我的预测,产品领域内卷期还将持续并愈发激烈,传统形态的产品人面临巨大挑战,大量从业者出走转型。
而到后期,通用型产品能力成为次级考核条件,各个细分领域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特有的产品标准与职业通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变成远古传说封印在互联网史书中,产品经理演变成为特定领域的专业型人才。
不管预测是否准确,当代的产品人,不应该局限在理论体系的条条框框,更应该重点追求于特定行业的专业提升。
趋势预测,既是学习与积累,也是前瞻与准备。
4. 学习方式
行业学习一般会用到桌面研究和市场调研2种方式。
桌面研究主要依赖于公开资料、咨询公司报告、企业年/季报、数据公司报告、*数据等现有的资料。
桌面研究重在打通信息渠道,并进行汇总、梳理。桌面研究更为全面、快速,更强调广度。
市场调研主要依赖于人工进行市场的摸底,能够让该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企业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评价、期望和想法。
市场调研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更强调深度。
三、团队学习
互联网具备很大的人员流动性,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跳槽。
来到新的环境之后,如何快速地了解并融入团队,也是新人需要学习的重点。
1. 企业文化
常言道,老板吹牛不可怕,就怕画饼聊文化。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更是被提升到了核心地位。
然而,大多数企业的文化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凝聚力。
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学习,更应该透过虚与委蛇的口号,直至企业深层次。
在之前的一段工作经历中,企业文化就跟企业模式有着明显的不一致。
公司一直在宣传扁平、专业、创新,也一直在视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开展业务。
但是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公司有着明确的上下阶层和复杂的关系网络,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管理层直接限制了专业人才产出价值。
而在高大上项目背后,依旧是传统的找* “拿项目”的方式去做一些毫无经验且无法落地的项目。
在这样的企业,其文化与模式南辕北辙,要么及时退出,要么就只能顺应企业自我调整。
对于企业的学习,并不能拘泥于员工手册和slogan。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埋头工作的间隙,抬头看一看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企业真实情况,为自己或留或走或保持或改变提供依据。
2. 工作模式
即便都叫产品经理,每一家公司对于产品的定位都存在差异。即便同属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的经营、运营模式也有着天差地别。
来到新的企业,自然需要对应的工作模式,才能最终开展工作。
而工作模式的学习并不只是在于工具,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配合。
之前所在同样的行业的两家公司,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
早前的公司里,团队leader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和领导力。
在这样的团队,是标准的指派与执行的关系。
我只需要按照规范专注于分配到的任务,不需要分心于其他。
但在之后的公司里,团队leader有深厚的行业积累,但是对互联网一窍不通。
在这样的团队,传统的指派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与leader达成一种新的分工与合作。
他专注于专业化业务,我专注于互联网落地,相辅相成。
工作模式在于学习,也在于选择。充分了解到企业与团队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才能实现价值。
3. 团队成员
这里的以团队学习为目的的团队成员学习,更多的是对成员的了解与掌握。
当我们知道某位同事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在工作上进行协调互动。
当我们知道某位同事的性格习性,我们才能友好相处避免矛盾。
当我们知道团队成员的能力所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项目开展。
成员学习不仅在于取长补短,更在于人际、协作。
四、学习模型
最后,分享一个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比较适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根据kolb学习模型,我们将学习过程划分为4个适应性学习阶段:
- 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是对于事务的初始化感知,可能来自于生活、工作,是学习圈的起点。
- 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是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清理、整合,进而进行梳理、归类。
- 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抽象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 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通过实践验证上述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学以致用。
五、总结
学无止境众所周知,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学习也是生涯持续的重要前提。
对产品领域的发展预测,并不是一个无心的案例。
更多的还是想要分享给所有还在职业中彷徨的同行,在我的粗浅认知中,产品经理该怎么走下去。
上一篇: DNS(域名服务器)欺骗技术
下一篇: 多进程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