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派魏延守街亭,结果会如何?
刘备逝世后的5年时间里,托孤大臣诸葛亮,先是帮刘禅稳定了成都,后又在公元225年亲自率军,平定了南方孟获等的*,稳定了蜀国的局势。
在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利用南方的蛮兵资源,组建了无当飞军,王平任第一任统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蜀国国富民强,基本上具备了北伐的基础。
据《三国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街亭的重要性
在古代,粮草是影响战局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很多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以对方粮草为突破口。官渡之战,曹操不如袁绍,然最后却能战胜袁绍,跟偷袭乌巢,断了袁绍粮草有很大关系。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众第一次北伐。街亭在第一次北伐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蜀国丢失,则粮道断绝,后援无法补给,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最终输掉这次北伐。
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然而这么重要的地方,诸葛亮却派了一个参军马谡去守,最终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但其实最早,众人都是建议魏延去守的,诸葛亮没有采纳。如果换成魏延,他能守住吗?
魏延守街亭也会失守
魏延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建议:自己亲率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兵直袭长安,杀对手个措手不及,然后兵指洛阳。这个被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结果被诸葛亮一票否决,魏延自此心生不悦。
对于这件事,众说纷纭,有人说诸葛亮太过谨慎,有人说诸葛亮怕魏延争功。
其实魏延这计谋,也不算新鲜,他效仿的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是奇谋,一些熟读兵法的人,比如司马懿,是极可能猜出来的。看得出来,魏延虽然征战多年,但在用兵时也不过是参照了韩信。
马谡其实是韩信的小迷弟。他违抗诸葛亮军令,在山上下寨,是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最后坑了。“背水一战”可不是谁用都能成的,韩信被称为“兵仙”也不是吹出来的。了解“背水一战”的,你会发现,韩信其实并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诱敌深入,调虎离山。他首先麻痹对手,让对手误以为自己只有数千人马,而后用骑兵于两侧发动偷袭。反观马谡,就比较僵硬了,整个战术运用非常不合理。
魏延性傲,看不起人,这在《三国志》有明确记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从他给诸葛亮的建议看,或许是他在汉中憋久了,也或许是他生就是个爱冒险、不按套路出牌的人,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所以,魏延来到街亭,以他的性格来说,甚至也会不听诸葛亮命令,扎寨于山上,最后的结局,也是失了街亭,最多也就比马谡多斩杀几个魏军罢了。
诸葛亮敢不敢斩魏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准备工作,其实没想象的那么顺利。早在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新登基,诸葛亮就谋划北伐了。那一年8月,东吴孙权亲率大军围攻江夏,结果无疾而终。后来,诸葛瑾、张霸又攻襄阳,被司马懿打回去了。对于诸葛亮来说,这其实是最好的北伐时机,可惜一直拖到了公元228年。
其实不是诸葛亮要拖,而是没办法,调不动人,内部矛盾突出。诸葛亮本想让李严镇守汉中门口,然后率军北伐,结果李严各种推托,就是不去,还讨价还价,要割几个郡给他,让他做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惯他毛病。后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为了加强汉中防务,*妥协还是升了李严做骠骑大将军、假节。从李严身上,我们看出,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关键时候是要做出一些妥协的。
魏延和李严相似,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你不给他点好处,他不老老实实干活儿,各种找不痛快。对于魏延,诸葛亮也作了很多妥协。第一次北伐前,诸葛亮也是上表刘禅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相当于间接承认了他的割据地位。而第四次北伐前,魏延更是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经过分析,我们理智地想一想,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是蜀国的丞相,位居三公,官居一品,还拥有假节的权力。此时的魏延不过是个镇北将军,还没有和诸葛亮叫板的资格。如果魏延也失了街亭,诸葛亮完全有权力直接处死魏延的。
但是笔者认为,诸葛亮虽然可以杀魏延,但他却不敢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人才匮乏的蜀国而言,魏延的价值要比一个马谡大多了。这个原因很真实,马也死得不算冤。虽然魏延不会被杀,但犯这么大的错,免不了一顿板子,但这样一来,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间隙会越来越大,蜀国最终还是难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