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lang并发编程介绍
erlang中的process——进程是轻量级的,并且进程间无共享。查了很多资料,似乎没人说清楚轻量级进程算是什么概念,继续查找中。。。闲话不提,进入并发编程的世界。本文算是学习笔记,也可以说是《concurrent programming in erlang》第五张的简略翻译。
1.进程的创建
进程是一种自包含的、分隔的计算单元,并与其他进程并发运行在系统中,在进程间并没有一个继承体系,当然,应用开发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继承体系。
进程的创建使用如下语法:
spawn接受三个参数:模块名,函数名以及参数列表,并返回一个代表创建的进程的标识符(pid)。
如果在一个已知进程pid1中执行:
那么,pid2仅仅能被pid1可见,erlang系统的安全性就构建在限制进程扩展的基础上。
2.进程间通信
erlang进程间的通信只能通过发送消息来实现,消息的发送使用!符号:
其中pid是接受消息的进程标记符,message就是消息。接受方和消息可以是任何的有效的erlang结构,只要他们的结果返回的是进程标记符和消息。
消息的接受是使用receive关键字,语法如下:
每一个erlang进程都有一个“邮箱”,所有发送到进程的消息都按照到达的顺序存储在“邮箱”里,上面所示的消息message1,message2,当它们与“邮箱”里的消息匹配,并且约束(guard)通过,那么相应的actionn将执行,并且receive返回的是actionn的最后一条执行语句的结果。erlang对“邮箱”里的消息匹配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匹配的消息将被触发相应的action,而没有匹配的消息将仍然保留在“邮箱”里。这一机制保证了没有消息会阻塞其他消息的到达。
消息到达的顺序并不决定消息的优先级,进程将轮流检查“邮箱”里的消息进行尝试匹配。消息的优先级别下文再讲。
如何接受特定进程的消息呢?答案很简单,将发送方(sender)也附送在消息当中,接收方通过模式匹配决定是否接受,比如:
给进程pid发送消息{self(),abc},利用self过程得到发送方作为消息发送。然后接收方:
通过模式匹配决定只有pid1进程发送的消息才接受。
3.一些例子
仅说明下书中计数的进程例子,我添加了简单注释:
调用方式:
基于进程的消息传递机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有限状态机(fsm),状态使用函数表示,而事件就是消息。具体不再展开
4.超时设置
erlang中的receive语法可以添加一个额外选项:timeout,类似:
after之后的timeoutexpr表达式返回一个整数time(毫秒级别),时间的精确程度依赖于erlang在操作系统或者硬件的实现。如果在time毫秒内,没有一个消息被选中,超时设置将生效,也就是actiont将执行。time有两个特殊值:
1)infinity(无穷大),infinity是一个atom,指定了超时设置将永远不会被执行。
2) 0,超时如果设定为0意味着超时设置将立刻执行,但是系统将首先尝试当前“邮箱”里的消息。
超时的常见几个应用,比如挂起当前进程多少毫秒:
比如清空进程的“邮箱”,丢弃“邮箱”里的所有消息:
将当前进程永远挂起:
超时也可以应用于实现定时器,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创建一个进程,这个进程将在设定时间后向自己发送消息:
5、注册进程
为了给进程发送消息,我们需要知道进程的pid,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一个很大系统里面有很多的全局servers,或者为了安全考虑需要隐藏进程pid。为了达到可以发送消息给一个不知道pid的进程的目的,我们提供了注册进程的办法,给进程们注册名字,这些名字必须是atom。
基本的调用形式:
将name与进程pid联系起来
取消name与相应进程的对应关系。
返回name所关联的进程的pid,如果没有进程与之关联,就返回atom:undefined
返回当前注册的进程的名字列表
6.进程的优先级
设定进程的优先级可以使用bifs:
pri可以是normal、low,默认都是normal
优先级高的进程将相对低的执行多一点。
7.进程组(process group)
所有的erlang进程都有一个pid与一个他们共有的称为group leader相关联,当一个新的进程被创建的时候将被加入同一个进程组。最初的系统进程的group leader就是它自身,因此它也是所有被创建进程及子进程的group leader。这就意味着erlang的进程被组织为一棵tree,其中的根节点就是第一个被创建的进程。下面的bifs被用于操纵进程组:
group_leader()
返回执行进程的group leader的pid
group_leader(leader, pid)
设置进程pid的group leader为进程的leader
8.erlang的进程模型很容易去构建client-server的模型,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这一点,着重强调了接口的设计以及抽象层次的隔离问题,不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