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16 15:22:14
...

一、TCP协议

1、TCP协议报文格式

TCP协议报文格式详解

2、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位码即tcp标志位,有6种标示:

SYN(synchronous建立联机)

ACK(acknowledgement 确认)

PSH(push传送)

FIN(finish结束)

RST(reset重置)

URG(urgent紧急)

Sequence number(顺序号码)

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码)

1)第一次握手:主机A(client)与主机B(server)通信,要建立一个TCP连接。首先B端先运行一个服务器进程,发出一个“被动打开”命令给TCP。之后服务器进程不断探测端口,看是否有客户端的连接请求。A端向TCP发送“主动打开”命令,指名要与某个IP地址的某个端口建立TCP连接。第一次主机A向主机B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报文中指明了要链接的IP地址和端口号,设置能够接受的TCP数据段最大值,以及一些用户数据:SYN=1,ACK=0,发送序号seq=j.

2)第二次握手:A的连接请求到达B之后,B的TCP查看是否有进程在侦听该端口,如果没有,就发送RST= 1,拒绝连接,否则将到达的TCP数据段留给“侦听”进程,,进程将发回一个应答的TCP报文段,其中:SYN=1,ACK=1,确认序号ack = j+1; 同时选一个自己的发送序号 : seq = k 。

3)第三次握手:主机A收到B的确认之后,再向B发送一个TCP报文段,其中:SYN=1;ACK=1;seq=j+1;ack=k+1;
就完成了三次握手。

状态分析:

(1)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 (number )=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状态详解:

CLOSED: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了,表示初始状态。

  LISTEN: 这个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个状态,表示服务器端的某个SOCKET处于监听状态,可以接受连接了。

  SYN_RCVD: 这个状态表示接受到了SYN报文,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状态是服务器端的SOCKET在建立TCP连接时的三次握手会话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很短暂,基本 上用netstat你是很难看到这种状态的,除非你特意写了一个客户端测试程序,故意将三次TCP握手过程中最后一个ACK报文不予发送。因此这种状态 时,当收到客户端的ACK报文后,它会进入到ESTABLISHED状态。

  SYN_SENT: 这个状态与SYN_RCVD遥想呼应,当客户端SOCKET执行CONNECT连接时,它首先发送SYN报文,因此也随即它会进入到了SYN_SENT状态,并等待服务端的发送三次握手中的第2个报文。SYN_SENT状态表示客户端已发送SYN报文。

  ESTABLISHED:这个容易理解了,表示连接已经建立了

相关知识: SYN攻击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发送SYN-ACK之后,收到Client的ACK之前的TCP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此时Server处于SYN_RCVD状态,当收到ACK后,Server转入ESTABLISHED状态。SYN攻击就是Client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并向Server不断地发送SYN包,Server回复确认包,并等待Client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SYN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SYN攻击时一种典型的DDOS攻击,检测SYN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即当Server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IP地址是随机的,则可以断定遭到SYN攻击了,使用如下命令可以让之现行: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3、“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所谓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即终止TCP连接,就是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或服务端任一方执行close来触发,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TCP连接时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一原则是当一方完成数据发送任务后,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一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是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了,即不会再收到数据了,但是在这个TCP连接上仍然能够发送数据,直到这一方向也发送了FIN。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则执行被动关闭,上图描述的即是如此。
(1)第一次挥手: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状态详解:

  FIN_WAIT_1: 这个状态要好好解释一下,其实FIN_WAIT_1和FIN_WAIT_2状态的真正含义都是表示等待对方的FIN报文。而这两种状态的区别 是:FIN_WAIT_1状态实际上是当SOCKET在ESTABLISHED状态时,它想主动关闭连接,向对方发送了FIN报文,此时该SOCKET即 进入到FIN_WAIT_1状态。而当对方回应ACK报文后,则进入到FIN_WAIT_2状态,当然在实际的正常情况下,无论对方何种情况下,都应该马 上回应ACK报文,所以FIN_WAIT_1状态一般是比较难见到的,而FIN_WAIT_2状态还有时常常可以用netstat看到。
  FIN_WAIT_2:上面已经详细解释了这种状态,实际上FIN_WAIT_2状态下的SOCKET,表示半连接,也即有一方要求close连接,但另外还告诉对方,我暂时还有点数据需要传送给你,稍后再关闭连接。
  TIME_WAIT: 表示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并发送出了ACK报文,就等2MSL后即可回到CLOSED可用状态了。如果FIN_WAIT_1状态下,收到了对方同时带FIN标志和ACK标志的报文时,可以直接进入到TIME_WAIT状态,而无须经过FIN_WAIT_2状态。
  CLOSING: 这种状态比较特殊,实际情况中应该是很少见,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例外状态。正常情况下,当你发送FIN报文后,按理来说是应该先收到(或同时收到)对方的 ACK报文,再收到对方的FIN报文。但是CLOSING状态表示你发送FIN报文后,并没有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反而却也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什 么情况下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其实细想一下,也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如果双方几乎在同时close一个SOCKET的话,那么就出现了双方同时发送FIN报 文的情况,也即会出现CLOSING状态,表示双方都正在关闭SOCKET连接。
  CLOSE_WAIT: 这种状态的含义其实是表示在等待关闭。怎么理解呢?当对方close一个SOCKET后发送FIN报文给自己,你系统毫无疑问地会回应一个ACK报文给对 方,此时则进入到CLOSE_WAIT状态。接下来呢,实际上你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察看你是否还有数据发送给对方,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也就可以 close这个SOCKET,发送FIN报文给对方,也即关闭连接。所以你在CLOSE_WAIT状态下,需要完成的事情是等待你去关闭连接。
  LAST_ACK: 这个状态还是比较容易好理解的,它是被动关闭一方在发送FIN报文后,最后等待对方的ACK报文。当收到ACK报文后,也即可以进入到CLOSED可用状态了。

关于TIME_WAIT 状态更详细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博文:

TIME_WAIT状态解析

4、TCP端口:

TCP协议所涉及的端口是指用于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通信协议端口,是网络通信进程的一种标识,其属于一种抽象的软件结构,属于软件端口范畴。在TCP协议中,端口操作类似于一般的I/O操作,进程获取一个端口,相当于获取本地唯一的I/O文件,可以用一般的读写式访问。详细解析请看我的另一篇博文:

常见的网络端口

5、可靠传输

TCP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1.无差错
1):无差错: A发送分组M1,发送就暂停发送,等待B的确认,B收到M1就向A发送确认,A收到对M1的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若A收到连续的M1分组的确认信息,则证明M2缺失)
2):出现差错:A只要超过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收到确认,就认为刚才发送的分组丢失了,就重传前面发过的分组,叫超时重传。由重传计时器实现。
而且:

(1)A每次发送分组必须暂时保留分组副本;

(2)分组和确认分组必须进行编号‘

(3)超时计时器的重传时间应当比数据在分组的平均往返时间更多一些。

3):如果B收到重复的分组M1,不向上一层交付;而且,向A发送确认。

2.超时重传
其原理是在发送某一个数据以后就开启一个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发送的数据报的ACK报文,那么就重新发送数据,直到发送成功为止。

3.停止等待协议
优点是简单,但是信道利用率太低了。解决方法是采用连续ARQ协议,发送方维持发送窗口,每次连续发送几个分组,接收方采用累积确认,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

缺点是不能向发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信息,例如丢失中间的分组。

4.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TCP 连接的每一端都必须设有两个窗口——一个发送窗口和一个接收窗口。TCP 的可靠传输机制用字节的序号进行控制。TCP 所有的确认都是基于序号而不是基于报文段。
发送过的数据未收到确认之前必须保留,以便超时重传时使用。发送窗口不动(没收到确认)和前移(收到新的确认)
发送缓存用来暂时存放: 发送应用程序传送给发送方 TCP 准备发送的数据;TCP 已发送出但尚未收到确认的数据。接收缓存用来暂时存放:按序到达的、但尚未被接收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 不按序到达的数据。
必须强调三点:
1) A 的发送窗口并不总是和 B 的接收窗口一样大(因为有一定的时间滞后)。

2) TCP 标准没有规定对不按序到达的数据应如何处理。通常是先临时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字节流中所缺少的字节收到后,再按序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
3) TCP 要求接收方必须有累积确认的功能,这样可以减小传输开销

5.滑动窗口图解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6、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方面主要有两个要点需要掌握。一是TCP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的机制;二是如何考虑流量控制中的传输效率。

  1. 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主要是接收方传递信息给发送方,使其不要发送数据太快,是一种端到端的控制。主要的方式就是返回的ACK中会包含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并且利用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这里面涉及到一种情况,如果B已经告诉A自己的缓冲区已满,于是A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时间后,B的缓冲区出现了富余,于是给A发送报文告诉A我的rwnd大小为400,但是这个报文不幸丢失了,于是就出现A等待B的通知||B等待A发送数据的死锁状态。为了处理这种问题,TCP引入了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当A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时,就启用该计时器,时间到则发送一个1字节的探测报文,对方会在此时回应自身的接收窗口大小,如果结果仍未0,则重设持续计时器,继续等待。
  1. 传递效率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单个发送字节单个确认,和窗口有一个空余即通知发送方发送一个字节,无疑增加了网络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报文(请想想为了一个字节数据而添加的40字节头部吧!),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一次多发送几个字节,或者窗口空余较多的时候通知发送方一次发送多个字节。对于前者我们广泛使用Nagle算法,即:
    *1. 若发送应用进程要把发送的数据逐个字节地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先发送出去,把后面的字节先缓存起来;
    *2. 当发送方收到第一个字节的确认后(也得到了网络情况和对方的接收窗口大小),再把缓冲区的剩余字节组成合适大小的报文发送出去;
    *3. 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以达到报文段的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对于后者我们往往的做法是让接收方等待一段时间,或者接收方获得足够的空间容纳一个报文段或者等到接受缓存有一半空闲的时候,再通知发送方发送数据。

7、拥塞控制

网络中的链路容量和交换结点中的缓存和处理机都有着工作的极限,当网络的需求超过它们的工作极限时,就出现了拥塞。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常用的方法就是:
1. 慢开始、拥塞控制
2. 快重传、快恢复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切的基础还是慢开始,这种方法的思路是这样的:
1). 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的变量,该变量和接收端口共同决定了发送者的发送窗口;
2). 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避免一下子将大量字节注入到网络,造成或者增加拥塞,选择发送一个1字节的试探报文;
3). 当收到第一个字节的数据的确认后,就发送2个字节的报文;
4). 若再次收到2个字节的确认,则发送4个字节,依次递增2的指数级;
5). 最后会达到一个提前预设的“慢开始门限”,比如24,即一次发送了24个分组,此时遵循下面的条件判定:
*1. cwnd < ssthresh, 继续使用慢开始算法;
*2. cwnd > ssthresh,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3. cwnd = ssthresh,既可以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以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6). 所谓拥塞避免算法就是: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1,即让拥塞窗口缓慢地增大,按照线性规律增长;
7). 当出现网络拥塞,比如丢包时,将慢开始门限设为原先的一半,然后将cwnd设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较低的起点,指数级增长);

上述方法的目的是在拥塞发生时循序减少主机发送到网络中的分组数,使得发生拥塞的路由器有足够的时间把队列中积压的分组处理完毕。慢开始和拥塞控制算法常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而快重传和快恢复则是为了减少因为拥塞导致的数据包丢失带来的重传时间,从而避免传递无用的数据到网络。快重传的机制是:

1). 接收方建立这样的机制,如果一个包丢失,则对后续的包继续发送针对该包的重传请求;
2). 一旦发送方接收到三个一样的确认,就知道该包之后出现了错误,立刻重传该包;
3). 此时发送方开始执行“快恢复”算法:
*1. 慢开始门限减半;
*2. cwnd设为慢开始门限减半后的数值;
*3. 执行拥塞避免算法(高起点,线性增长);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UDP协议

1、定义: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UDP协议基本上是IP协议与上层协议的接口,适用于端口分别运行在同一台设备上的多个应用程序。

2、特点:

1)无连接,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开销和发送之前的时间延迟较短。

2)尽最大努力交付。(可以采取一定策略实现可靠传输)

3)面向报文,UDP对应用程序交付的报文,添加UDP首部后直接交给IP层。不合并,不拆分。

4)没有拥塞控制,网络拥塞不会使源主机发送率降低。

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交互通信

6)UDP首部开销较小,8字节(TCP为20字节、IP为20字节)

3、数据报格式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用户数据报UDP有两个字段:<数据>字段和<首部>字段。
首部字段很简单,只有8个字节,由4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的长度都是两个字节。

各字段的意义如下:
1.源端口
源端口号,在需要对方回信的时候选用,不需要的时候可用全0

2.目的端口
目的端口号,这在终点交付报文时必须要使用到。

3.长度
UDP用户数据报的长度(首部字段和数据字段),其最小值是8,也即是只有首部。

4.检验和
在进行检验和计算时,会添加一个伪首部一起进行运算。伪首部(占用12个字节)为:4个字节的源IP地址、4个字节的目的IP地址、1个字节的0、一个字节的数字17、以及占用2个字节UDP长度。这个伪首部不是报文的真正首部,只是引入为了计算校验和。相对于IP协议的只计算首部,UDP检验和会把首部和数据一起进行校验。接收端进行的校验和与UDP报文中的校验和相与,如果无差错应该全为1。如果有误,则将报文丢弃或者发给应用层、并附上差错警告。

三、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eg:打电话)、传输效率低全双工通信(发送缓存&接收缓存)、面向字节流。使用TCP的应用:Web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程序。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服务,传输效率高(发送前时延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面向报文,尽最大努力服务,无拥塞控制。使用UDP的应用:域名系统 (DNS);视频流;IP语音(VoIP)。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常见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面向连接、面向无连接?

面向连接举例:两个人之间通过电话进行通信。

面向无连接举例:邮政服务,用户把信函放在邮件中期待邮政处理流程来传递邮政包裹。显然,不可达代表不可靠。

从程序实现的角度解析面向连接、面向无连接如下:TCP面向连接,UDP面向无连接(在默认的阻塞模式下)

在TCP协议中,当客户端退出程序或断开连接时,TCP协议的recv函数会立即返回不再阻塞,因为服务端自己知道客户端已经退出或断开连接,证明它是面向连接的;而在UDP协议中,recvfrom这个接收函数将会始终保持阻塞,因为服务端自己不知道客户端已经退出或断开连接,证明它是面向无连接的)。

传输层两大协议:TCP与UDP详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从上图也能清晰的看出,TCP通信需要服务器端侦听listen、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accept,等待客户端connect建立连接后才能进行数据包的收发(recv/send)工作。

而UDP则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概念不明显,服务器端即接收端需要绑定端口,等待客户端的数据的到来。后续便可以进行数据的收发(recvfrom/sendto)工作。

问题2:什么是面向字节流、面向报文?

面向字节流:虽然应用程序和TCP的交互是一次一个数据块(大小不等),但TCP把应用程序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TCP有一个缓冲,当应用程序传送的数据块太长,TCP就可以把它划分短一些再传送。如果应用程序一次只发送一个字节,TCP也可以等待积累有足够多的字节后再构成报文段发送出去。

面向报文:面向报文的传输方式是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若报文太长,则IP层需要分片,降低效率。若太短,会是IP太小。(谢希仁,第五版。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这也就是说,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问题3:在默认的阻塞模式下,为什么说TCP无边界,UDP有边界?

对于TCP协议,客户端连续发送数据,只要服务端的这个函数的缓冲区足够大,会一次性接收过来,即客户端是分好几次发过来,是有边界的,而服务端却一次性接收过来,所以证明是无边界的;

而对于UDP协议,客户端连续发送数据,即使服务端的这个函数的缓冲区足够大,也只会一次一次的接收,发送多少次接收多少次,即客户端分几次发送过来,服务端就必须按几次接收,从而证明,这种UDP的通讯模式是有边界的。

问题4:UDP 如何发送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分包?

用 updclient 一次不能发送太大的数据量,不然就会报错:一个在数据报套接字上发送的消息大于内部消息缓冲器或其他一些网络限制,或该用户用于接收数据报的缓冲器比数据报小。但不知道一次到底能发多少字节?如果把一个大的字节数组拆分成若干个字节数组发送,那么接收时如何判断和处理呢?

答:方法很简单:

1、在客户端将你要发送的内容(文件什么的都可以)分块,每块内容进行编号,然后发送;

2、服务端在接收到你的分块数据以后,根据你的客户端数据内容的编号重新组装;

3、一般我们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尽量采用比较小的数据块的方式(我的都没有超过1024的),数据块太大的话容易出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时间长,匹配出问题。

问题5.UDP发包的问题

问:udp发送两次数据,第一次 100字节,第二次200字节,接包方一次recvfrom( 1000 ),收到是 100,还是200,还是300?

答:UDP是数据报文协议,是以数据包方式,所以每次可以接收100,200,在理想情况下,第一次是无论recvfrom多少都是接收到100。当然,可能由于网络原因,第二个包先到的话,有可能是200了。对可能会由于网络原因乱序,所以可能先收到200,所以自定义的udp协议包头里都要加上一个***,标识发送与收包对应。

问题6.TCP的发包问题

问:同样如果换成tcp,第一次发送 100字节,第二次发送200字节,recv( 1000 )会接收到多少?

答:tcp是流协议,所以recv( 1000 ),会收到300 tcp自己处理好了重传,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

问题7.有分片的情况下如下处理

问:如果MTU是1500,使用UDP发送 2000,那么recvfrom(2000)是收到1500,还是2000?

答:还是接收2000,数据分片由ip层处理了,放到udp还是一个完整的包。接收到的包是由路由路径上最少的MTU来分片,注意转到UDP已经在是组装好的(组装出错的包会经crc校验出错而丢弃),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问题8.分片后的处理

问:如果500那个片丢了怎么办?udp又没有重传

答:udp里有个crc检验,如果包不完整就会丢弃,也不会通知是否接收成功,所以UDP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而且TCP不存在这个问题,有自己的重传机制。在内网来说,UDP基本不会有丢包,可靠性还是有保障。当然如果是要求有时序性和高可靠性,还是走TCP,不然就要自己提供重传和乱序处理( UDP内网发包处理量可以达 7M~10M/s )

问题9.不同连接到同一个端口的包处理

问:TCP

A -> C发100

B -> C发200

AB同时同一端口

C recv(1000) ,会收到多少?

答:A与C是一个tcp连接,B与C又是另一个tcp连接,所以不同socket,所以分开处理。每个socket有自己的接收缓冲和发送缓冲

问题10.什么是TCP粘包

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基于TCP网络传输的应用程序有时会出现粘包现象(即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详细解释如下:由于TCP是流协议,对于一个socket的包,如发送 10AAAAABBBBB两次,由于网络原因第一次又分成两次发送, 10AAAAAB和BBBB,如果接包的时候先读取10(包长度)再读入后续数据,当接收得快,发送的慢时,就会出现先接收了 10AAAAAB,会解释错误 ,再接到BBBB10AAAAABBBBB,也解释错误的情况。这就是TCP的粘包。

在网络传输应用中,通常需要在网络协议之上再自定义一个协议封装一下,简单做法就是在要发送的数据前面再加一个自定义的包头,包头中可以包含数据长度和其它一些信息,接收的时候先收包头,再根据包头中描述的数据长度来接收后面的数据。详细做法是:先接收包头,在包头里指定包体长度来接收。设置包头包尾的检查位(如群空间0x2开头,0x3结束来检查一个包是否完整)。对于TCP来说:1)不存在丢包,错包,所以不会出现数据出错 2)如果包头检测错误,即为非法或者请求,直接重置即可

为了避免粘包现象,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对于发送方引起的粘包现象,用户可通过编程设置来避免,TCP提供了强制数据立即传送的操作指令push,TCP软件收到该操作指令后,就立即将本段数据发送出去,而不必等待发送缓冲区满;

二是对于接收方引起的粘包,则可通过优化程序设计、精简接收进程工作量、提高接收进程优先级等措施,使其及时接收数据,从而尽量避免出现粘包现象;

三是由接收方控制,将一包数据按结构字段,人为控制分多次接收,然后合并,通过这种手段来避免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