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妙笔还是败笔?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叙述上,千里跃进大别山曾被誉为是神来之笔,是*军事思想的光辉胜利,是“伟大的战略转折”,在很多年里都是这个定论。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解放思想,历史史料的不断被发掘,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也遭到了怀疑。在1947年6月底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之前,该部本来是全军几大野战军里最先出彩、战绩颇佳的一支,擅长大量运动歼敌,能打较大规模的战役。然而在经过大别山转战之后,刘邓所部主力受到很大削弱,已减员过半,重武器丢光,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支战力大幅下滑的野战军。到了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刘邓主力即使加上实力完整、战斗力较强的陈赓、谢富治兵团,也只能在华东野战军多个纵队支援的情况下才吃掉了*军黄维兵团,而无力单独完成歼灭敌重兵集团的任务。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歼敌数量只占全部歼敌数量的五分之一,实际上是给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打了下手。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刘邓大军如果不是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和*军打转转,而是留在中原,与华东野战军及陈谢兵团互相配合,大量歼敌,则更有助于战争全局,解放战争有可能更早结束。加上后来*又想让粟裕率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打过长江做第二次千里跃进,结果被粟裕的斗胆直呈说服,才演变出了决定性的淮海战役,从而认为刘邓所部跃进大别山实际上是一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有人更是进一步发挥,将之称为是解放战争中的“败笔”。
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上述观点跳出了传统定论的束缚,并有大量数据作支撑,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刘邓大军如果不去大别山,会不会是更好的战略选择呢?可惜历史不能重来一次,后人只能就其过程和结果来进行考察。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做出刘邓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呢?这就很有必要考察一下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一年时间里,战争基本上是扭在解放区内打的。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不得不实行主动的内线作战。这样可以依托老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有人力补充部队消耗,容易得到粮食供应,伤病员也能得到较好地安置。而且解放军对根据地的地形熟悉,便于诱敌深入后能在运动中伺机歼灭敌人。这样打了一年,共消灭*军97个半旅,包括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极大消耗了*军的实力。同时,解放军在连续作战中得到了锻炼,缴获了敌人的很多武器装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并完成了从分散游击作战到集中主力实施大兵团作战的转变。上述种种,都为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准备了有利条件。
然而,长期的内线作战也打烂了解放区,造成了对解放区经济的严重破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后来回忆说:“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当时晋冀鲁豫边区*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三千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具等。野战军、地方军加起来四十多万人,长期下去实在养不起。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没饭吃是打不了仗的。”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打仗实际上就是打钱粮,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是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的。上述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情况就已如此严重,经济条件更差的陕甘宁边区则被摧毁成了一片残破。到了1947年,因为战争和天灾,陕甘宁边区内本来就较少的田地基本上都未能得到及时耕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所有纺织运输等副业生产全部停顿,至1948年春荒时就有40万人民群众陷入了饥饿状态,已经接近全区剩余总人口的一半。而军队的粮食则来自于老百姓缴纳的公粮,老百姓自己都没地种、没饭吃了,军队还怎么能吃饱肚子打仗呢?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山东解放区,为了支持部队作战,人民群众也承受了极大的负担,仅粮食一项就几乎被征走了总收成的35%,有的地区甚至更多,老百姓的日子快要过不下去了。随着*军不断集团推进,山东解放区的面积被日益压缩,大量资源丧失,解放军回旋困难,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后来谈到当时的局面时曾感叹道:“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
为了打倒*的反动统治,人民解放军就要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解放区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群众自身的生存都艰难万分,已无力供养*庞大的党政军人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不得不发出指示,要求各解放区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厉行节约,精简机关和后方人员,增加生产和财政收入,减轻群众负担,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后来,*将之概括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向全党全军推广。
更加重要的是,为了总体战的胜利,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打到*统治区去,获得新的资源供给,并破坏国统区的战争潜力,已经成为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被称为是伟大的战略家,就在于他总是目光如炬,谋划在先,超人一筹,并有极强的实行力。早在战争之初,*就决心发动外线攻势,扩大解放区,大量歼灭敌人,以迫使蒋介石停止战争。为此他亲自制定了几个战略计划,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的豫东、徐州地区出击;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蚌浦段及其东侧地区;晋察冀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西进鄂西北及豫陕鄂边地区,分散坚持和钳制部分敌人。因为当时国共军队力量悬殊,上述外线攻势或未能实施,或遭到失败。*不得不逐步将外线作战方针调整为内线作战方针,先立足于内线歼敌,以待时机扭转战局。
经过了第一年作战后,解放军的力量得到了很大增强,转入外线作战的条件已逐步成熟。同时,解放区的经济也难以继续支持战争,客观上要求必须考虑转入外线作战。而进入1947年后,*军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先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统治区域。据此命令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首先南渡黄河,经略中原,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夹津浦铁路密切配合作战,机动歼敌,击破*军顾祝同集团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同时命令陈赓、谢富治纵队西进陕北,直接配合*的西北野战军作战,打破*军胡宗南集团的重点进攻。此时,在*的战略规划中,刘邓大军南下中原作战是确定了的,但还没有将跃进大别山作为最终目标。
根据*的命令,刘伯承、*组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于1947年6月30日突然从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一举突破了*军的黄河天险。随后刘邓指挥发起了鲁西南战役,连续作战到7月底,取得大捷,共歼灭*军9个半旅5.6万余人,打乱了*军重点进攻的部署,支援了陕北和山东战场的作战。在此期间,*命令陈赓、谢富治纵队不去陕北,而是准备南渡黄河进入豫西,配合陕北和中原战场机动作战。同时,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也奉*命令分成三路,部分跳到外线,寻机歼敌,配合刘邓大军转战。经过这一连串手笔,*导演的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鲁西南战役中,刘邓所部因为歼击据守羊山集的*军整编第66师而啃上了硬骨头,久攻不克。就在双方酣战之时,7月23日,*电告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如下: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要知道,在此之前,*曾多次指示刘邓,要求他们争取在陇海路以北的内线多歼灭敌人,有依托地向外线发展。现在却突然建议刘邓不要后方,南下直出大别山作战。这不是一个小的战略部署改动,而是关系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未来生死存亡的大抉择。本来,无论是在冀鲁豫,还是在鲁西南,或是出豫皖苏地区机动歼敌,既能依托老区,又有兄弟部队支援配合,就地展开和得到后方接济都较为容易。而大别山虽是革命老区,但已沦于敌手多年,群众基础已经不好,粮食、弹药、冬衣、人员补充、伤员安置都是问题,能不能建立根据地实是未知之数。且鲁西南战役尚未结束,即使结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连续作战,需要休整,大批伤员、民工和俘虏军官需要送到黄河以北,补充进部队的大量解放战士也需要教育改造,这都要求有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处理。*为什么这么急呢?
不久当鲁西南战役全胜结束后,刘邓致电*,除拥护*7月23日电报的指示精神外,又陈述了自己的困难,并建议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先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作战两个月,争取歼敌7、8个旅后再南下大别山。第二天,*给刘邓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其中有一段文字深深震动了二人:“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就是说,如果不是陕北战局真困难到了难以支持的地步,*是不会如此急地想让刘邓迅速出动以调动敌人的。然而*并没有下死命令,而仍然是建议的口吻,让刘邓自己选择是继续在内线歼敌还是直出大别山。
对此,42年后,*回忆说:“部队过黄河后一下消灭了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但是,反攻深入到什么程度?歼敌九个半旅,这只是一个声势,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进一步行动?我们打电报给军委,说趁势还能够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歼灭一些敌人,吸引和牵制更多的敌人,形势很好啊。*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
*的密电非是虚言。陕北本来就是贫瘠之地,又经战争反复折腾,当时已是赤地千里,经济全面破产,陕甘宁边区人口死走逃亡已接近一半。*的西北野战军只能得到些黑豆充饥,还经常饿着肚子打仗,连*本人都虚弱得长年拉稀。*、*、任弼时率领*机关人员冒死转战陕北,日夜与胡宗南部打圈圈。*在给刘邓的电报中把话说得很重,如果真的不能尽快调动敌人,减轻陕北的压力,那么一旦陕北失败,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就将东调加入中原战场,解放战争形势危矣!当时**仍在陕北,而陕北要是失败了,*将会如何?这是一个天大的责任!
刘邓焉能看不懂电文中的意思,他们对全国战局,对鲁西南形势变化进行了反复权衡。当时华东野战军在七月分兵后突然连吃败仗,内外线兵团均遭重创,一时仅能自保,无力调动敌人。而陈赓、谢富治纵队还在山西,且实力不足。能在中原战场足够吸引调动*军队的战略行动,只有依靠刘邓所部来完成。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刘邓执行*命令不打折扣,有再多的困难,还是毅然扛下了这副重担。7月30日,他们即致电*,“决心于休整半个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十九个旅,至少有十个旅会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为宜,准备无后方作战。”刘邓不去豫皖苏,要直出大别山了。虽万千人,吾往矣!
因为进入8月后,鲁西南地区连降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军的飞机又天天飞到大堤附近投弹轰炸,黄河大堤有决口的危险。这时四周的*军也围拢过来,企图逼迫刘邓大军在黄河以南背水决战。形势危急,刘邓决定不与敌人恋战,不再休整半月,抓紧时间南进,越快越好。8月7日,刘邓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分三路南下,直奔大别山。
为了配合刘邓部南下,*又调整了部署,命令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组成西兵团,在鲁西南地区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在外线机动歼敌,逐步将鲁西南、豫皖苏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援刘邓的后方。华东野战军另外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下担任保卫胶东解放区和钳制山东战场*军的任务。陈赓、谢富治纵队经加强力量组成陈谢集团并归刘邓指挥后,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放手发展,机动作战,东可配合刘邓、陈粟,西可配合陕北战场作战。这样,经*的一流规划后,除华北军区部队外,关内战场的其余各部人民解放军已组成了五大战略集团:*的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拖住胡宗南集团,许世友、谭震林的华野东兵团在山东拖住范汉杰集团,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则于*突破,挺进中原,威逼*军的长江防线及和南京、武汉等重镇。如此,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布局已成,人民解放军要彻底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在关键的中原地区,*对成品字形挺进的三路大军寄寓了厚望。其中尤其是担负着最艰巨任务的刘邓大军。对于刘邓所部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在8月6日给刘邓的电报中做了预测:“我两路南出后,合肥、安庆、鄂东、汉口、平汉沿线汉水流域及南阳、潼关、洛阳等地均须守备,而要守备这许多地方,非有几十个旅不可。敌在山东、鲁西、陕北之机动部队共有四十五个旅(山东二十九、鲁西八、陕北八),守备兵力则有九十六个旅(被歼者在内)。为要抽出几十个旅守备长江、汉水、平汉各地,不但有大减陇海线及其以北各地守备兵力之可能,且有将机动兵力一部改为守备兵力之可能。如此,则全局可能起变化。只有在我南出兵团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缩回之情况下,就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说得非常明白了。之所以要刘邓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既是早已有所构思的外线战略反攻,又是被陕北、山东战场危局所逼出来的。只要能调动陕北、山东战场的*军回援,减轻两解放区压力,哪怕仅是临时调动了敌人,也是迫切需要的。为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值得的。*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设下了一个巨大的战略赌局,他在赌人民解放军终于能够打到外线并在中原立住脚,迫使*军不得不改重点进攻为重点守备,从而扭转战局,从根本上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直至与*军进行决战。
经过了上述考察,我们就能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刘邓大军既然已南渡黄河开始转入外线作战,也就没有半途而归的道理。鲁西南战役结束没几天,就面临了背水而战的危机。此时最保险的就是先去豫皖苏展开,但因华野刚遭重创,战斗力大减,亟待休整,两军联手大量歼敌的机会不大,刘邓部仍有可能在南下时遭到*军的围追堵截。即如此,索性拉开战略空间,越过豫皖苏,直入大别山,即使遭到*军的围追堵截,仍会对*政权腹心地区造成重大威胁,有可能调动部分敌人主力回援,从而减轻陕北、山东战场的压力,给兄弟部队寻机展开歼敌的有利战机。而*军在大别山地区兵力空虚,刘邓大军容易先敌展开,迅速建立根据地。一旦在大别山站住脚,则外线作战的趋势便已形成,敌人腹心压力加大,不回兵都不可能了,有利于晋冀鲁豫、陕北、山东各解放区逐步度过难关。后来的历史证明,陈谢集团向南挺进后,胡宗南不得不抽调2个整编军拱卫西安,增援豫西,从而减轻了陕北战场的压力。而刘邓大军更是吸引了*军战略机动部队达33个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由此,*军的重点进攻部署完全被打乱,不得不在保持攻势的同时还要紧急抽调兵力东防西堵。陈毅、粟裕则抓住战机,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突然越过陇海铁路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机动作战,先后歼敌7万余人,开辟了大片新区,使得外线作战趋势已不可逆转。*军在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久未取得决定性战果,而解放军主力已先后转入外线作战,迅速控制了大片地区,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战略攻势,威胁长江沿线的*政权腹心地区。*军不得不收缩兵力,转攻为守,这又给了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战机,山东战场也得以展开反攻收复失地。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入了解放军之手,*天才的战略豪赌终于取得了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maven、jenkins动态打包实现不同配置文件部署
下一篇: springmvc拦截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