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赵国国都在哪里 为何要两次迁都呢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国迁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在哪?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河北邯郸。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就出生于邯郸。实际上,赵国国都一开始并不是邯郸,邯郸是赵国第三个国都,也是最后一个。赵国的两次迁都,其中都包含着重要的战略考虑。
赵国的第一个国都晋阳,也就是山西省会太原,别称龙城。赵国与晋阳的关系,要从晋国末年说起。春秋后期,晋国国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氏六卿控制。当时的赵氏当家人,就是著名的赵简子赵鞅。
赵简子非常有战略眼光,他认为赵氏要在六卿争霸中存活下来,必须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本营。而且,这座大本营要占据地理上的优势。赵简子选来选去,最终选定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晋阳,约在太原市西南。
从军事地理上看,晋阳西有吕梁山脉、东有系舟山、太行山脉,南有太岳山脉。晋阳正好处在这些山脉中间的汾河谷地(太原盆地)中。晋阳以北,通过云中山与系舟山之间狭长的谷地,与忻州盆地相接。太原盆地面积相对较大,晋阳则位于太原盆地的最北部,汾水以西。这就意味着:建都于晋阳,赵氏就可以在太原盆地占据居高临下之势。
而从农业上讲,太原盆地适宜耕种,加上汾河南北贯穿整个太原盆地,农业用水相对充足。在古代,一个王朝(诸侯或割据*)强大与否,有多少耕地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
赵简子定都于晋阳,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晋阳打造成赵国向北扩张的基地。六卿争晋,多集中于晋阳以南,晋阳以北存在大量空白地域。赵氏就看中了这里,如果控制晋北,则赵国的战略纵深将会变得非常大,在之后的诸侯竞争中会占据一个相对有利的态势。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之子赵襄子灭掉了割据于山西大同附近的代国。赵能灭代,没有晋阳作为北进的基地,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到了公元前425年,也就是赵襄子去世的这一年,赵国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三国演义》里,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抓到了被董卓画图通缉的曹操。中牟位于现在郑州以东、开封以西。但是,赵国迁都的中牟,和现在的中牟不是一个地方。赵国的中牟,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西郊,淇水以北。中牟(以下皆指赵国的中牟)西北,有一个著名城市——林州,以那条著名的人造水渠红旗渠而闻名世界。
赵国为何要从晋阳迁都到中牟,要知道中牟位于晋阳东南四百多公里,这要从赵国当时所面临的形势说起。公元前425年,虽然晋国名义上还在,但已被赵、魏、韩三家实际瓜分。三家分晋,赵国分到了晋国北部,韩国分到了晋国中南部,也就是山西临汾、河南洛阳周边区域,剩下的为魏国。魏国的地形非常特殊,主体位于东部,既河南开封(魏都大梁)、许昌、新乡、焦作、安阳、濮阳、山东菏泽附近。在焦作以北,魏国在韩国与赵国之间开了一条“圆滚滚”的通道,然后向西北伸去,再折向西南。占据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附近,甚至还占据陕西的河西(黄河以西)部分地区。
魏国的这种特殊地形,对赵国来说有一个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将赵国阻挡在中原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的中心,一般被认为是在河南,至少东周国都位于河南。韩国与魏国瓜分河南,赵国基本上被排斥出河南,赵国当然不愿意。赵国也有向中原扩张的雄心,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赵国的大国地位。赵国迁都至中牟,就是有意逐鹿中原。暂时有魏国阻挡?这都不要紧,赵国可以等天时,但至少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当然,赵国还要做一件事:在赵国暂时无力逐鹿河南的情况下,要防止魏国北上占据河北,这是赵国的地盘。赵国定都于中牟,实际上就是打造一座铁门,把魏国隔离出河北。定都中牟,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可以集中在中牟,防止魏国北上。
赵国定都中牟,还有一个考虑——防止北方的中山国南下。三家分晋时,魏国实力最强,赵国则强于韩国,问题在于赵国的北方无险可守。看地图,赵国的北部不过柏人(河北邢台北),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赵国当时已控制邯郸,但邯郸位于平原地带,防守起来较为吃力。中牟就不一样了,中牟位于太行山区,地形非常复杂,易守难攻。赵国定都在中牟,向南可图中原并阻止魏国北上,向北可防止国都被人端掉。
而赵国迁都于邯郸,是在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在位时。魏国与赵国隔漳水对峙,中牟在漳水以南,赵国本土基本上都在漳水以北。国都放在中牟,对赵王对全国发号施令非常不便。而且,中牟三面都是魏国地盘,距离魏国边界仅一步之遥。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赵国定都于中牟,已不合时宜了。
邯郸位于漳水以北,西边是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物产丰富,足以为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魏国灭掉了赵国以北的中山国。这对赵国来说是好事吗?确实是好事,因为魏国是跨过赵国灭中山国的。仅凭这一点,赵国上下就断定魏国是不可能永远隔着赵国统治中山国的,中山国早晚必为赵国控制。赵国控制下的中山国,势必不能再对邯郸产生军事威胁。
经过综合研判,赵国决定迁都邯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