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宋军疲弱,可岳家军的实力却非常强
一提起宋朝,大家都悲愤不已,空有“粮满仓,钱满库” ,却都拿将献与辽金,堂堂大宋,竟然成了当时的“打工仔”。如此富足,却不能打造出令强邻胆寒的厉马雄军。既然不是钱的事,那令宋军疲弱的真实原因又在哪里呢?令人百思难解。
偏偏到了南宋,突然出现了一支百战未曾一败的精锐铁军,让金朝兀术哀叹:“宁愿搬山不愿动他”的岳家军。南宋时期,相比北宋更有不如,黄河以北的土地已丧失殆尽,缩在以江南为中心的狭小疆域中整日担惊受怕。在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岳飞偏偏能带出战力如此强悍的劲旅,究竟靠的什么?
宋时惯以主将之姓,命名所部军队,如韩世忠的“韩家军”,如张俊的“张家军”,类似情况不止岳飞一处,所传赵构因“岳家军”之名,怀疑岳飞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说法站不住。
拿岳家军和其他宋军加以比较,或能发现一些真相:
岳家军与其他宋军的统率方式
宋军兵制:枢密院负责调动,马、步、殿前三衙管理日常统领,率臣为具体的带兵将领,通常战前由宋皇临时指派。
这就有问题了,将领们经常轮换,同下属们无法打成一片,而且遇到敌情,需要提前通报,等待上级指令。如果将兵互不相熟,会不会造成指挥不畅,不能如臂所使?临时请示,会不会贻误战机?
而岳家军这种类型的部队,类似情况要宽松的多,将领、兵士,人员比较固定,合作日久自然配合默契,往往上级一个指令,下属就能心领神会,照此落实。指挥效率、实施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兵源是主因之一
宋朝的福利制度很好,“孤儿院”“敬老院”等各种设施配置齐全,这对民生当然是好事。但是,宋朝把这种福利也用到了军队当中。宋施行的是“募兵制”,按应募者自身条件,优秀的编入禁军,淘汰的编入厢军。既然是招募,那就要发饷。当兵就能拿钱吃粮,成了一门职业。
如果从军之人都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敢于拼杀不畏生死,那是最好。不过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的军队成分当然会很复杂,也会有人抱着“吃饱饭”“升官发财”“博名”之类的想法前往。而且每逢饥荒灾年,就会有大批饥民、流民涌入城市,为了给他们安排出路,宋廷也会将这部分人招募入军。
大家还记得林冲遇见的那位草场老军吗?宋朝当兵是终身制,难免军中不乏老弱病残,却又没什么战斗力,数量虽多但易形成“冗兵”。而且宋朝重文轻武,军人地位不高,即使武将文官同级,在朝中武将也低三分。遇到逃跑的兵士,抓住后会在脸上刺字,称“黥面”。如此地位,怎会死心塌地的为国尽忠呢?
而岳飞所部来源与之大不相同。
岳家军老班底是原来统率宋军,经过东征西讨,所余已经极少,仅两千人。大部都是收编的义军(如杨幺部),这些人都是没饭吃起义的农民,本来就是求活路,不畏生死。还有被打散的别部官军,这帮人也不简单,能在乱军之中存活下来,也要一些手段。第三部分,就是投奔岳飞的抗金义士,如牛皋部。这帮人本来就怀有抗金的强烈欲望,自然是一心一意。
因此岳家军成员大都是经历考验之人,构成上要纯粹的多,战斗力也更强。
岳家军内部组织十分严密,前后左右军,各部分专人管理,协调统一。
拿战力最强的“背嵬军”为例,其中骑兵数量就有8000余众,加上步兵,总兵力一万五千左右。“背嵬”是党项语的音译,意指“背酒瓶”,为统军之人背负烈酒壮威,自有亲兵含义。
每逢苦战、恶战、胶着之战,必遣此军出,每战必胜,相当于总预备队或是突击队。均是从众军中精心挑选,背嵬军普通成员即可受到与各级统制同等的待遇和尊重,这样一来,打仗还不玩命吗?
宋朝没有草场,战马都是同金朝、伪齐交战时夺取积攒而来,由此可见岳飞对于骑兵相当重视,眼光长远。
除了背嵬军还有踏白军、选锋军、破敌军、水军等共十二部。在岳家军兵种构成上,相当完整。
岳家军战法
通常宋军都是据城防守,野战中对上金朝骑兵毫无办法。
岳飞有办法。最前以持巨大盾牌的兵士作为防御,待前冲金兵重骑兵距离300米时,弩兵试射,有效则众弩齐放。200米时,弓手试射,能射中则弓兵齐射。等骑兵冲入阵中,再以钩镰枪勾战马马腿,令骑兵阵形崩溃。
这种专门针对金兵最为倚仗骑兵的战法,战果明显,极有效率。在与金朝的十年征战中,杀金兵十五万,伤过五万。而岳家军付出的代价仅为亡一万五千伤两万,对比极为悬殊。
岳飞在日常治军中十分注重整顿军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样的部队怎能不战斗力非凡,又怎能不被饱受金兵摧残的大宋子民所爱戴?故后世民间有“岳爷爷”尊称。
只可惜天妒英才,三十九岁含冤而死,未能遂“直捣黄龙”之志。岳飞的行兵布阵,统率带军之法,也只能有缘见于《武穆遗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