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真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伟大吗?
当人们说起郑成功,或许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威风凛凛,如同岳飞般的英雄形象来,但事实上郑成功真的是如此伟大吗?
事情还得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讲起。
当时在福建泉州,有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小伙子郑芝龙,随着一艘荷兰商船去了日本。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川内町千里滨期间,郑芝龙借住在良民田川家。
很快,19岁的郑芝龙和21岁的田川小姐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结晶。经过十月怀胎,田川小姐产下一个男孩。郑芝龙先是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很有日本味道的名字:福松。
接着,又把他的名改为:郑森。
就在小郑森出世没多久,郑芝龙却丢下妻儿,独自随原船返回中国。回国后,郑芝龙摇身一变,成为福建沿海一带非常有名的海盗。但到了明朝崇祯元年,郑芝龙却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后官至都督同知。
1630年,郑芝龙返回日本,将已经7岁的郑森接回福建老家加以培养。
到了15岁那年,郑森考中秀才。之后又一步步晋升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并最终接取了郑芝龙手中的兵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清与李闯王李自成的两层夹击下,大明*变得危如累卵。
公元1644年,眼看大势已去,明朝皇帝崇祯朱由检只得赶紧撤离宫,逃向不远处的煤山避祸。在那,朱由检越想越觉得人生活得实在是没意义,于是干脆找了一根绳子将自个给吊死。
又没过多久,清军占领明朝首都的消息也传遍了全中国。那时虽说明朝的*政权被清军取代,但其在全国各地依然有不少分散的*,像远在福建的郑芝龙、郑森父子,就是其中的一股。
公元1645年,郑芝龙、郑森父子干脆拥立在福州的唐王朱聿键称帝,并于当年七月改国号为“隆武”。郑芝龙、郑森父子的忠心行为实在让朱聿键“皇帝”感动。
特别是郑森,其才干更是让朱“领导”赏识不已,于是朱聿键便将国姓“朱”赐给了郑森,同时还给他赐名“功”。从此,郑森的名字就变成朱成功,不过人们一般都叫他郑成功,或称他为“国姓爷”。
既然“领导”这么看得起自己,郑家父子当然要为明朝*卖命了。无奈在与清军的对抗中,郑家军从来都是胜少败多。没多久,先期归降清军的洪承畴利用同是福建老乡的身份,来劝说利诱郑家父子干脆投降清朝*。
面对着不利的局势,父亲郑芝龙决意向清军投降。然而此时的郑成功却担心投降清军后,会失去手头现有的兵权而反对归顺。由于立场不同,最后这对父子只得分道扬镳。
郑芝龙投降清军后,也再写信规劝郑成功归顺清朝。接信后,郑成功回信暗示,如果清军能将三省(浙江、福建、广东)交由自己管辖,他可以马上归降。
但如果清军不答应这个条件,他郑成功将誓死忠于大明。读了郑成功的信后,清朝两广总督李率泰回信讥刺:
“阁下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明;有三省之封,则弃明而忠于清,真可笑也!”
既然郑成功不肯无条件归顺,清军便将郑芝龙押往京城处理。与此同时,还向郑成功的家乡南安县发起进攻。
很快,南安县便被搞得鸡飞狗跳,而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更是惨遭强奸,受了凌辱的田川氏,一气之下干脆自缢身亡。
随着谈判的破裂与母亲因辱而死的仇恨,当时避走在金门岛的郑成功,从此才真正下定决心,彻底反清。
对于郑成功来说,想反清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所控制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粮草较为贫乏,唯有潮汕平原一带(现在广东省东部)相对富庶。
因而郑成功对这一片粮草主要来源地非常重视。然而,由于潮汕平原位于南蛮,远离战争纷乱的北方,生活过得比较安稳的老百姓也就没有一种依靠郑成功庇护,或者必须拥护谁当皇帝的概念。
不过,一开始老百姓还是会服从这位“国姓爷”,毕竟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惯性思想。但是郑成功频繁的大规模征粮派饷行为,无疑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更可恶的是,当郑家军以*名义入境征收粮草的同时,也总会“顺便”对百姓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抢、掠、杀。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是怨声载道。
慢慢地,老百姓当然不干了,于是好多地方的百姓便组织起来对郑成功进行反抗,但最后都被郑成功轻易镇压。不过在这些被征粮的地区中,有一个叫鸥汀寨的地方却是例外。
虽然鸥汀寨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全寨男女老少总人口加起来也只不过五万余人,但由于鸥汀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水寨。再加上当时的寨主陈君谔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秀才,所以鸥汀寨反而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
看着其他乡寨一次次遭到欺压,本来支持郑成功的陈君谔生气了,凭借地理的优势的他决定以牙还牙,反劫郑成功。
从那以后,每当郑成功从各地征收粮草的船只经过鸥汀寨时,陈君谔便会组织寨中壮丁进行反抢。既然有人敢摸老虎的屁股,作为“老虎”的郑成功,当然会给予颜色瞧瞧。
一开始郑成功轻狂地以为,虽然鸥汀寨地理位置优越,但能够与之对抗的兵力也只不过几千人。船也不是只有百来只,而且还是一般的小渔船。
这对于他来说,想做掉陈君谔就如同捏死一只小小蚂蚁般。没想到在几次三番的较量中,郑成功才领教到了陈君谔的厉害。
甚至有一次,郑成功在鸥汀寨外一棵树下与众将商议如何攻打鸥汀寨时,寨里忽然有人用火铳射中了郑成功的左脚趾。
随着攻打失败次数的增加,郑成功对鸥汀寨的愤恨更是日益加深。至于陈君谔,对郑成功粮草船队依然照刼不误。由于陈君谔名气的增大,周围其他乡村那些生活艰难的老百姓也纷纷来到鸥汀寨寻求温饱。
转眼到了顺治十四年,鸥汀寨主陈君谔却因病逝世。当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万分,马上派出手下得力大将陈豹、黄廷率兵与鸥汀寨内奸来了个里应外合。
同年的十一月廿三日,郑家军终于一举攻破了鸥汀寨。鸥汀寨被攻破后,郑成功随即下令,全寨不管是男是女,老弱妇孺统统做掉。转眼,鸥汀寨血流成海,七万余人全部死于非命。仅此一斑,可见郑成功手段的凶残与可恶!
但别以为郑成功做了这事就能解恨,接下来他还有更毒的招数。鸥汀寨惨遭屠寨后,那些恰巧远海外出的乡人,或者临近乡寨的亲人闻知消息后,纷纷赶来探视收尸。
可就在这些人入寨的第三天,郑家军再次凶残地来了一个入寨翻刀,将鸥汀寨补屠精光。过后,澄海知县祖之麟带领善众跟随着高僧大德把寨中的尸体集中起来进行火化。
据说,当时祖之麟等人竟然用了整整四个月,才把全部尸骸火化完毕,所得骨灰重达300多石。在明末清初那段特殊时期,由于外族入侵,人性丧失,中国也发生过一些屠族、屠寨的*,但唯独鸥汀的这次屠寨,是出自汉人自己的手!
顺治十六年(1658年)八月,清军分兵三路攻击西南,明军节节败退,永历王朝危在旦夕。郑成功见清军主力部队在西南,马上挥师北上,发动“长江战役。”
他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南京,进而占领整个江南。拿下江南,则清军的*再也无法越过长江。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郑成功拿出了全部家当。
亲自率领17万大军,分乘大小战船3000余艘,从定海逆流北上进入长江。当时郑成功意气风发,准备去孝陵祭祀明太祖,全军将士穿白挂孝。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当时的郑成功,心情这叫一个爽。进入长江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江阴要塞。江阴要塞是长江上重要的要塞,拿下他就相当于在长江上放了一个航空母舰。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就近获取江南富庶的粮饷。
但江阴要塞固若金汤,郑成功围着打了一个星期没打下来。担心消耗打南京的军力,索性就以“县小不攻”为由,继续逆江而上。逆江而上的攻击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郑成功接连攻破瓜州,以及南京的门户镇江府,南京近在咫尺。
而现在的南京,兵力空虚,到处都是逃回来的军队,且城内人心惶惶,一片散沙。这时候如果郑成功亲率主力登陆,2天时间就可以攻到南京城下。
之前瓜州打败的清军用了2天时间逃回到南京,郑成功完全可以跟着他们,走相同的路,以最短的时间攻陷南京。
可是郑成功保存实力的思想再次发作,从来没有陆战经验的他拒绝下船!他只相信自己无敌的水军,必须用水军攻陷南京。就这样17万大军沿水路向南京推进。
郑成功的水军是强,但3000艘巨型海船逆流而上,又不顺风,只能用纤夫在岸上拉。路上2天的行程,他就这样磨磨蹭蹭的走了近半个月。
在郑成功享受“自己坐船头,士兵岸上走”这种乐悠悠的心情时,清朝有了时间布置防线。1万清军从荆州顺流而下,抢先赶回南京安抚民心,参与防守。郑成功失去了“一鼓作气,速拿南京”的良机。
尽管如此,郑成功还是拥有17万大军,而南京不过2万人马。双方兵力悬殊,郑成功如果强行进攻,拿下南京还是有希望的。为了缓解郑成功的进攻,清军将领决定用缓兵之计。
用的招数非常的搞笑,可以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搞笑到让人无语。清军使者面见郑成功后说:
“大师到此,即当开门延入,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
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我们愿意投降,但根据我们满人习俗,必须坚持一个月。你刚来,我们就投降,我们在北京的家人就得死,但我们要坚持一个月在投降,就算尽忠了,家人免罪。”
不得不佩服清军,这种骗*的招数也能使出来,郑手下潘庚钟便指出:此乃缓兵之计,不可凭信,可速攻之!可奇迹发生了,郑成功相信了!
他连猪头都不如。当即表示同意,就等你们一个月。清朝使者傻了:“大哥你是咋想的。”实际上郑成功不是猪头,之所以答应使者还是因为那个思想:保存实力!
前面的几场大捷让他有点昏了头脑,在他眼里保存自己实力比什么都重要。其实不光是攻打南京,很大程度上恢复明室对于他来说也仅仅是个笼络人心的口号而已,扩大自己的实力才是重中之重。
等一个月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攻下南京,一个字——值。这么值得事情别说等一个月,等三个月都值。
清军忽悠完了郑成功,马上调集各路人马增援,忙的不亦乐乎。一个月之内,从各地调来15万部队,其中不乏从西南战场回防的八旗铁骑。郑成功对此浑然不知,他也忙的不亦乐乎。
不是忙着调兵遣将,而是跑到瓜州搞阅兵仪式,天天琢磨如何用最气派的方法接受投降。这哪像打仗,更像办春晚!郑成功不败就再无天理!
就在郑成功部队松懈的时候,城内清军与外围的清军一起杀将出来。郑军一时没有防备,根本就没想到对方来这手,立刻混乱。17万上了岸的水鸭子 pk 15万装备精良的清军…能赢才怪。
两军厮杀了半天,水鸭子军伤亡惨重,郑成功只好下令全军撤退。不仅新攻占的地方回到了清军的手里,自己的17万部队只剩下不到5万。郑成功这回亏大了,以后再也无力北伐。这也是南明最后一次光复明室的机会。
也许有人读完上面的文字后会说,一个人只要他的大局正确无碍。犯一些“小”错误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他收复了*。
但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郑成功收复*的真正目的?当时,郑成功表面上的确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实际,郑成功只是想反清,而所谓的复明,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
像1649年,郑成功带兵攻打潮州,那一次的守城方并非清军,而是同属南明朝廷领导的李成栋部队。为了扩大地盘和争夺粮草,对于自己人,郑成功也照杀不误。这一次内讧,同样足以说明郑成功所谓的复明,只是一个传说!
虽说郑成功对自己人很狠,但对于清军却一筹莫展。随着一次次的兵败,郑成功慢慢地也只能在福建沿海一带负隅顽抗,但强大的清军步步为赢继续逼进此时严重失去军饷与兵员的郑成功忽然想到了那时被荷兰人占领着的*。
虽然郑成功面对着强大的清军是败多胜少。但面对着兵力不多的荷兰人。郑成功可谓胜算十足。再说了,郑成功也不能输,因为他输不起。
当荷兰人被赶走后,*也就成了郑成功继续反清的大本营。1662年,郑成功在所谓收复的*半年病亡,终年39岁。纵观郑成功的一生,尽管他至死也没称帝。
但要知道,郑成功事实上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之所以没称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不敢惹怒清军。尽管郑成功赖在*,但只要他不称帝,清*暂时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先忍着。
而假如郑成功在那时不识时务地称帝,那性质可就大大不同了。假如清朝最初不是抱着这个态度,到了康熙执政时期,就不会又派兵攻打*了。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与康熙对抗的过程中,曾这样说过:
“先王(郑成功)在日,前后招抚者,亦只差削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本藩焉肯坠先王之志。”
仅从郑经的这番话中,完全能感觉到,就算郑成功收复过*,其实也只是为一己之私。说白了,郑成功就是今天*份子的前身!你说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一位所谓的民族英雄吗?
如果说,后来不是康熙征服了郑经,让郑经独立,那么今天的人们会不会认为郑成功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呢?
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在评价历史上的那些人物时,对于好的,往往会将好的一面加倍宣扬,甚至是全面放大;对于坏的,同样也会将坏的说得一无是处。然而,历史的面目永远就摆在那里,关键是看你怎么去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菠萝蜜不能和什么同吃,有什么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