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IT编程

运用领域模型-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10 13:37:55
[toc] 运用领域模型 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非原创,感谢《领域驱动设计》这本书 领域模型可成为软件项目通用语言的核心。该模型是一组得自于项目人员头脑中的概念,以及反映了领域深层含义的术语和关系。这些术语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模型语言的语义,虽然语言是为领域量身定制的,但就技术开发而言,其依然足够精确。正是 ......

运用领域模型-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非原创,感谢《领域驱动设计》这本书

领域模型可成为软件项目通用语言的核心。该模型是一组得自于项目人员头脑中的概念,以及反映了领域深层含义的术语和关系。这些术语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模型语言的语义,虽然语言是为领域量身定制的,但就技术开发而言,其依然足够精确。正是这条至关重要的纽带,将模型与开发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使模型与代码紧密绑定。这种基于模型的交流并不局限于uml(统一建模语言)图。为了最有效地使用模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交流手段。基于模型的交流提高了书面文档的效用,也提高了敏捷过程中再度强调的非正式图表和交谈的效用。它还通过代码本身及对应的测试促进了交流。

ubiquitous language(通用语言)

虽然领域专家对软件开发的技术术语所知有限,但他们能熟练使用自己领域的术语——可能还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另一方面,开发人员可能会用一些描述性的、功能性的术语来理解和讨论系统,而这些术语并不具备领域专家的语言所要传达的意思。或者,开发人员可能会创建一些用于支持设计的抽象,但领域专家无法理解这些抽象。负责处理问题不同部分的开发人员可能会开发出各自不同的设计概念以及描述领域的方式.

由于语言上存在鸿沟,领域专家们只能模糊地描述他们想要的东西。开发人员虽然努力去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也只能形成模糊的认识。虽然少数团队成员会设法掌握这两种语言,但他们会变成信息流的瓶颈,并且他们的翻译也不准确。(沟通非常重要)

在一个没有公共语言的项目上,开发人员不得不为领域专家做翻译。而领域专家需要充当开发人员与其他领域专家之间的翻译。甚至开发人员之间还需要互相翻译。这些翻译使模型概念变得混淆,而这会导致有害的代码重构。这种间接的沟通掩盖了分裂的形成——不同的团队成员使用不同的术语而尚不自知。由于软件的各个部分不能够浑然一体,因此这就导致无法开发出可靠的软件。翻译工作导致各类促进深入理解模型的知识和想法无法结合到一起。

日常讨论所使用的术语与代码(软件项目的最重要产品)中使用的术语不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在讲话和写东西时使用的语言也不一致,这导致的后果是,对领域的深刻表述常常稍纵即逝,根本无法记录到代码或文档中。翻译使得沟通不畅,并削弱了知识消化。

然而任何一方的语言都不能成为公共语言,因为它们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所有翻译的开销,连带着误解的风险,成本实在太高了。项目需要一种公共语言,这种语言要比所有语言的最小公分母健壮得多。通过团队的一致努力,领域模型可以成为这种公共语言的核心,同时将团队沟通与软件实现紧密联系到一起。该语言将存在于团队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个人理解:上面说法太绝对了,主要是为了突出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不必在意。

ubiquitous language(通用语言)的词汇包括类和主要操作的名称。语言中的术语,有些用来讨论模型中已经明确的规则,还有一些则来自施加于模型上的高级组织原则。最后,团队常常应用于领域模型的模式名称也使这种语言更为丰富。

开发人员应该使用基于模型的语言来描述系统中的工件、任务和功能。这个模型应该为开发人员和领域专家提供一种用于相互交流的语言,而且领域专家还应该使用这种语言来讨论需求、开发计划和特性。语言使用得越普遍,理解进行得就越顺畅。

至少,我们应该将它作为目标。但最初,模型可能不太好,因此无法很好地履行这些职责。它可能不会像领域的专业术语那样具有丰富的语义。但我们又不能直接使用那些术语,因为它们有歧义和矛盾。模型可能缺乏开发人员在代码中所创建的更为微妙和灵活的特性,这要么是因为开发人员认为模型不必具备这些特性,要么是因为编码风格是过程式的,只能隐含地表达领域概念。

尽管模型和基于模型的语言之间的次序像是循环论证,但是,能够产生更有用模型的知识消化过程依赖于团队投身于基于模型的语言。持续使用ubiquitous language可以暴露模型中存在的缺点,这样团队就可以尝试并替换不恰当的术语或组合。当在语言中发现缺失时,新的词语将被引入到讨论中。这些语言上的更改也会在领域模型中引起相应的更改,并促使团队更新类图并重命名代码中的类和方法,当术语的意义改变时,甚至会导致行为也发生改变。

个人理解:尽管模型难以很快的理解,有可能一个团队用了很久才达成共识形成一套自己理解的模型,但是对于刚刚加入的人来说就像天书,无疑增加的学习成本,如果模型更新过程中,有些术语发生变更(随着理解的深入),会导致功能重做。

将模型作为语言的支柱。确保团队在内部的所有交流中以及代码中坚持使用这种语言。在画图、写东西,特别是讲话时也要使用这种语言。通过尝试不同的表示方法(它们反映了备选模型)来消除难点。然后重构代码,重新命名类、方法和模块,以便与新模型保持一致。解决交谈中的术语混淆问题,就像我们对普通词汇形成一致的理解一样。要认识到,ubiquitous language的更改就是对模型的更改。领域专家应该抵制不合适或无法充分表达领域理解的术语或结构,开发人员应该密切关注那些将会妨碍设计的有歧义和不一致的地方。有了ubiquitous language,模型就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件了。它成为开发人员和领域专家共同完成的每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语言以动态形式传递知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讨论能够呈现图和代码背后的真实含义。

“大声地”建模

假如将交谈从沟通方式中除去的话,那会是巨大的损失,因为人类本身颇具谈话的天赋。遗憾的是,当人们交谈时,通常并不使用领域模型的语言。

可能开始时你并不认为上述论断是正确的,而且的确有例外情况。但下次你参加需求或设计讨论时,不妨认真听一下。你将听到人们用业务术语或者各种业余术语来描述功能。还会听到人们讨论技术工件和具体的功能。当然,你还会听到来自领域模型的术语;在人们共同使用的那部分业务术语中,那些显而易见的名词在编码时通常被用作对象名称,因此这些术语经常被人们提及。但你是否也听到一些使用当前领域模型中的关系和交互来描述的措辞呢?

改善模型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对话来研究,试着大声说出可能的模型变化中的各种结构。这样不完善的地方很容易被听出来。

例如:“如果我们向routing service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到达时间,就可以查询货物的停靠地点,嗯……将它们存到数据库中。”(含糊且偏重于技术);“出发地、目的地……把它们都输入到routing service中,而后我们得到一个itinerary,它包含我们所需的全部信息。”(更具体,但过于啰嗦);“routing service查找满足route specification的itinerary。”(简洁)

个人理解:简洁、抽象、完整的表达,就是模型的描述语言。尽量不说白话,类似文言文。如果刚开始使用模型语言不习惯,也要在沟通时候去适应,大胆说出来,一起适应,形成习惯。

讨论系统时要结合模型。使用模型元素及其交互来大声描述场景,并且按照模型允许的方式将各种概念结合到一起。找到更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讲出你要讲的话,然后将这些新的想法应用到图和代码中。

一个团队,一种语言

技术人员通常认为业务专家最好不要接触领域模型,他们认为:

“领域模型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

“他们不理解对象。”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用他们的术语来收集需求。”

当然,设计中有一些技术组件与领域专家无关,但模型的核心最好让他们参与。过于抽象?那你怎么知道抽象是否合理?你是否像他们一样深入理解领域?有时,某些特定需求是从底层用户那里收集的,他们在描述这些需求时可能会用到一小部分更具体的术语,但领域专家应该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如果连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都不能理解模型,那么模型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最初,当用户讨论系统尚未建模的未来功能时,他们没有模型可供使用。但当他们开始与开发人员一起仔细讨论这些新想法时,探索共享模型的过程就开始了。最初的模型可能很笨拙且不完整,但会逐渐精化。随着新语言的演进,领域专家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来适应它,并更新那些仍然很重要的旧文档。当领域专家使用这种语言互相讨论,或者与开发人员进行讨论时,很快就会发现模型中哪些地方不符合他们的需要,甚至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模型语言的精确性也会促使领域专家(在开发人员的帮助下)发现他们想法中的矛盾和含糊之处。

个人理解:不要担心业务领域专家听不懂技术设计的模型语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共同探索,业务人员也要主动去适应,一旦理解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改进模型。总的来说,使用模型就是好,有困难-克服。

开发人员和领域专家可以通过一步一步地使用模型对象来走查场景,从而对模型进行非正式的测试。每次讨论都是开发人员和专家一起使用模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加深彼此的理解,并对概念进行精化。领域专家可以使用模型语言来编写用例,甚至可以直接利用模型来具体说明验收测试。

开发人员的确会使用领域专家无法理解的技术术语。开发人员有其所需的大量术语来讨论系统技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用户也会用开发人员无法理解的、超出应用程序范畴的专用术语。这些都是对语言的扩展。但在这些语言扩展中,同一领域的相同词汇不应该反映不同的模型。有了ubiquitous language之后,开发人员之间的对话、领域专家之间的讨论以及代码本身所表达的内容都基于同一种语言,都来自于一个共享的领域模型。

文档和图

每当我参加讨论软件设计的会议时,如果不在白板或画板上画图,我就很难讨论下去。我画的大部分是uml图,主要以类图和对象交互图为主。

有些人天生是视觉动物,图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某些类型的信息。uml图在传达对象之间的关系上真是游刃有余,而且也很擅长表现交互。但它们却无法给出这些对象的概念定义。在会议中,我会一边画图一边用语言来丰富它们的意义,或者在与其他参与者讨论时进行解释。简单、非正式的uml图能够维系整个讨论。绘制一幅包含当前问题最关键的3~5个对象的图,这样每个人都可以集中注意力。所有人就对象关系会达成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使用相同的对象名称。如此,口头讨论会更加高效。当人们尝试不同的想法时,图也随之改变,草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讨论的变化,这是讨论中真正重要的部分。毕竟,uml就是统一建模语言。

当人们必须通过uml图表示整个模型或设计时,麻烦也随之而来。很多对象模型图在某些方面过于细致,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有很多遗漏。说它们过于细致是因为人们认为必须将所有要编码的对象都放到建模工具中。而细节过多的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个人理解:我认为uml也可以说是模型的一种表达形式,随便在白板上划也是一种模型,只不过不那么规范,比较随意

uml也不是一种十分令人满意的编程语言。我从未见过有人使用建模工具的代码生成功能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果uml的能力无法满足需要,通常人们就不得不忽略模型最关键的部分,因为有些规则并不适合用线框图来表示。当然,代码生成器也无法使用上面所说的那些文本注释。如果确实能使用uml这样的绘图语言来编写可执行程序,那么uml图就会退化为程序本身的另一种视图,这样,“模型”的真正含义就丢失了。如果使用uml作为实现语言,则仍然需要利用其他手段来表达模型的确切含义。

图是一种沟通和解释手段,它们可以促进头脑风暴。简洁的小图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而涵盖整个对象模型的综合性大图反而失去了沟通或解释能力,因为它们将读者淹没在大量细节之中,加之这些图也缺乏目的性。鉴于此,我们应避免使用包罗万象的对象模型图,甚至不能使用包含所有细节的uml数据存储库。相反,应使用简化的图,图中只包含对象模型的重要概念——这些部分对于理解设计至关重要。本书中的图都是我在项目中使用过比较典型的图。它们很简单,而且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在澄清一些要点时,还使用了一些非标准的符号。它们显示了设计约束,但它们不是面面俱到的设计规范。它们只体现了思想纲要。

设计的重要细节应该在代码中体现出来。良好的实现应该是透明的,清楚地展示其背后的模型。互为补充的图和文档能够引导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核心要点上。自然语言的讨论可以填补含义上的细微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把典型的uml使用方法颠倒过来的原因。通常的用法是以图为主,辅以文本注释;而我更愿意以文本为主,用精心挑选的简化图作为说明。

模型不是图。图的目的是帮助表达和解释模型。代码可以充当设计细节的存储库。书写良好的java代码与uml具有同样的表达能力。经过仔细选择和构造的图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并起到指导作用,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能强制用图来表示全部模型或设计,因为这样会削弱图的清晰表达的能力。

书面设计文档

口头交流可以解释代码的含义,因此可作为代码精确性和细节的补充。虽然交谈对于将人们与模型联系起来是至关重要的,但书面文档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规模的团队都需要它来提供稳定和共享的交流。但要想编写出能够帮助团队开发出好软件的书面文档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档应作为代码和口头交流的补充

每种敏捷过程在编写文档方面都有自己的理念。极限编程主张完全不使用(多余的)设计文档,而让代码解释自己。实际运行的代码不会说谎,而其他文档则不然。运行代码所产生的行为是明确的。

极限编程就是敏捷开发,敏捷开发不提倡写太多文档,能省就省,代码多些注释,代替文档。

极限编程只关注对程序及可执行测试起作用的因素。由于为代码添加的注释并不影响程序的行为,因此它们往往无法与当前代码及其模型保持同步。外部文档和图也不会影响程序的行为,因此它们也无法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口头交流和临时在白板上画的图不会长久保留而产生混淆。依赖代码作为交流媒介可以促使开发人员保持代码的整洁和透明。

将代码作为设计文档也有局限性。它可能会把读代码的人淹没在细节中。尽管代码的行为是非常明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技术人员可以看懂代码,专业领域的业务人员怎么办???所以,文档还是有必要的,实事求是来制定开发方式和文档编写方式。

文档应当鲜活并保持最新。设计文档的最大价值在于解释模型的概念,帮助在代码的细节中指引方向,或许还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模型预期的使用风格。根据不同的团队理念,整个设计文档可能会十分简单,如只是贴在墙上的一组草图,也可能会非常详尽。

完全依赖可执行代码的情况

良好的代码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但它所传递的信息不能确保是准确的。一段代码所产生的实际行为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方法名称可能会有歧义、会产生误导或者因为已经过时而无法表示方法的本质含义。变量和代码组织方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未必严格。好的编程风格会尽力使这种联系直接化,但其仍然主要靠开发人员的自律。编码时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言行全部正确”的代码。

解释性模型(重点来了,记好)

在实现、设计和团队交流中使用同一个模型作为基础。如果各有各的模型,将会造成危害。

模型在帮助领域学习方面也具有很大价值。对设计起到推动作用的模型是领域的一个视图,但为了学习领域,还可以引入其他视图,这些视图只用作传递一般领域知识的教学工具。出于此目的,人们可以使用与软件设计无关的其他种类模型的图片或文字。

驱动软件开发过程的技术模型必须经过严格的精简,以便用最小化的模型来实现其功能。而解释性模型则可以包含那些提供上下文的领域方面——这些上下文用于澄清范围更窄的模型。

解释性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度,可以专门为某个特殊主题定制一些表达力更强的风格。领域专家在一个领域中所使用的视觉隐喻通常呈现了更清晰的解释,这可以教给开发人员领域知识,同时使领域专家们的意见更一致。解释性模型还可以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领域,并且各种不同角度的解释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

解释性模型不必是对象模型,而且最好不是。实际上在这些模型中不使用uml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避免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些模型与软件设计是一致的。尽管解释性模型与驱动设计的模型往往有对应关系,但它们并不完全类似。为了避免混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

考虑一个用来追踪航运公司货物的应用程序。模型包含一个详细的视图,它显示了如何将港口装卸和货轮航次组合为一次货运的操作计划:

但对外行而言,类图可能起不到多大的说明作用。
运用领域模型-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解释性模型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类图的实际含义。图2-5是表示相同概念的另一种方式。
运用领域模型-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图中的每根线段都表示货物的一种状态——或者正在港口装卸(装货或卸货),或者停放在仓库里,或者正在运输途中。这个图并没有与类图中的细节一一对应,但强调了领域的要点。这种图连同对它所表示的模型的自然语言解释,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和领域专家理解更严格的软件模型图。综合使用这两种图要比单独使用一种图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