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彻底搞懂Http的强制缓存和协商缓存(小结)
浏览器缓存
浏览器缓存是浏览器在本地磁盘对用户最近请求过的文档进行存储,当访问者再次访问同一页面时,浏览器就可以直接从本地磁盘加载文档。
所以根据上面的特点,浏览器缓存有下面的优点:
- 减少冗余的数据传输
- 减少服务器负担
- 加快客户端加载网页的速度
浏览器缓存是web性能优化的重要方式。那么浏览器缓存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浏览器第一次发起请求时,本地无缓存,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起端响应请求,浏览器端缓存。过程如下:
在第一次请求时,服务器会将页面最后修改时间通过last-modified标识由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记录修改时间;服务器还会生成一个etag,并发送给客户端。
浏览器后续再次进行请求时:
浏览器缓存主要分为强强缓存(也称本地缓存)和协商缓存(也称弱缓存)。根据上图,浏览器在第一次请求发生后,再次发送请求时:
- 浏览器请求某一资源时,会先获取该资源缓存的header信息,然后根据header中的cache-control和expires来判断是否过期。若没过期则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资源信息,包括缓存的header的信息,所以此次请求不会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这里判断是否过期,则是强缓存相关。后面会讲cache-control和expires相关。
- 如果显示已过期,浏览器会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这个请求会携带第一次请求返回的有关缓存的header字段信息,比如客户端会通过if-none-match头将先前服务器端发送过来的etag发送给服务器,服务会对比这个客户端发过来的etag是否与服务器的相同,若相同,就将if-none-match的值设为false,返回状态304,客户端继续使用本地缓存,不解析服务器端发回来的数据,若不相同就将if-none-match的值设为true,返回状态为200,客户端重新机械服务器端返回的数据;客户端还会通过if-modified-since头将先前服务器端发过来的最后修改时间戳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端通过这个时间戳判断客户端的页面是否是最新的,如果不是最新的,则返回最新的内容,如果是最新的,则返回304,客户端继续使用本地缓存。
一 强制缓存
强制缓存整体流程比较简单,就是在第一次访问服务器取到数据之后,在过期时间之内不会再去重复请求。实现这个流程的核心就是如何知道当前时间是否超过了过期时间。
强制缓存的过期时间通过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返回的响应头获取。在 http 1.0 和 http 1.1 版本中通过不同的响应头字段实现。
http 1.0
在 http 1.0 版本中,强制缓存通过 expires 响应头来实现。 expires 表示未来资源会过期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发起请求的时间超过了 expires 设定的时间,即表示资源缓存时间到期,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重新获取资源。而如果发起请求的时间在 expires 限定的时间之内,浏览器会直接读取本地缓存数据库中的信息(from memory or from disk),两种方式根据浏览器的策略随机获取。
http 1.1
在 http 1.1 版本中,强制缓存通过 cache-control 响应头来实现。cache-control 拥有多个值:
- private:客户端可以缓存
- public: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均可缓存;
- max-age=xxx:缓存的资源将在 xxx 秒后过期;
- no-cache:需要使用协商缓存来验证是否过期;
- no-store:不可缓存
最常用的字段就是 max-age=xxx ,表示缓存的资源将在 xxx 秒后过期。一般来说,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强制缓存都会被实现。
总结
强制缓存只有首次请求才会跟服务器通信,读取缓存资源时不会发出任何请求,资源的 status 状态码为 200,资源的 size 为 from memory 或者 from disk ,http 1.1 版本的实现优先级会高于 http 1.0 版本的实现。
二 协商缓存
协商缓存与强制缓存的不同之处在于,协商缓存每次读取数据时都需要跟服务器通信,并且会增加缓存标识。在第一次请求服务器时,服务器会返回资源,并且返回一个资源的缓存标识,一起存到浏览器的缓存数据库。当第二次请求资源时,浏览器会首先将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拿到标识后判断标识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表示资源有更新,服务器会将新数据和新的缓存标识一起返回到浏览器;如果缓存标识匹配,表示资源没有更新,并且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就读取本地缓存服务器中的数据。
在 http 协议的 1.0 和 1.1 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http 1.0
在 http 1.0 版本中,第一次请求资源时服务器通过 last-modified 来设置响应头的缓存标识,并且把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作为值填入,然后将资源返回给浏览器。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首先带上 if-modified-since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会将 if-modified-since 中携带的时间与资源修改的时间匹配,如果时间不一致,服务器会返回新的资源,并且将 last-modified 值更新,作为响应头返回给浏览器。如果时间一致,表示资源没有更新,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拿到响应状态码后从本地缓存数据库中读取缓存资源。
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当服务器中的资源增加了一个字符,后来又把这个字符删掉,本身资源文件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修改时间发生了变化。当下次请求过来时,服务器也会把这个本来没有变化的资源重新返回给浏览器。
http 1.1
在 http 1.1 版本中,服务器通过 etag 来设置响应头缓存标识。etag 的值由服务端生成。在第一次请求时,服务器会将资源和 etag 一并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将两者缓存到本地缓存数据库。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将 etag 信息放到 if-none-match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将服务器中的文件标识与浏览器发来的标识进行对比,如果不相同,服务器返回更新的资源和新的 etag ,如果相同,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读取缓存。
总结
协商缓存每次请求都会与服务器交互,第一次是拿数据和标识的过程,第二次开始,就是浏览器询问服务器资源是否有更新的过程。每次请求都会传输数据,如果命中缓存,则资源的 status 状态码为 304 而不是 200 。同样的,一般来讲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协商缓存都会被实现,http 1.1 版本的实现优先级会高于 http 1.0 版本的实现。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上一篇: 歼-10首飞试飞员首次公开亮相 飞遍歼-10各型号
下一篇: Python 中字符串拼接的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