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移动技术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04 10:38:17
无论性能、拍照如何强大,手机的外观设计和配色始终是用户购机的第一衡量因素。 作为全新影像科技与时尚美学的代表之作,华为p30系列拿手的配色以及工艺处理上,再一次引领了...

无论性能、拍照如何强大,手机的外观设计和配色始终是用户购机的第一衡量因素。

作为全新影像科技与时尚美学的代表之作,华为p30系列拿手的配色以及工艺处理上,再一次引领了时尚潮流。将光影和艺术巧妙结合,每一处色彩都自然流淌。

天空之境、赤茶橘、极光色、亮黑色、珠光贝母五种配色气质各异,9层纳米真空光学镀膜加上渐变工艺,赋予了p30五种颜色不同的内涵和个性表达。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日前,华为官方公众号发文,揭开了p30系列配色的秘密,以及其背后所表达的含义。

华为表示,如今,已经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只靠一个单品的成功去收获持续的声量和影响力。单点的设计过于单薄,容易被人遗忘,也不足以将不同的品牌区分开来。所以品牌设计的区别不再是一个单品设计和另一个单品设计的区别,而是体系和体系的区别,是态度和态度的区别。

所以在构筑品牌印象和品牌审美的过程中,需要持续而有耐性地去慢慢构建一些体系,或者说是某种秩序。

华为认为,过去的10年,苹果书写着手机行业的审美秩序。苹果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公司,它是有审美输出的。它内在的审美逻辑完整而持续——简单、纯净、有亲和力的几何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定义了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

跟随苹果构建的秩序既安全又简单。但是华为要做的是不一样、不重复、不跟随的设计,所以华为选择了变化,选择勇敢地跳出这种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已趋向同质化,甚至有一些乏味的秩序。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从p20系列开始,华为推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这是一套完全为摄影而生的语意。把竖向排列的摄像头放在手机的左侧,甚至让品牌的logo去配合这种语义,做了全新的布局。这种设计的理念更像是一种引导,希望当用户拿起手机横置拍照的时候,会让所有看到的人觉得这就是它该有的样子,这是一种姿态的体现。这样向用户所传达出的理念就是:摄影是p系列设计的内核所在。

p20系列上,华为推出了渐变极光色。如果说在p20系列之前,手机的颜色设计是纯净的、确定的美,那么从这之后华为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不确定的美。

这种渐变色一经上市之后,立刻受到了大量的跟随。有很多手机厂商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渐变色。大家都开始去跟进这种设计。在华为看到,一个好的设计在被人模仿之前,也仅仅是一个好的设计而已,但当它被大批量的复制和模仿之后,就升级为一种风格。“当这个风格立住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建立了某种秩序。”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正如不断突破dxo得分的是华为自己一样,华为也会不断地去突破和革新自己定义的美学边界。今年,华为希望带给大家明亮的色彩与情绪,并且在里面有一些积极的元素,所以在整个色彩体系里面加入一点暖色调。

红色太过直接,粉色又缺乏力量感,最终华为选择了一个橙色的区间,并在里面加入一点茶色,这个色温非常的特别。

“当张扬的橙色融入了茶色色调的时候,它会变得更加温和。我们希望它能够很好地衬托用户的品位,但又不希望它抢了用户的风头。”

同时,华为也利用了玻璃和膜片的变化去追求视觉上的深度感。这个颜色的机身其实有轻微的渐变,当你通过不同角度变化去观察的时候,它会透出底层膜片金属上淡淡的色温和质感,颜色层次非常漂亮,又难以捕捉。这就是华为p30系列非常独特的赤茶橘配色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华为表示,去年的极光色可能是一个比较谨慎的试探性选择,也不知道这种不确定的色彩会带来怎样的市场反映。但是今年,他们对这种表达更加的自信了,觉得去年的渐变色仍然太过拘谨。而华为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一种更轻松的、更有张力的、更松弛的情绪。

所以在今年的主打色里面,华为p30系列把颜色色向,轻轻的拉到了一个更浅的区间,带来的颜色叫“天空之境”,在这种海天一色的所见之外,更希望用户感受到的是它给情绪上带来一种透着自信的松弛感。这种呼吸感的色彩会显得剔透、变化、流动。

其实在“天空之境”配色里藏着一个小小的魔术,市面上很多渐变色的手机大部分是用油墨印刷带来的颜色,而华为则是靠一个特殊的镀层带来的,这是华为自己独有的技术专利,它其实很像一个最具创造力的彩妆大师在进行彩妆创作的过程。

天空之境美如画 华为官方揭开P30系列配色的秘密

谈及怎样看待科技、艺术、时尚这种跨界的融合及其所带来的可能性的。华为表示,它们不需要去融合,因为它们一直都在互相成就、互相影响。无论是工业设计师也好,时尚设计师也好,摄影师也好,或者是创意工作者,对于科技、艺术、时尚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