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磁阻磁头和水平磁记录技术介绍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03 17:22:08
...
“巨磁阻”,全称为“巨大磁致电阻”。在98年左右,巨磁阻磁头开始被大量应用于硬盘当中,从那时起,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硬盘的容量就从4G提升到了当今的400G。
但是,即便是这项叱诧风云的技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接近了极限,硬盘容量的提升必须寻求新的技术。目前行业公认的下一代技术是“垂直磁记录”技术,即“记录位”的S/N两极的连线垂直于盘片,而在此之前的技术都属于“水平磁记录”技术。当硬盘向垂直磁记录技术转变时,巨磁阻磁头也将会同时更换为“隧道磁阻磁头”。
在这个技术换代的时刻,为了铭记陪伴我们多年的巨磁阻磁头和水平磁记录技术,故而撰写此文。
接下来,本文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历史上的三项重要的磁头技术,每一项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分别是:感应磁头、磁阻磁头和巨磁阻磁头。
一、电磁感应式磁头
感应磁头是硬盘诞生时就开始使用的磁头,并且它是一种读写合一的磁头,而后面将要介绍的两种磁头在读、写数据时使用的是不同的磁头,只不过读、写头会被制作在一起,共用一个传动臂罢了。
感应磁头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顾名思义,它的读、写操作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
写入时,磁头就像一个电磁铁:铁芯上绕有线圈,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然后将磁场作用于盘片上的一个记录位。盘片上涂有磁性物质,这些磁性物质是由无数的“磁畴”组成的,每个磁畴都有S/N两极,像一个小磁铁。在磁介质没有被磁化时,内部磁畴的方向是杂乱的,不同取向的磁畴首尾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外部的磁场作用于它们时,内部磁畴的方向会逐渐趋于统一,对外显示磁性。当外部的磁场消失时,受磁畴壁的阻力的影响,磁畴的方向不会回到从前的状态,因而该记录位具有了“剩磁”,这就是磁记录的方式。当要改变磁记录位的信息时,只要对它施加反向磁场,如果该磁场足够强,就可以重新改变内部的磁畴排列方向,同时该记录位对外的磁性也会改变。
读取数据时,磁头和盘片发生相对运动,金属切割磁力线,金属中会产生“感应电势”,由于线圈处在一个闭合回路当中,因此线圈中的感应电势会进一步转变为“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代表了磁记录位的磁场的方向。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磁记录位和二进制信息中的“位”并不一定是对应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某种磁场方向代表“0”,而它的反向磁场代表“1”这么简单,尽管这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信号调制的方式,但是它并不可靠,因此它只在理论分析的时候被使用。事实上硬盘的信号调制方式主要有5种,由于信号调制方式对本文的意义不大,因此不作介绍。
固体的磁性根据磁化强度的不同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亚铁磁性、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在磁记录技术中应用的是铁磁性,常温下具备铁磁性的材料就被称为“铁磁材料”,铁磁材料又可分为“硬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前面曾经提到磁畴壁的阻力,铁磁材料都有磁畴,当然也就都有磁畴壁。如果有这样一种材料,它的磁畴壁的阻力非常小,那么当外界磁场施加于它时,它内部的磁畴排列方向会很容易被改变;而当外界磁场消失时,磁畴的排列方向也很容易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只留下很少的剩磁。我们管这种容易被磁化,并且磁化后磁性容易消退的材料叫软磁材料。相反,剩磁较多、改变磁畴方向时所需克服的“矫顽力”较大的就属于硬磁材料,或称“永磁材料”,比如着名的“稀土永磁”。
盘片上的磁介质由于要长期存储信息,所以采用的是硬磁材料;而磁头由于要不断的改变磁场方向,因而采用软磁材料。
磁头使用的软磁体是近似环形的。在环形铁芯上缠绕线圈就构成了典型的“闭合螺线管”,闭合螺线管的磁场是完全封闭在铁芯内部的,由于铁芯的导磁率较高,即使线圈不完全包裹,磁力线也可以充满整个铁芯。但磁头和闭合螺线管有所不同,在磁头使用的环形软磁体上有两处断开的“空气隙”——前间隙和后间隙,其中前间隙较大,而后间隙是越小越好。由于空气的导磁率较低,因此这种“带有空气隙的闭合螺线管”的磁力线会在空气隙处向四周扩散,产生漏磁,磁头就是利用从前间隙处扩散出来的磁场写数据的,前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磁道的宽度调节。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不必把整个磁头做得很小,只需控制空气隙的大小就可以了,而且可以提供更强的磁场。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种设计的先进性,感应磁头直到现在也一直负责写入数据。
不过读取方面则不同,随着存储密度的提高,磁记录位越来越小,感应磁头的体积也必须同时缩小,这样才能确保不会读取到相邻的磁记录位的信息。但是,靠切割磁力线所产生的电流是十分微弱的,磁头越小,读取到的信号也就越微弱,而且越容易受到干扰。在经历了几次改进之后,终于,在91年左右,数据的读取工作开始由磁阻磁头接替了。
二、磁致电阻磁头
磁阻磁头是基于“磁阻效应”的,磁阻效应是指,当磁性材料处于一个外部磁场中时,如果磁场的方向和磁性材料中电流的方向不同,那么该磁性材料的电阻会随着施加于它的磁场的强度而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十分微弱的。除了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也具有磁阻效应,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运动时会产生磁场,当这个磁场与外界磁场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会使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使运动路径增长,也就相当于增加了电阻(磁性材料同理)。
磁性材料的磁阻效应和半导体材料的磁阻效应在现实中都有应用,硬盘中的磁阻磁头基于的是磁性(铁磁)材料的磁阻效应。
磁阻磁头采用多层膜结构,从外向内有:上、下绝缘膜,上、下屏蔽膜,上、下隙缝膜。
但是,即便是这项叱诧风云的技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接近了极限,硬盘容量的提升必须寻求新的技术。目前行业公认的下一代技术是“垂直磁记录”技术,即“记录位”的S/N两极的连线垂直于盘片,而在此之前的技术都属于“水平磁记录”技术。当硬盘向垂直磁记录技术转变时,巨磁阻磁头也将会同时更换为“隧道磁阻磁头”。
在这个技术换代的时刻,为了铭记陪伴我们多年的巨磁阻磁头和水平磁记录技术,故而撰写此文。
接下来,本文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历史上的三项重要的磁头技术,每一项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分别是:感应磁头、磁阻磁头和巨磁阻磁头。
一、电磁感应式磁头
感应磁头是硬盘诞生时就开始使用的磁头,并且它是一种读写合一的磁头,而后面将要介绍的两种磁头在读、写数据时使用的是不同的磁头,只不过读、写头会被制作在一起,共用一个传动臂罢了。
感应磁头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顾名思义,它的读、写操作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
写入时,磁头就像一个电磁铁:铁芯上绕有线圈,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然后将磁场作用于盘片上的一个记录位。盘片上涂有磁性物质,这些磁性物质是由无数的“磁畴”组成的,每个磁畴都有S/N两极,像一个小磁铁。在磁介质没有被磁化时,内部磁畴的方向是杂乱的,不同取向的磁畴首尾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外部的磁场作用于它们时,内部磁畴的方向会逐渐趋于统一,对外显示磁性。当外部的磁场消失时,受磁畴壁的阻力的影响,磁畴的方向不会回到从前的状态,因而该记录位具有了“剩磁”,这就是磁记录的方式。当要改变磁记录位的信息时,只要对它施加反向磁场,如果该磁场足够强,就可以重新改变内部的磁畴排列方向,同时该记录位对外的磁性也会改变。
读取数据时,磁头和盘片发生相对运动,金属切割磁力线,金属中会产生“感应电势”,由于线圈处在一个闭合回路当中,因此线圈中的感应电势会进一步转变为“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代表了磁记录位的磁场的方向。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磁记录位和二进制信息中的“位”并不一定是对应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某种磁场方向代表“0”,而它的反向磁场代表“1”这么简单,尽管这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信号调制的方式,但是它并不可靠,因此它只在理论分析的时候被使用。事实上硬盘的信号调制方式主要有5种,由于信号调制方式对本文的意义不大,因此不作介绍。
固体的磁性根据磁化强度的不同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亚铁磁性、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在磁记录技术中应用的是铁磁性,常温下具备铁磁性的材料就被称为“铁磁材料”,铁磁材料又可分为“硬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前面曾经提到磁畴壁的阻力,铁磁材料都有磁畴,当然也就都有磁畴壁。如果有这样一种材料,它的磁畴壁的阻力非常小,那么当外界磁场施加于它时,它内部的磁畴排列方向会很容易被改变;而当外界磁场消失时,磁畴的排列方向也很容易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只留下很少的剩磁。我们管这种容易被磁化,并且磁化后磁性容易消退的材料叫软磁材料。相反,剩磁较多、改变磁畴方向时所需克服的“矫顽力”较大的就属于硬磁材料,或称“永磁材料”,比如着名的“稀土永磁”。
盘片上的磁介质由于要长期存储信息,所以采用的是硬磁材料;而磁头由于要不断的改变磁场方向,因而采用软磁材料。
磁头使用的软磁体是近似环形的。在环形铁芯上缠绕线圈就构成了典型的“闭合螺线管”,闭合螺线管的磁场是完全封闭在铁芯内部的,由于铁芯的导磁率较高,即使线圈不完全包裹,磁力线也可以充满整个铁芯。但磁头和闭合螺线管有所不同,在磁头使用的环形软磁体上有两处断开的“空气隙”——前间隙和后间隙,其中前间隙较大,而后间隙是越小越好。由于空气的导磁率较低,因此这种“带有空气隙的闭合螺线管”的磁力线会在空气隙处向四周扩散,产生漏磁,磁头就是利用从前间隙处扩散出来的磁场写数据的,前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磁道的宽度调节。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不必把整个磁头做得很小,只需控制空气隙的大小就可以了,而且可以提供更强的磁场。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种设计的先进性,感应磁头直到现在也一直负责写入数据。
不过读取方面则不同,随着存储密度的提高,磁记录位越来越小,感应磁头的体积也必须同时缩小,这样才能确保不会读取到相邻的磁记录位的信息。但是,靠切割磁力线所产生的电流是十分微弱的,磁头越小,读取到的信号也就越微弱,而且越容易受到干扰。在经历了几次改进之后,终于,在91年左右,数据的读取工作开始由磁阻磁头接替了。
二、磁致电阻磁头
磁阻磁头是基于“磁阻效应”的,磁阻效应是指,当磁性材料处于一个外部磁场中时,如果磁场的方向和磁性材料中电流的方向不同,那么该磁性材料的电阻会随着施加于它的磁场的强度而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十分微弱的。除了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也具有磁阻效应,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运动时会产生磁场,当这个磁场与外界磁场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会使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使运动路径增长,也就相当于增加了电阻(磁性材料同理)。
磁性材料的磁阻效应和半导体材料的磁阻效应在现实中都有应用,硬盘中的磁阻磁头基于的是磁性(铁磁)材料的磁阻效应。
磁阻磁头采用多层膜结构,从外向内有:上、下绝缘膜,上、下屏蔽膜,上、下隙缝膜。
下一篇: 装修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