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政变是怎么回事?稳操胜券为何最后会失败?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景龙政变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政变,在唐朝历史上也有很多次著名的政变,在武则天时期,就有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而在神龙政变之后,又有一次景龙政变,发生在神龙三年,也就是李显当皇帝的时期,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将领,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不过这次政变可以说一开始其实是稳操胜券的,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究竟是为何?
1.景龙政变简介
唐中宗二次即位初,武三思以韦皇后的*独揽大权。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不是嫡长子,颇受猜忌。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因此安乐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妇,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连接体,具有特殊的地位。安乐公主集中宗和韦后的宠信于一身,权势极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下。经常唆使安乐公主凌辱太子重俊,以不是韦后所生而呼为奴。并数次劝公主请求中宗废重俊为王,而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神龙政变之后,侍中敬晖、驸马王同皎等人密谋铲除诸武残余*,武三思一党将其剪灭。后来又罢黜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诬告、杀害。雍州人韦月将、高轸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就要治他们的罪。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气愤之急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把武三思与武崇训杀死于其府地,并杀死同党十余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分兵守卫宫诚诸门,亲自率兵追至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合追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及公主遂拥中宗帝驰赴玄武门楼,命令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率令留军飞骑百余人于楼下列队守卫玄武门。
李多诈等领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守卫兵卒拒挡,不得进。中宗依槛呼叫李多祚等部下,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于玄武门前,其余同党遂溃散,重俊兵败,率部属百余人从肃章门逃奔终南山,准备投奔突厥。中宗下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赶,重俊逃至鄂县西十余里休息,被部下人杀死,并把首级献于朝廷。“景龙政变”失败。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李重俊“所以举兵之由,实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乐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继承权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险之举耳”。
2.李重俊的处境
恰如前文所说,既然李重俊心知前路不易,唯求安稳自保,又为何会在最后关头做出发动政变之事呢?其实,李重俊走到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出来的,自古皇家无温情,李重俊在权势斗争的刀光剑影中,难免也会受到连累,不为其它,只因他占据着储君之位。而在当时来看,李重俊的处境确实也不容乐观,因为当时的他实际上也仅是个空壳太子,比他更显赫的大有人在。故此,李重俊的不安全感可见一斑,发动政变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就我们所知的,李重俊是在韦皇后诬陷二哥李重福之后才当上太子的,也就是说,韦皇后是有除了李显之后话语权比较重要的人物。而李重俊和李重福一样,并非是韦皇后亲生却占据太子之位,所以难免也容易被韦皇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在韦皇后看来,李重俊庶子身份却成了太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更为要紧的是,没当想到这,韦皇后又不免要为自己死去的亲生儿子李重润赶到惋惜,继而化悲痛为打击力量附加于李重俊之上,所以这样一来自然就容易引起李重俊的敏感与警惕。
当然,若是就韦皇后刻意针对于李重俊,那还没什么,毕竟早在李重俊当上太子之前,就没有少受来着韦后的针锋相对。真正令得李重俊难以接受的是来自自己所谓的妹妹安乐公主。我们知道,安乐公主在李显一朝可谓是风光至极,仗着自己有着父皇母后的宠爱,便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据说,但凡安乐公主之求,李显莫得不许,这也就直接性的导致了安乐公主觊觎于至高皇权。因为有祖母武则天的先例,所以安乐公主也开始了自己的女皇梦。
当然,想要成为女皇,自然而然的就站在了兄长太子李重俊的对立面,这也是无可厚非。然而实际上,似乎从一开始,安乐公主就瞧不起自己这个兄长。也许是见惯了母亲对李重俊的冷嘲热讽,安乐公主对李重俊也从未有过身份上的认同,尽管李重俊已然成为了太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皇权继承人。所以,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安乐公主在李重俊面前从未有过好脸色,不但不尊其为自己兄长,甚至在言语上对其贬低,称李重俊为奴才,丝毫不给李重俊一分颜面。
没办法,李重俊先天条件不足,又遇上一个刁蛮任性的妹妹,故而就只能任由其骑在自己的头上,将一切烦苦闷于心中,只期盼成就帝位之时机能早日到来,一洗往日之耻辱。然而,李重俊并没有想到,他仅求能够相安无事,可有人却要咄咄相逼。当安乐公主请立皇太女的消息传到李重俊耳中,他也有些发懵,因为他很明白这“皇太女”的称号意味着什么。很显然,安乐公主这是要夺原来属于李重俊的皇位继承权,若是让其得逞,那么李重俊的结局可想而知。
3.李重俊心目中的敌人
其实,也许是因为年纪尚轻,未通人事,亦或者是李重俊看中情义,尽管韦后和安乐公主一直在针对于他,可是李重俊却并未将她们当作自己真正的敌人。在李重俊看来,韦后和安乐公主毕竟同自己有名分上的关系,所以就算是人家刻意针对自己,也不能够对其做的太绝。所以,李重俊在一番思考之下,便认定了自己的几个“真正”对手,即是武家父子与上官婉儿。而实际上,在李重俊后来所发动的景龙政变,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于这几个人而展开的。然而,这里不免也有一些疑问,为何李重俊要将这几个人当作自己的政敌呢?
我们先来看武家父子。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我们也都知道,在李显成功恢复帝位后,便逐渐的拉拢武家*,并且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女儿也就是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崇训,让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武家媳妇。于此,安乐公主便是有了更大的底气,因为她已然成为了皇族与武家的联结枢纽,能够享受到来自两家的政治资源,就这一点,便是李重俊可望而不可及的。
并且,除了武家所给予安乐公主的底气之外,武家父子长期以来也对李重俊进行了政治上的抨击。据《旧唐书》中记载:“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也就是说,从武家决定和中宫结盟的那一刻,就已然把矛头对准了李重俊。而后,“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直以来武家父子的所作所为给予李重俊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毕竟李重俊再如何不济,也还是皇家子弟,韦后、安乐公主可以嘲弄,但是武家父子却不可以。故此,在李重俊看来,武家父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导致自己处境艰难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了武家父子之外,上官婉儿也被李重俊看作是自己的政敌。我们知道,在神龙政变之中,其实上官婉儿已经是倾向于归政李氏的,所以在此次政变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所以在论功行赏之时,李显也特意重用上官婉儿,先令其专掌起草诏令,而后又拜作昭容。当然,如果是仅于此,那李重俊也没有理由去将其视作敌人。关键是上官婉儿实际上还充当着联结武家与李显的作用,以至于如今武家在神龙政变后也照样受到重用,未曾有所损耗。就我们所知的,上官婉儿所为实质上是由李显授意,然而李重俊却不这样看,仍然是单纯的以为上官婉儿因私废公,故意在李显面前为武家说好话,所以武家的壮大乃至韦后、安乐公主的跋扈和上官婉儿也大有关系,故此,上官婉儿自然也在李重俊的“讨伐”之列。
4.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导火索
说起来,发动政变是有风险的,搞不好就会身首异处的。按理来说,若是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已然身为皇位继承人的李重俊倒也是没有必要去做如此高风险的事情。然而问题就在于,被逼无奈。恰如前文所说,安乐公主深受李显宠爱,几乎满足安乐公主的所有要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安乐公主对于最高皇权的觊觎。在当时来说,安乐公主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不仅有父皇母后的宠爱,同时还有武氏家族的支持,所以,从权势的层面来说,安乐公主要超过作为太子的李重俊许多。
不过,真正令得李重俊心悸的倒也并非是安乐公主逐渐壮大的权势,而是后者直接性的向李显提出要成为“皇太女”。毫无疑问,这皇太女恰恰就是和皇太子相对的,也就是说,安乐公主想要取李重俊而代之,成为正式的皇位继承人。不过,尽管李显一直对安乐公主的请求尽量满足,不过册立“皇太女”事关重大,已然涉及到国家根基的问题,所以李显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并没有松口答应。然而,李显得这种拖拉在李重俊看来却是别有滋味,因为这同样也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犹豫,说白了就是在考虑。所以,这个时候的李重俊恰是有如锋芒在背,若是再不采取行动,只能成为砧板之鱼肉。
虽然明知山有虎,但是在李重俊看来,唯今只有上山一途。不过,在这个时候,李重俊的目的并非就是皇位,而仅是铲除他心目中的敌人。所以,在后来所发动的景龙政变中,也并未提及要对安乐公主、韦后出手。所以从发动的目的来看,这一次行动也仅仅是“锄奸”行动而已,并未上升至颠覆政权的层面。不过也正是因为目的的“单纯”,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导致了政变的失败。
5.景龙政变发生的过程
既然准备好了要发动政变,那么李重俊自然需要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当时来看,李重俊所积聚的实力尚不足以同武家乃至李显等人相比,但是虽说如此,却仍然有人愿意投效于李重俊,协助其发动政变。当时来说愿意帮助李重俊的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另一位则是成王李千里(当时任左金吾大将军)。可以说,这两位都掌管着一定的人手,是有着发动政变的资本。并且,由于李多祚和李千里等人都不满李显、武三思在神龙政变后的所作所为,故而也有意扶持太子李重俊。而就在这样多方的一拍即合之下,一次直指武家父子与上官婉儿的行动在宫廷之中谋划开来。
《旧唐书》记载:(神龙)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
既然已经确定了目标,那么如今纠结的就是先后顺序的问题。在当时来看,武家是在长安城的南边,而上官婉儿身处皇宫,却在长安城的北边,所以李重俊并不能够同时的对两方进行出手。故此,在一番权衡之下,李重俊还是率先去了城南,因为在他看来,武家对自己的威胁相较于上官婉儿要更大一些,毕竟长期以来,安乐公主和武家父子没少在自己面前冷嘲热讽。诛杀武家父子的过程毫无波折,手起刀落,便解决了一大政敌,就此,李重俊离成功就更进了一步。
然而,在从武家离开前往皇宫准备诛杀上官婉儿时,却并没有如此的顺利了。据史料记载,在李重俊解决完武家父子后,便“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当然,进宫的动静着实太大,所以很容易就惊动了李显等人。当然,当时李重俊进宫所打的口号是“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閤索之”,所以并没有将矛头对准李显乃至韦后、安乐公主。如果当时李显能够直接将上官婉儿交出去,估计会是另一番场面,然而上官婉儿毕竟还是个聪明的女性,直接地相李显点名唇亡齿寒的道理。
在李显看来,上官婉儿所说的不无道理,因为纵观前史的政变动乱,还没有听说过诛杀臣子后就点到为止的,也许当李重俊遂了心愿诛杀了上官婉儿后,便又会将矛头对准自己了。故此,李显一家和上官婉儿抱团一同上了玄武门,并且“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当然,刘仁景所带来的仅有一百多将士,而李重俊一方却有三百多人,双方在此时的力量对比并非平衡。若是李重俊能够迅速出手,纠集兵力发动进攻,倒还有很大的赢面,然而,李重俊还是有一些犹豫了。
要知道,为将者最为忌讳的便是阵前踌躇,因为时机稍纵即逝,而当两军对阵之时,李重俊却在思虑着如何对待和上官婉儿在一起的李显等人。很明显,李重俊此行的目标很单一,即就是杀死上官婉儿,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在杀死上官婉儿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而李显却不同,李重俊的此番行为已然能够以谋逆论处,再加上在上官婉儿、韦后乃至安乐公主的一番议论下,李显也认为李重俊此举是为了皇位而来,故而自然不能再论父子亲情。所以,虽然双方兵力失衡,然而一边是踌躇不决,一边却是心怀杀意,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李重俊犹豫的同时,李显还说了一句话,令得当时的局势瞬间便有所扭转,当时,李显对李重俊所率禁军言:“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简单来说就是劝告那三百禁军好自为之,站对队伍很重要,并且以富贵许之。李重俊手下本就不是心腹之人,并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经由如此一说,自然有所动荡。毕竟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一是受命,二是荣华,如今竟然连皇帝都说免罪许贵,那诸多禁军将士倒也就没了继续政变的动力,军心不稳,必如山倒,李显与李重俊之间,成败已分。
6.结束语
虽然李重俊发起景龙政变是身不由己,并且通过了一定的努力已然取得了部分的优势。然而,严格意义上来讲,李重俊在此次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这也给政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一来,当时制定进攻路线之时,便直接去了城南,而并非皇宫。二者,李重俊并没有认识到谁才是自己真正敌人,以至于因为思虑是否对父皇下手而错失良机。可以说,李重俊虽然身处皇家,却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觉悟,试想,即便是铲除了武家与上官两大政敌,李显又会如何看待李重俊的这番行为?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看到,在政变过后,尽管李重俊身首异处,但李显却毫无父子亲情,严肃处理了这次政变,以儆效尤。故此,我们可以认为,景龙政变的最终失败,其实就是李重俊自己给造成的,说到底,他所面对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