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密码发明人费尔南多-科尔巴托逝世 享年93岁
导语:“计算机密码之父”费尔南多·科尔巴托于上周五去世。美国《纽约时报》近日在讣告中,回顾了他对于计算机分时系统和计算机密码的贡献。科尔巴托于1990年获得计算机领域最负盛名的“图灵奖”。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费尔南多·科尔巴托博士(fernando corbató)周五于马萨诸塞州纽波利伯特的一家养老院去世,享年93岁。科尔巴托的主要贡献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计算机分时领域的工作为日后的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密码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尔巴托的遗孀艾米丽·科尔巴托(emily corbató)称,科尔巴托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去世时,科尔巴托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名誉退休教授。
科尔巴托将其一生贡献于麻省理工学院。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负责带领一项名为兼容分时系统(c.t.s.s.)的项目,允许位于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通过电话线同时访问一台计算机。在当时,计算都是批量完成的,用户通常需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得到计算结果。
在1963年的公共电视采访中,科尔巴托谈到批处理的低效率“让人恼火”。分时概念的出现,让人看到计算机可以被交互使用,但是这个概念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个概念将一直活跃在计算机领域。
“早在个人计算机使得每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成为可能之前,分时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计算机科学家兼互联网先驱斯蒂芬·克罗克(stephen crocker)说道。克罗克曾研究过分时系统。
科尔巴托在1963年的采访中,解释了自己的分时方法。当时采访他的是记者约翰·菲奇(john fitch)。他说,他用一台改装的电动打字机安装在电子设备上方,以取代当时的实际批处理计算机。
他在节目中说,计算机使用成本昂贵,任何闲置时间都巨大的浪费。但有了分时系统之后,计算机时间可以精确计量,时间浪费也从此不存在。
计算机通过所谓的管理程序,一次只能执行一个操作。但是它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可以从一个任何迅速跳到下一个任务,以至于用户从来没有意识到中间的延迟。
每个用户“都可以交互创建、修改和执行程序,就好像只有他或她一个人在控制计算机一样,”科学作家m.米歇尔·沃德罗普(m. mitchell waldrop)在2001年出版的《梦想机器》一书中写道。
在菲奇的采访节目中,科尔巴托将管理程序比作一名国际象棋大师同时对弈多名玩家,对方在思忖下一步走棋的时候,这位大师则在不同棋盘之间来回迅速奔波。
当科尔巴托刚开始负责c.t.s.s.项目的时候,计算机仍不过是巨型计算器。但是,1962年末,当他的团队演示了新系统之后,巨型计算器的观点逐渐开始改变。
“直到今天,我仍旧记得人们在看到真实的演示后,才惊呼:‘看呐!它返回语句了。天呐!你刚输入一条指令,它就返回结果了’,”1989年接受明尼苏达大学查尔斯巴贝奇研究所采访时,科尔巴托回忆说。
c.t.s.s.之后还生成一个后续项目,名为multics,也是由科尔巴托负责。他告诉巴贝奇研究所:“multics的初衷更像是一张愿望清单,主要是为了研究一台大型计算机作为商业模型可以做哪些事情。”
multics是麻省理工学院、at&t的贝尔实验室与通用电气的合作项目。作为商业化的努力,multics并不成功,但是它启发了贝尔实验室的一组计算机科学家,后者随后开发出一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扎根、在八十和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unix。
麻省理工在计算机领域的早期贡献——其中科尔巴托起到了核心作用——赋予了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个探索领域的合理性。“这真的是计算机科学界的开端,”他说。
在菲奇的采访节目中,科尔巴托还演示了他可以在改装的打字机上键入指令,然后计算机可以即时响应。打字机的球头开始旋转,一个个字母出现在纸上,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正在操控着机器。
“真正令人惊诧的是,我们让计算机变得非常易于使用,”他告诉菲奇说,“因此,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将会越来越高。”
海军电子技工
费尔南多·何塞·科尔巴托于1926年7月1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父亲是西班牙比利亚雷亚尔人,一位西班牙文学教授。1930年,老科尔巴托受聘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是,全家搬到了南方。
科尔巴托在1943年入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大一刚开学七个月后,他应征加入海军,接受电子技工培训。
海军部队需要有人服务、维护和“调试船上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装备,”2006年他告诉一名来自加州山景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采访者。他说,这段经历,让他对跟踪错误和调试系统饶有兴趣,这一爱好伴随了他一生。
1946年离开海军部队后,他根据《军人复员法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并于1950年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季被录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所。
他的分子物理学博士论文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因而需要使用计算机。
“这是非常耗力的工作,回想起来真的十分枯燥,”他告诉博物馆的记者,“但这也让我从实践的角度了解到与程序打交道是什么体验,怎样管理程序并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他随后在195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说,渐渐地,“我对计算器的兴趣超过了问题本身。”
科尔巴托鼓励那些为他工作的人逐步迭代设计并实施软件——放到现在,这种方法被称为敏捷软件开发。
“科尔巴托教会我们怎样布置理想的系统,如何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然后更新我们的概念,”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为科尔巴托工作过的计算机科学家汤姆·冯·韦勒克(tom van vleck)说。
计算机密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改进分时系统的过程中,科尔巴托提出了另一个新的概念:计算机密码。
c.t.s.s.让每个用户拥有了私人文件集,但密码登录系统的缺乏使得用户可以随意访问别人的文件。
“为每个个人用户设置密码来保护文件似乎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解决方案,”2012年,科尔巴托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c.t.s.s.密码如今被广泛地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安全机制之一。
1990年,科尔巴托获得图灵奖——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
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邂逅了计算机程序员伊莎贝尔·布兰德福德(isabel blandford),1962年成婚。伊莎贝尔于1973年去世。
艾米丽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贝尔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艾米丽给他带来两个继子;他有一个兄弟,还有五个孙辈。
科尔巴托对问题调试的偏好已然超越了计算机系统范围。1974年,在邂逅了第二任身为钢琴家的妻子之后,他参加了艾米丽的一次独奏音乐会。
“之后,他问我,为什么我要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演奏同一段音乐,是因为其中有错误吗?”科尔巴托夫人说,“这倒是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科尔巴托他这个人。”
“这是一个智力问题,”冯·韦勒克说,“他问的是:‘运行这么多遍之后导致出错的进程是什么,以及你需要做什么?是不是乐谱的字体需要放大?还是灯光要改进?或者琴键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