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是提前做好准备了吗?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关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庞德射伤关羽后,每天来到阵前搦战。关平因父亲关羽箭伤未愈,不敢贸然出战,坚守不出。于禁唯恐庞德击败关羽、夺得头功,下令全军前往距离樊城城北十里的罾口川下寨,并亲自扼守要道,强行将庞德所部部署在全军最后,将庞德与关羽隔开。
一段时间过后,关羽的伤势终于痊愈。此时,关羽得到于禁突然屯兵樊城城北的消息,便亲自前去查探。当发现江水湍急、于禁的营寨地势低洼之后,关羽很快便想出了破敌之策。
没过几天,樊城一带暴雨倾盆而下,持续多日。督将成何得到关羽在汉水预备战船的消息,担心一旦江水泛滥,全军将遭遇不测。但当他将这一担心告诉于禁时,却遭到了于禁的呵斥。成何转而去找庞德商议。庞德赞同成何的意见,并说自己将于次日移军驻扎在高处。
没想到就在这天夜里,江水突然暴涨,将七军的营寨淹没,不少将士被淹死,于禁、庞德等人慌忙登上小船,各自寻找附近的小山躲避。此时,关羽率领战船杀到。于禁见身边仅有五、六十人,走投无路,向关羽投降,被关羽命人押上战船。
此时的庞德与督将成何、部将董衡和董超及五百多名士卒也遭到了关羽所部的包围。关羽命乱箭齐发,令庞德伤亡惨重,士卒死伤大半。董衡、董超提出投降,被庞德所杀。庞德率领余部死战不降,遭周仓生擒。关羽故意提及庞德之兄庞柔和故主马超,企图劝降庞德。庞德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最终,关羽将庞德斩首示众。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水淹七军”尽管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但庞德却并非是七军的成员,而是樊城守将曹仁的部下。那么,为什么在“水淹七军”之际,庞德会与于禁一起被关羽抓获呢?关于这个疑问,在史料中却找不出答案。
较为合理的推测是,当时庞德奉命曹仁之命在樊城外围与关羽作战,并与于禁的七军合兵一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作为守军的庞德与在城外的援军于禁会先后被关羽俘虏。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董衡和董超,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据《三国志庞德传》载,董衡当时任职将军,董超则是部曲将。关羽“水淹七军”后,董衡、董超与庞德一起遭到关羽水军的围困。两人欲投降关羽,结果被庞德当场处死。
小说中还提到了一位曹军将领——成何。有关此人的记载,在史料中只是一笔带过。此人时任督将,随同庞德参战。庞德被围时,成何就在庞德的身边。在小说当中,此人被关羽一箭射死。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水淹七军”后,成何便下落不明,也不知是在战斗中阵亡还是被俘。
尽管小说与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汉末三国期间,的确发生过“水淹七军”之事。那么,“水淹七军”究竟是关羽临时起意还是精心部署呢?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当关羽得知于禁的七军在樊城城北十里的罾口川下寨,大喜过望,并说出“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之语。由此可以看出,“水淹七军”经过了关羽的精心部署。不过,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情况却未必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史料中的记载。早在此战发生前,就有人预判樊城前线很有可能会出现“水淹七军”的情况。这个人名叫温恢,时任扬州刺史。据《三国志温恢传》载,温恢曾对兖州刺史裴潜说过:“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没过多久,“水淹七军”之事果然出现。
而在《三国志》相关传记中,对于此事的记载也比较一致。例如《三国志关羽传》载:“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三国志于禁传》称:“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三国志庞德传》云:“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最能证明这次行动是关羽临时起意的证据还有一个,那便是此战过后司马懿和蒋济的表态。“水淹七军”后,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不过,这个决定遭到司马懿和蒋济的反对。据《三国志蒋济传》载,司马懿和蒋济对曹操表示:“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其中的“非战攻之失”就足以证明,在司马懿和蒋济看来,“水淹七军”只不过是一次有利于关羽的巧合而已。
从这些记载可以发现,所谓的“水淹七军”之战其实并非关羽战前的精心部署,而是临时起意,利用河水暴涨,突然向于禁的七军及庞德的樊城军队发动突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成年人的告别总是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