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下,基本上雖然 Linux 目前對於圖形界面的使用已經支援的相當的不錯,但是對於一些比較細微的設定方面,畢竟是比不上使用傳統的文字介面來的有效!並且,使用文字介面來設定對於瞭解 Linux 有一定的幫助,畢竟 Linux 與 MS 的咚咚是不太相同的!鳥哥特別建議大家使用文字介面來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使用文字介面登入 Linux 對於系統資源的損耗也比較少,相對的,就有比較多的資源可以做為網路的用途,進而增加 Linux 的效能。尤其,在我們這個網頁中,基本上是以一般被淘汰的 586 系列電腦做為主機,因此對於記憶體與 CPU 的效能要求並不高,所以能有效的減少系統資源的浪費就盡量的減少一些容易耗掉系統資源的廢物吧!
底下我們會分門別類的將各個比較常用的指令給搬上來,你可以參考一下。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地方是,在 Linux 主機上,已經內建各個指令的說明內容了,而且是很詳細的線上說明,你可以使用:
[root@tsai root]# man command <=== command 為你欲查詢的指令名稱
[root@tsai root]# info command
在上表中,針對 command 這個指令你可以使用 man 或者是 info 來查詢他的功能與說明,例如你要查尋 ls 這個指令時,你可以輸入: man ls 或 info ls 來查詢一下!適當的利用線上查詢對於你的英文及相關的指令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喔!
登入與登出(開機與關機)
telnet
這套軟體在 Windows 及 Linux 系統中都存在,只是介面有點不很相同就是了。基本上,這個程式是 user 端用來連線登入遠端主機的。例如鳥哥人在台南,但是我可以在台南使用可以連上 Internet 的電腦,經由 telnet 連線上家裡的 Linux 主機,而進行設定!感覺上就好像在家裡玩自己的 Linux 主機一樣!一般來說,如果你是使用 Winodows 系統,則你可以在『開始』-->『執行』後,輸入 telnet xxx.yyy.zzz.qqq ,其中, xxx.yyy.zzz.qqq 為 IP 位址,則可以連上主機(或者是 BBS )囉。當然,如果您是在 Linux 系統下,亦可直接輸入 telnet xxx.yyy.zzz.qqq 來連上主機或BBS喔!語法: telnet 主機位址(或主機名稱)
login
登入系統的指令,在遠端進入系統時,程式會自動執行。假設你所要登入的系統主機為 sun.os.test.com ,則你可以在 Windows 底下的 Telnet 軟體,或其他軟體上,執行:telnet sun.os.test.com則會出現如下的畫面:
SunOS 5.7
login: username Password:
sun# _
你只要有 username 及 pass word 就可以登入系統啦!在你登入系統後, sun# 是提示字元,相當於古早的 C:\> 的意思!
Linux 最為人所稱道的即是其多人多工的能力,你可以在任何時刻連線上來你的 Linux 主機,並且同時做很多的工作,例如同時執行 http 的 Web 功能,同時進行 fortran 等程式語言的編輯,並同時上網聊天!你會懷疑, Windows 98 也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呀!不過,不要忘了,在 Linux 的系統下,你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獨立的,你可以隨時將你所不要的工作給殺掉,而且,當其中某一個程式當掉的時候, Linux 並不會當機,只要你在其他的視窗再開啟一個終端介面,然後查出當機的那一個指令的 process (過程),然後將之殺掉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再重新開機!也因為這種多人多工的強大能力,因此, Linux 系統一般來說是很少當機的,並且,由於其記憶體的管理功能完善,因此也不容易有 CPU 過熱的情況發生(如果只是做為一般伺服器使用)。
在你的 Linux 主機中,可以支援七個終端視窗介面,你可以按[Alt]+[F1].....[F7]來切換不同的終端機介面!所以當其中一個終端機介面當機的時候,你可以在另外一個終端機登入,然後查出錯誤的所在(使用 ps -aux 的功能),再以 kill 將錯誤的地方殺掉即可!
這是用來變換工作路徑的指令。一登入 Linux 系統後,root 會在 /root 下,至於使用者會在預設的 /home/username 底下,例如鳥哥的 ID 為 vbird ,則以 vbird 的身份登入後,會到 /home/vbird 這個路徑下。OK!那回到上一層可以用 cd .. 而到相對路徑可到 cd ../bird,至於絕對路徑則是 cd /usr/sbin !注意喔,在前面的提示字元會改變路徑名稱!
[root@tsai /root]# cd .. <== 回到上一層 [root@tsai /]# cd <== 回到使用者目錄 [root@tsai root]# cd /usr/bin <== 到 /usr/bin 這一個目錄 [root@tsai bin]# <== 看吧!到 bin 這個目錄下囉!
pwd
這是顯示目前所在目錄的指令,例如在上個表格最後的目錄是 /usr/bin 這個目錄,但是提示字元僅顯示 bin ,如果你想要知道目前所在的目錄,可以輸入 pwd 即可:
這是用來顯示檔案名稱與內容的指令,檔案的內容說明已經在 這裡 說明過了,在此不再重複! ls 的語法為:
[root@tsai bin]# ls --color 以彩色顯示檔案資料 [root@tsai bin]# ls -l 詳細列出檔案系統結構 [root@tsai bin]# ls -a 顯示隱藏檔 (以"."開頭的檔案) [root@tsai bin]# ls -al 同時顯示隱藏檔與詳細資料 [root@tsai bin]# ls -al|more 將檔案內容以一頁一頁顯示
cat
這是將檔案內容列出的指令。例如在 /root 下有一個檔名為 .bashrc (這是系統預設的檔案,是隱藏檔),你可以按下 cd 回到 /root 目錄後,執行:
[root@tsai /root]# cat .bashrc # .bashrc
# User specific aliases and functions
alias rm='rm -i' alias cp='cp -i' alias mv='mv -i' alias ll='ls -l' alias lm='ls -al|more'
上面顯示的就是 .bashrc 這個檔案的內容啦!基本上,cat 與 DOS 下的 type 是相同的!
more
是否覺得 cat 在讀取較大的檔案的時候會有看不到的資訊呢(如果檔案太大的話),這時候你可以用 more 來一頁頁讀取喔!另外, more 也可以與其他的程式合併使用,例如 ls !(如下表中,『|』就是分隔號,可以將兩個指令放在一起執行!)
[root@tsai /root]# more .bashrc [root@tsai /root]# ls -al|more
mkdir
建立新的目錄!例如我們要建立一個 test 的目錄,你可以這樣下指令:
[root@tsai /root]# mkdir test [root@tsai /root]# ls -l
再執行了 ls -l 之後,你就可以看到 test 這個目錄啦!
rm -irf
這是移除的指令,相當於 dos 下的 del 指令!這裡要注意的是,通常在 Linux 系統下,為了怕檔案被誤殺,所以都已經有 -i 這個參數, -i 是指每個檔案被殺掉之前都會確認一次。而如果要連目錄下的東西都一起殺掉的話,就要使用 -rf 這個參數了!你可以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試試看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root@tsai /root]# rm test [root@tsai /root]# rm -rf test
這是一個用來轉換你身份成為 super user (系統管理員)的指令,任何人只要知道 root 的密碼,就可以成為 super user,所以密碼可千萬不要外流呀!由於 RedHat 在主機之外的終端機上,無法以 root 的身份直接連線,所以你需要以一般身份的 user 連線之後,再以 su 指令來成為 super user:
這是用來增加使用者、群組等,且以視窗為介面的一個指令!如果你是以遠端登入,並使用 su 指令成為 super user 的話,直接輸入 userconf 可能會找不到這個指令,你可以輸入: /bin/userconf 來啟動這個指令!(注意,在 RedHat 7.0 以後的版本,就要使用 /sbin/userconf 哩),由於這個指令的圖示較多,請到這裡來看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