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色目人”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色目人”?
元代的“色目人”是什么人?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对元朝历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一定都会听过这么一个词——“色目人”,这个“色目人”地位还比较高,通常在汉人之上,但在蒙古人之下,这个“色目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有一种说法是“色目”就是眼睛有颜色的人种嘛,元朝毕竟太大了,算上整个蒙古帝国更是如此,东亚西亚甚至东欧都打通了,所以西边一些“金发碧眼”的异族到了中国,被称为“色目”,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色目”不是眼睛有颜色,而是“各色各目”,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但刚刚那个说法也不是完全不靠谱,色目人它确实不是单指一个民族,而是一种“统称”,称呼的也确实多是来自西亚一带的人。
蒙古人四处征战,欧亚大陆打通一大半,一堆中亚西亚甚至东欧的人都来到了中土,这些人就是色目人,色目人有哪些呢?种类非常多,流入中土的粟特人、党项人、吐蕃人、亚述人、阿拉伯人、畏兀儿人、波斯人、犹太人、突厥人、斯拉夫人……都算。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认为色目人有31种,清代钱大昕说有三十三种色目人。箭内亘认为色目人其实只有二十种上下(这里面有些争议是因为有些民族的读音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苦里鲁与火里剌,匣拉鲁是葛逻禄的重复,秃鲁花是一种蒙古军人,夯力是康里的重复)。
虽然现在说“色目人”一般指的是元朝的色目人,但是其实“色目”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唐朝就有,不过唐朝的“色目人”更多是指“姓氏稀僻”类的人,日本学者船田善之就因此宣称“色目人”其实是汉语词汇,在同时期的蒙古语史料中他没有找到相当于色目人的词汇。
元朝其实也差不多,中原蒙古统治者见的主要也是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早期进入中原的这些人基本被汉化,和汉人没什么区别),对一些的西亚来的人,也主要称呼“色目”。
元世祖忽必烈中期,色目人大概定型了,朝廷的诏书,*的公文里经常出现这个词,元朝对色目人是比较优待的,这属于统治族群,原因很简单,汉人多嘛,所以蒙古统治者自然要找个帮手,色目人最合适不过了。
元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诸色户计”,分类方式可以依照职业:例如民户、儒户、军户、站户、匠户、僧、道等;也可以依照民族:如蒙古户、畏吾儿户、回回户等。“色目人”中哪个族群比较多呢?主要是回回,接着是突厥人,波斯人。
色目工匠给蒙古人造的“回回炮”
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基督徒)、河西(西夏,党项人)、契丹、女真、汉人八类”。什么突厥、吐蕃、波斯之类的,也不知道被分到哪里去了。
那色目人有多少呢?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约有三、四十万,而江浙一带的色目人,在元朝灭亡后和滞留的蒙古人一起沦为堕民,这是啥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天下四等人”掉了个个儿(元朝“四等人”并不是成文法,但是在事实上,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确实比汉人,南人高),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受到歧视,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做一些事小商小贩、卖艺等底层工作。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其先祖就是蒙古人,因为明朝受到歧视只能从事卖艺等工作,到了六小龄童的曾祖父“活猴章”章廷椿开始,章家猴戏开始有了些名气,六小龄童的祖父、伯父、父亲也都是猴戏名角。
明朝堕民
对了,这色目人和“回回”有什么关系吗?“回回”一词首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与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西、黑海以东诸胡人。宋代的回回是回纥的音转,民间也有将回回称为回纥,两者与回鹘可通用。回鹘即是畏兀儿、*的不同音译。
但元朝的“回回”显然更宽泛,蒙古西征带回来一批*,基督徒,犹太人等到我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不过这些人主要还是*民族,而有些比如钦察、康里、阿兰人等那些突厥语系的色目人不能认为是“回回”,吐蕃、党项这些民族更不用说,只是人少,但蒙古人也知道他们和“回回”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他们也被称为“色目”。
铁铉就是波斯后裔,据说长相和汉人不一样
“回回”可以说是色目人的绝对主体部分,这些人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当时相对较高(蒙古西征带回来的都是学者,医生,工匠等人,水平是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值的),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回族。
总体来说,明朝色目人地位不高,但色目人中也出了不少牛人,比如郑和,铁铉,麻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