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没能统治西域呢?它和西域关系如何呢?
西域,也就是如今的*,自从汉朝把西域纳入版图后,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后,西域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之后的唐朝,同样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整个西域和中亚。之后的朝代,都对整个西域失去了控制,直到清朝,才再次统一*,完成版图的定型。在明朝时期,因各种原因,也没有收复*,在版图上,也缺失很大的一块。但明朝依旧和西域、中亚各国有贸易交往,这也见证明朝对这些地区的影响。
一:明朝和西域的关系
从明朝的地图来看,西域不在明朝的统治范围内,在西域东部边缘,明朝设置了关西七卫,这才是明朝涉及的地区。很多人迷惑,明朝为什么没有拿下西域?这里有多种原因造成。从战略地缘上看,明朝都城在北京,距离西域比较遥远,对西域兴趣没有那么大。这样也减少了对西域的开发,节省大量的银两。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的北伐,目标都是北元,当这两位死后,北伐或者收复西域已经越来越难,这就让明朝和西域、蒙古处于一种贸易关系中。
明朝前,西域的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明朝时期,出现过亦力把里、布哈拉汗国、叶尔羌汗国等。这些国家相继登场,直到清朝时期,准噶尔汗国统一全部,最终清朝也灭掉准噶尔,获得西域的领土。即使有这么多国家存在,明朝依旧和他们有联系,并且通过他们,和中亚的帖木儿汗国有联系。虽然明朝有海禁,但在朝廷的支持下,海上贸易还是有的,而陆上丝绸之路,危险性比较大,只因西域的不稳定,政权更换快。
二:明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建设与防御
即使多个原因造成明朝没有统治西域,但也离不开双方的贸易。虽然以哈密等地划界而治,但为了和西域以及中亚的交往,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明朝也做出许多努力。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明朝国力也达到了强盛时期,北方和西部,都是蒙古族统治的地区。当明朝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关西七卫时,这里成为明朝通往西域的桥头堡。但通往西域之路的难度,比海上的还要难,毕竟明朝有过郑和下西洋的,舰队相当强大。
为了解决道路畅通的问题,明朝对河西走廊进行军事规划,军事防御体系得到升级,目的是防止北方的蒙古占领河西走廊,切断通往西域的道路。而长城也是明朝重点建设的,围绕长城展开各种防御体系的建设。其中九大边防重镇,成为明朝北方的军事防御支点。而关西七卫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洲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它们的作用是承担起防御西域,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连接起内地。
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嘉峪关以西,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明朝初期,这里封了不少的部落首领,用来管理各部落。在卫所中,同样有少数民族担任官职。只有团结本地民族,才能共同维护河西走廊的畅通与繁荣,对沿线各民族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毕竟丝绸之路还是非常重要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许多都会成为重要的城镇,如:哈密,这里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经济重镇。
三:明朝与西域的贸易
在通往西域中,哈密的地位比较重要,明朝通过武力,获得哈密地区的控制权。这里是打开西域的大门,明朝的贸易,也是由此向西延伸。想要贸易,就必须和西域国家搞好关系,但难度很大。所以,用武力迫使他们屈服,才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明朝前期来,说还是可以的,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这招不好使。而明朝利用宗教的问题,对西域进行招抚与和谈,这对贸易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了联络西域,除了官方的交流外,贸易也是离不开的。但西域的使臣来到明朝朝贡,态度比较仇视明朝,由此也产生非常不好的效果。在贸易上,朝贡贸易是存在的,这是政治上的需求。在经济上,明朝需要西域的马匹和玉石,西域也需要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由此引发双方的贸易。贸易是明朝维护西域稳定的重要手段,西域各国的冲突,对明朝来说,那也是不利的。
在朝贡贸易中,明朝赏赐都是丰厚的。西域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马、骆驼、羊、玉璞、梧桐碱、硫磺、速来蛮石、松都鲁思等,除了这些,还有青鼠皮、貂鼠皮以及狮子、文豹等异兽。这些贸易商品,才出现在朝贡贸易中。而民间的贸易,才是稳固双方关系的原因。在明朝没有统治的西域,地方割据,冲突不断,经常发生*,明朝则是采取更多的招抚,这无法解决根源,只有统一西域,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
四:明朝和中亚的贸易之路
朝贡贸易,是明朝与西域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来往,与此同时,明朝管辖的哈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通往西域和中亚的商品,大部分都会经过哈密,来自西域和中亚的物品,也会由此进入内地。而明朝时期,中亚的帖木儿帝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明朝通过西域,同样和帖木儿帝国有贸易往来。如1456年,帖木儿帝国进贡的玉石中,好的只有二十四块,重六十八斤,其余的五千九百多斤,用途不大。但使臣要求明朝,按照每五斤一匹绢的兑换,这种情况让明朝损失过大。
明朝初期,帖木儿主动与明朝建立关系,并且派出使者前往明朝,建立贸易往来。这带动中亚和西域的一些小政权,纷纷效仿帖木儿,主动和明朝建立起贸易关系。明朝也建立起朝贡体系,帖木儿对明朝还是比较敬仰的。由此也打开陆上通往中亚的道路,海上路线也抵达帖木儿帝国。这些贸易路线,是保持明朝与中亚、西域联系的命脉,关乎到明朝的兴衰。
五:丝绸之路的衰落,明朝的灭亡
随着明朝内部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外贸易成萎缩状态,丝绸之路的中断,也反映出明朝,无力打通这些贸易路线,最终还是灭亡了。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庞大的舰队遭到销毁,从此失去了大规模远航的机会。到后期,即使有隆庆开关,解除海禁,海上贸易也没有全面实行。而陆上丝绸之路更是坎坷,由于西域的政权更替和各部落的冲突,以及明朝的*不断往回缩。明朝失去哈密以及河西走廊后,通往西域的道路也中断。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明朝的丝绸之路也处在瘫痪中,加上小冰河期,明朝的衰退以不可避免。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只能自给自足,发展贸易才是重要的。明朝生产的许多商品,也是世界各国喜欢的,这为也明朝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当明朝的*退回到长城以内,明朝的国力开始衰退。明朝对外贸易的量,跟明朝的国力有关。当明朝强大时,贸易量增多,明朝衰弱时,贸易量也跟着减少。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也反映出明朝的兴衰,道路畅通时,明朝强盛,道路中断时,明朝也衰落。
六:总结
看到明朝有海禁政策时,事实上,在官方主导下,海上贸易也是有的,如:朝贡贸易。只是民间下海被禁了。面对陆上的贸易,同样存在,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是明朝解决双边关系的政策。从明初来看,大力发展河西走廊,努力经营西域,确保能和西域以及中亚各国的联系,明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对比较看重国威的明朝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丝绸之路不仅明朝有,其他朝代也有。但明朝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北有蒙古各部落,青藏高原上有藏族,西域有各民族,有的*化的,有的突厥化,各个都争强好胜,都难以镇压。想要获得他们的认可,一昧靠武力,是不行的。毕竟这些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并不弱,只能靠经济贸易,让他们认同明朝。一条丝绸之路,也见证一个王朝的兴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