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戎狄”真的是游牧民族吗?史记记载错了!
你真的了解“戎狄”是什么民族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前文我们多次提到与周人互动的“戎狄”,那么,这些所谓的“戎狄”到底是什么群体呢?因为周与戎狄的战争贯穿了整个西周春秋历史,然而不少资料对于“戎狄”的认识又存在一定误区。本文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戎狄”。
首先,在殷墟甲骨文里,将四方部族称“方”而不称“戎狄”,可见商朝还没有“戎狄”的称呼。在甲金文里,“戎”都从“戈”以及“盾”的初文,本义是兵器,引申为战争,这个意思一直延续至今。在西周金文中,又有了指代外族的含义,比如方鼎说“率虎臣御淮戎”,“淮戎”即文献中通常说的“淮夷”,在金文里也有此称呼,比如录卣说“淮尸(夷)敢伐内国”。《尚书》说西周初年“淮夷、徐戎并行”,《左传》说春秋初年鲁隐公会“戎”。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戎”开始并不专指西方部族,而可以视为是对异族的一种通称。上文所说的“夷”,在商朝甲骨文本有“尸(夷)方”,是东方一个部族名。但在西周青铜器师酉簋中,又有“西门夷”的称呼,这是西方部族。文献里“犬戎”也叫“犬夷”。而“蛮”则不见于甲骨文,西周青铜器梁伯戈有“鬼方蛮”,这是北方部族。
“狄”亦不见于甲骨文,西周青铜器史墙盘“永不恐狄虘”,“狄虘”或即春秋初年晋献公所灭之“翟柤”,在今天山西省境内。“狄”在金文从“犬”从“火”,本义可能与犬有关。“狄”在文献中又经常写作“翟”,春秋时期的“狄”主要居住在北方,除了之前说的赤狄各部外,还有居住在陕西东部的“白狄”(后来迁徙至太行山东),居住在黄河下游的“长狄”,等等。在后世又根据音译作“丁零”,比如十六国丁零部落首领叫翟斌。
总之,商朝时期尚无以“蛮夷戎狄”代指外族的说法,而西周时期则全部具备,但也没有绝对按照四方方位严格划分。因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华夏与戎狄,其*范围呈现犬牙交错的状态,所以没有绝对的方位概念。“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已经是战国秦汉的说法,此时中原华夏国家形成一片,才有可能按照四方如此称呼。而且“蛮夷戎狄”都是周人的叫法,并非自己的自称,也不是严格的民族学定义,所以也会有较大的随意性。
这样来看,“戎”“狄”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大约当时整个北方部族都可以叫“戎狄”。具体来说,周王季历征伐的“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除了“鬼”表示族别,其它的大概表示都是地名。而后来那个令周人闻风丧胆的“犬戎”,大约也不是专属族名,而是对戎狄的一种通称,因为“犬”“狄”义近,大概都是周人对戎狄的蔑称。犬戎在《国语·郑语》也作“西戎”。
“犬戎”又作“獯鬻”,《孟子》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后汉书》说“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讲的是一回事,“獯鬻”又作“玁狁”“猃狁”“荤粥”,《史记·五帝本纪》即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说法。这个称呼不同于“狄”,当来自北方部族的一种自称。“匈奴”大概也是这个词的音译,那么“匈奴”与“戎狄”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里,在匈奴之前对于北方部族有个综述。先是说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他们“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而且“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之后又说到华夏周、秦、晋、齐、燕、赵等与戎狄的关系,然后才说到匈奴。尽管太史公没有说到这些部族与匈奴的关系,但实际上从对生产方式与生活风俗的叙述来看,他们应该就是匈奴的先祖。
因为受到太史公的暗示,所以后人作注也就不含蓄。比如《史记集解》引《括地谱》就说“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把獯粥说成是匈奴的先祖,应劭《风俗通义》也说“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汉人服虔说“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三国吴人韦昭说“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王国维老《鬼方昆夷猃狁考》也认为戎狄与匈奴为一族。
据此,不少学者认为先秦的戎狄都是类似匈奴一样的游牧社会,甚至还认为五帝、先商、先周这些前国家阶段都是游牧社会,可以说是今天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误区。
这样的观点,与现代民族学、考古学的结论是相悖的。“游牧社会”实际上是在农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才存在的一种经济方式,起源于农业社会以后。先秦时期“戎狄”盛行的北方,早在一万年前就诞生了农业文明,而与“戎狄”杂处的华夏,也都是农业社会。那么,“戎狄”实际上与“华夏”拥有的农业环境并无差别,为何要使用更为低效的游牧文明呢?春秋文献明确记载 “戎狄”主力军队是步兵,西周青铜器多友鼎甚至提到缴获“玁狁”的战车!
至于华夏边缘的长城一线到蒙古草原的游牧社会,也不是自古有之,而是来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的气候干冷化。前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即指出,欧亚草原西部的游牧社会要在公元前1000年才形成,而欧亚草原东部(中国北部草原)即使晚也不会晚太多。美国历史学者狄宇宙也提出,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系从公元前9至7世纪从混合农业转变为游牧生产,前6世纪开始游牧权贵兴起,前4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建立游牧政治*。
总之,西周时期的“戎狄”应该是被“华夏”所融合或消灭,与后世的“匈奴”“丁零”尽管在名称上有谐音的关系,也可能会有部分“戎狄”人群北迁至蒙古草原,但不能证明“戎狄”与“匈奴”为同族。这与前文提到的,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羌”这一称呼的不断西移是一致的。华夏与游牧文明的接触,要晚到战国中后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D语言开始支持Mac O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