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解析(初始化及put方法)
Map初始化及put过程:
首先通过默认的构造方法在堆内存中开辟一块地址。并指定默认负载因子。
HashMap底层是一个数组+链表的结构。即一个线性数组结构,Map中有一个内部Entry接口,HashMap在自己的静态内部类Node中实现了它。有三个属性key/value/next。即键值和下一指向。
当调用map的put方法时,调用hashmap的getNode方法,它返回一个Node节点。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再往下看,如果key不为空,通过key算出散列值,并赋给h,h再与右移16位的h异或。这种操作是为了加大hashcode低位的随机性。散列值是一个int类型的16进制数,共32位。在底层需要通过该散列值算出所在数组下标,以确定存储位置。但Hashmap默认容量16,32位散列值太大,不能直接拿来计算,因此要先对数组长度取模,得到余数,再用于计算下标。取模还是通过一个indexFor函数实现的,它将散列值和数组长度做与。高位清空,保留低位,如果数组长度还是取16的话,那取模之后只保留4位了。但如果只取最后几位,哈希碰撞可能很严重,且如果散列本身做的不好,分布上成等差数列,会产生规律性。这是就通过下面的扰动函数解决问题。先右移16位,在与自身异或。混合原始哈希码的高位和低位,以此来加大低位的随机性。
而且这一步在jdk1.7是做了4次扰动,jdk1.8简化为1次,一次就够用了,毕竟边际递减效应。
这部分的返回值即扰动后的散列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外层putValue方法,当Node数组为空/长度为0时,调用resize函数,进行如下操作:
当放入第一个元素时,出发resize函数的newCap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即当数组为空时,以默认容量16构造一个数组。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然后继续执行下面的语句,有个判断,即上面所说的,将散列值和数组长度做与,算出数组下标。这个算出来的一定在0到n-1之间。然后将其赋值,把Node放进该数组位置中。
最后放进去是这个样子,所谓的线性数组。
但也可能出现数组下标冲突的情况。紧接着上面putVal的代码。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For循环里有一行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也就是说new一个新的Node对象并把当前Node的next引用指向该对象,也就是说原来该位置上只有一个元素对象,现在转成了单向链表。
下面还有两行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当binCount>=TREEIFY_THRESHOLD-1
treeifyBin(tab, hash);
当链表长度到8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来处理。果然追根溯源都到数据结构了。
在JDK1.7及以前的版本中,HashMap里是没有红黑树的实现的,在JDK1.8中加入了红黑树是为了防止哈希表碰撞攻击,当链表链长度为8时,及时转成红黑树,提高map的效率。
1.从底层数组取值,算出数组位置,如果该位置为空,直接把node插进去
2.如果该位置不为空,判断key是否重复了,如果重复,就替换掉老的node
3.如果该位置既不是空,又没重复,判断一下是否是红黑树
4.如果该位置既不是空,又没重复,又不是红黑树,那必然是链表。把node放下一链上。再看一下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
,如果大于8,转成红黑树。4下面的和2一样。在链表上判断是否重复了,重复的话就把该位置的链表值替换掉
5.如果e不为空,执行替换操作
解决哈希冲突有两种方法:
链地址法
开放地址法
HashMap采用了链地址法,即在冲突的数组位置上加链表
总结:
HashMap的最底层是数组来实现的,数组里的元素可能为null,也有可能是单个对象,还有可能是单向链表或是红黑树。
文中的resize在底层数组为null的时候会初始化一个数组,不为null的情况下会去扩容底层数组,并会重排底层数组里的元素。
知道hashmap的put实现,也就能针对性的做一些性能优化,比如用map做一个本地缓存,如果没指定出事容量,默认16,乘以负载因子后该map的临界容量为12,想要往这个map里放600个key,这个map就需要扩容六次,这个过程抛弃以前的线性数组,new一个新的线性数组,容量为其二倍,而且原有键值需要进行重hash,很浪费性能。反之,如果初始容量过大,散列程度过高,会减慢检索速度。所以要指定合适的初始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