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web前端

理解CSS中的BFC(块级可视化上下文)[译]_html/css_WEB-ITnose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5-21 14:04:49
...
开篇

一些元素,如float元素,如position为absolute,inline-block,table-cell或table-caption的元素,以及overflow属性不为visible的元素,它们将会建立一个新的块级格式化上下文。

上述定义已经很详细的描述了块级格式化上下文(Block Formatting Context)是如何形成的,为了方便起见,文中均用BFC代替。现在,让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定义:
BFC也是HTML中的一个盒子(看不见而已),只有满足至少下列条件之一才能形成BFC:

  • float属性不为none.

  • position属性不为static和relative.

  • display属性为下列之一:table-cell,table-caption,inline-block,flex,or inline-flex.

  • overflow属性不为visible.

  • 让我们建立一个BFC

    HTML代码如下:

    Some Content here

    我们可以用CSS为container容器附加上述条件,如overflow: scroll,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flex, float: left, or display: table.尽管这些条件都能形成一个BFC,但是它们各自却有着不一样的表现:

  • display: table : 在响应式布局中会有问题

  • overflow: scroll : 可能会出现你不想要的滚动条

  • float: left: 使元素左浮动,并且其他元素对其环绕

  • overflow: hidden: 消除溢出部分

  • 这么看来,建立BFC的最好方式莫过于overflow:hidden了:

    .container { overflow: hidden; }

    在BFC中,块级元素又是怎么布局的呢?

    W3C规范描述如下:

    In a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each box’s left outer edge touches the left edge of the containing block (for right-to-left formatting, right edges touch). This is true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floats (although a box’s line boxes may shrink due to the floats), unless the box establishes a new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in which case the box itself may become narrower due to the floats).bfcbfc.jpg

    简单的说:上图中所有属于BFC的box都默认左对齐,并且它们的左边距可以触及到容器container的左边。最后一个box,尽管它是浮动的,但它依然遵循这个原则。(BFC中的浮动下面会介绍)

    -那么,BFC到底有什么卵用呢?

    -实际上,真的特别有用

    1.利用BFC可以消除Margin Collapse

    在正常情况下,在一个容器内的所有box将会由上至下依次垂直排列,即我们所说的一个元素占一行,并切垂直相邻的距离(即margin)是由各自的margin决定的,而不是两个margin的叠加。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红色的div包含三个绿色的p元素。

    HTML代码:

    Sibling 1

    Sibling 2

    Sibling 3

    CSS代码:

    .container { background-color: red; overflow: hidden; /* creates a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 }p {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margin: 10px 0; }

    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认为p标签之间的margin应该是它们的和(20px),但实际上却是10px.这其实是collapsing margins。

    结果如下:

    这似乎让人有点困惑,BFC导致了margin collapse,而现在又要用它来解决margin cllapse.但是始终要记住一点:只有当元素在同一个BFC中时,垂直方向上的margin
    才会clollpase.如果它们属于不同的BFC,则不会有margin collapse.因此我们可以再建立一个BFC去阻止margin collpase的发生。

    现在HTML变成:

    Sibling 1

    Sibling 2

    Sibling 3

    CSS也有改变:

    .container { background-color: red; overflow: hidden; /* creates a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 }p { margin: 10px 0;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newBFC { overflow: hidden; /* creates new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 }

    现在的结果为:

    由于第二个p元素和第三个p元素属于不同的BFC,因此避免了margin collapse.

    2.利用BFC去容纳浮动元素

    我相信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个容器里有浮动元素,但是这个容器的高度却是0的场景,如下图:

    看下面的例子:

    HTML:

    Sibling
    Sibling

    CSS:

    .container { background-color: green; }.container div { float: left;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margin: 10px; }

    结果:

    在上边的情形中,container是不会有高度的,因为它包含了浮动元素。通常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利用一个伪元素去实现clear fix,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即利用BFC,因为它够容纳浮动元素的。
    我们现在让container形成BFC规则,结果如下:

    .container { overflow: hidden; /* creates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 background-color: green; }.container div { float: left;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margin: 10px; }

    结果:

    3.利用BFC阻止文本换行

    有时候,确切的说大多数情况(若没有特殊设置),文本将会环绕浮动元素(如Figure 1),
    但有时候这并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想要的是Figure2。

    往往可能大家都会选择利用margin-left来强行让p的容器有一个左边距,而距离恰好为Floated div的宽度,但现在我们可以利用BFC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文本换行的原理吧:

    在Figure1中,整个p元素实际上是处于上图中的黑色区域,p元素没有移动是因为它在浮动元素的下方。但实际上p作为行块级别的元素(相对于行内文本)却发生了移动,因为要给float元素’腾’位置,而随着文本的增加,文本高度超过浮动元素的部分则不会在水平方向上收缩内部距离,因此看起来像是环绕。

    如图: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W3C的规范在这方面的描述:

    In a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each box’s left outer edge touches the left edge of the containing block (for right-to-left formatting, right edges touch). This is true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floats (although a box’s line boxes may shrink due to the floats), unless the box establishes a new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in which case the box itself may become narrower due to the floats).

    W3C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unless the box establishes a new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即为p建立BFC。

    结果:

    注:此文为译文
    blog请戳
    原文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