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会被称为榕城?与北宋官员张伯玉有什么关系?
对福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提起“春城”,我们就会想起四季如春的昆明;提起“花城”,我们就会想起团花似锦的广州;提起“锦城”,我们就会想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提起“榕城”,我们就会想起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州。
福州之所以被称为“榕城”,自然是因为城里遍植榕树,让整座城市被绿荫所环绕。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城区有近1000株古榕树。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一株千年古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即二亩地大小,堪称“独木成林”,因此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榕树王”。
福州栽种榕树的历史,得从一个叫张伯玉的北宋官员说起。
张伯玉,字公达,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人,生于1003年。张伯玉读书勤奋,21岁就高中进士,随后又考上书判拔萃科,步入官场,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推荐下,任职侍御史。
当时,朝廷里担任宰相的是陈执中。陈执中深得宋仁宗信任,权倾一时。张伯玉却并没有去巴结他,还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言下之意是,陈执中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宰相。陈执中听了,当然会很不高兴,找了一个借口,将张伯玉发放到外地做官。宋仁宗怜惜张伯玉人才难得,下令赏赐5万银钱。陈执中不愿意,表示以前没有这种做法。宋仁宗不顾陈执中的反对,还是赏赐了张伯玉。
在地方上辗转多年后,1065年,已经62岁高龄的张伯玉被调到福州,担任福州知州。从此,张伯玉就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夏季天气酷热难耐。同时,台风暴雨频繁,使得福州老百姓饱受洪涝灾害,生病的人很多。张伯玉到了福州后,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福州大规模种植榕树,“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岁暮不凋”。榕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属于常绿树,一年四季不会凋零。榕树栽种成林后,既可以减少夏季的炎热,又可以抵御台风暴雨的侵袭,实在是一举两得。
由于栽种榕树的效果非常好,张伯玉下令在福州全城推广。短短几年后,福州“绿荫满城,行进自不张盖。”这是说,榕树长大后,绿荫满城,行人走在城里不需要打伞来遮挡烈日。
难能可贵的是,榕树是一种多年生乔木,榕树长大成林需要一定的年限。张伯玉在福州担任知州时,年岁已高,知州也当不了几年(他只当了3年福州知州),在福州种植榕树,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是,张伯玉出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仍然义不容辞地做了。
好在对于张伯玉的贡献,后人并没有忘记。1068年,张伯玉离开福州,继任知州叫程师孟。程师孟按照张伯玉的做法,继续在福州栽种榕树,并写下诗歌赞美张伯玉:“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
福州老百姓走在榕树的绿茵里,自然会怀念起张伯玉的功绩。为了纪念张伯玉,1994年,福州在金牛山公园正对面,福州杨桥路与北江滨大道交汇口竖立了一尊雕塑。雕塑的主角就是张伯玉。在雕塑中,张伯玉手握锄头,亲自植榕,在休息的时候扶锄遥看郁郁葱葱、满目绿荫的景象,一个充满为民情怀的“植榕太守”形象呼之欲出。
张伯玉给福州留下了一笔传承千年的“绿色财富”,为福州赢得了“榕城”的美誉。从此,“榕城”成为了福州的代名词。许多文人墨客在提到福州时,往往会以“榕城”代指。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爱国诗人许南英投笔从戎,率部扼守台南,守卫宝岛。由于敌众我寡,许南英*返回福州。他在送朋友李偕荪回武夷时,写下诗歌:“雨云翻覆后,相见古榕城。萍水新投契,苔岑旧结盟。抚琴思变调,击缶听争鸣。翘首长空远,抟风化大鹏。”一股浓烈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
福州既然被称为榕城,那么全城到底有多少榕树呢?
据统计,近千年来,经过历代人们的辛勤种植,今天福州的榕树总量已经达到了16万株,是当之无愧的“榕树之都”。其中,有近1000株古榕树,上千年历史的有6株,上百年历史的有600多株。如今,这16万株不同年龄的榕树分布于全城各个区域,街头巷尾,形成了一种造型独特、形态优美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围观,拍照留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