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5-15 15:33:07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汉初期由于历经惠帝至景帝58年的“无为而治”,所以到了武帝登基后整个西汉的社会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帝王世纪》曰“自孝惠至文、... [详细]...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西汉初期由于历经惠帝至景帝58年的“无为而治”,所以到了武帝登基后整个西汉的社会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帝王世纪》曰“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可以说此时的西汉社会早已摆脱了秦末那穷苦不堪的生活,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之西汉初年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正所谓“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而这一切的繁荣都来自于西汉皇帝所实施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但是自建元六年武帝执掌朝中大权后,曾经西汉皇帝一直都遵循的“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始慢慢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就是武帝奉行的“武力扩张”的政策。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纳大行令王恢力主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位将军率30万汉军在马邑附近埋伏匈奴,但因被匈奴军臣单于觉察到有埋伏,此次行动无功而返。此战汉朝虽未与匈奴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但是却引发了两国长达14年的战争,最终在汉朝接连获得河南之战、河西之战二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并在漠北之战给予了匈奴最为沉重的打击,并促使匈奴的大本营漠南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后,最终匈奴无力在对大汉造成任何的威胁,长达数百年的匈奴之患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而之后随着武帝基本解决了北方匈奴的威胁后,西汉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对外征战,在长达40余年的征战中,汉朝先后征服了西域、朝鲜、闽越、西南夷等地,自此“强汉”之名随之远播中外,一时周边各国无一不臣服于大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成为大汉强盛的见证。但是在大汉获得了“强汉”的威名时,由于武帝连年的对外征战,导致民力被严重透支,而晚年的武帝又好大喜功,又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利用巨资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豪华宫廷,再加上此时的黄河水患二十年不绝,各地的旱灾蝗灾涝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又时常发生。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最终曾经繁荣无比的西汉开始变的日益贫困,经济那是急转直下,直至武帝末年都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这样的人间惨剧,要知道此时离那个“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的西汉盛世才过了不到50年的时间,可想而知武帝的穷兵黩武对西汉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过好在晚年的武帝在最后还是悔悟了,在武帝最后的数年时间里他重拾汉初的“无为而知,与民休息”的国策,并下诏“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开始全面实施重农的政策。就在这样的国策下,“代田法”应运而生。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代田法”是武帝末年任命的搜粟都尉赵过所提出的一种耕作方法,《汉书·志·食货志》载“过能为代田,一畮(亩)三甽(垄沟)。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即把耕地分为甽(小沟)和垅,甽垅相间,一亩可容让三圳三垅,然后第一年可将种子播种在甽底,第二年就将原来的甽改为垅,垅改为甽,然后继续在甽底播种,就这样每年都轮换,所以叫“代田”。

  “代田”的播种方法据《汉书·志·食货志》所记载“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与风旱”,简单的说就是将种子播种在小沟的底部,以此可确保种子在小沟中不受风吹雨打的威胁,并可确保水分充足茁壮的成长,然后等到种子长成幼苗后,就可以将垅上的土和杂草给锄到小沟里,以此可以让幼苗的根部更好的发育。之后等到夏天的时候,垅上的土差不多已经被锄干净,也就意味着垅和小沟差不多已经是一样高的位置,这样也就意味着农作物的根已经扎得得很深,借此农作物即可抗风、抗旱,亦可保护农作物不会倒。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而这样的种植方法的确让农作物的产量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据《汉书·志·食货志》记载当年的赵过曾经在推广这个种植方法之前在武帝的行宫进行了生产实验,而得到了结果就是“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也就是说在当时实施这个种植方法的土地得到的粮食要比实施一般种植方法的田地每亩的产量要高出一石以上。而它之所以能得到比常田每亩至少多出一石的产量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春季实行低作,有利于防风抗旱,夏季实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涝”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代田法”的效果才会如此之大。

  当然“代田法”不但能让农作物的产量得到质的提升,而且还能起到“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的效果,其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特点得以让土地得到很好的温养,不至于因为地力使用过度而出现土敝的情况,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育”。也就是因为如此“代田法”当时在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大力推广的时候,还间接的让北方干旱的土地的地力到恢复,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方地区因为雨量少多风的原因而导致粮食产能低的问题,由于“代田法”是将种子播种在沟下,所以可以很好的锁住一些温度和水分,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幼苗本身的水分蒸发,再加上“代田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可耐风、旱和抗倒伏,所以在北方“代田法”也能让粮食的产量出现“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的效果。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如此自“代田法”在三辅地区、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等地推广后,整个大汉不但粮食产量开始逐步的提高,而且垦田也逐渐的增多。而随着粮食的增加,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这对于武帝晚年以后的社会经济的恢复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毕竟有了粮食,百姓才能吃饱饭,只有吃饱饭才能干更多的事,才不至于出现动乱。而就是如此,最终武帝晚年曾出现的“人复相食”的情况几乎再也没有出现。

  当然赵过实施的“代田法”最大的功绩不是促使粮食的提高。而是在实施“代田法”的过程中,赵过为此发明的耦犁(《中国通史》载“用二牛挽二犁 ,二人各执一犁 ,一人牵引二牛 ,共二牛三人”)和耧车(《正论》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等新农具让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代田法”是什么制度?“代田法”是怎么产生的?

  据《正论》记载,在当时使用耧车这种工具的时候,百姓一天可播种667公亩。而耦犁也可在三个人控制下在一个季节中完成345亩田地翻耕任务。此外,也正是因赵过实施“代田法”的需要才间接促成了牛耕在黄河流域的普及,并也促成了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得到稳步的提升。可以说就是因为赵过的“代田法”,及为此而发明和推广的这些效率极高的新农具和牛耕的帮助下,西汉才在武帝之后最终迎来了“孝宣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