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工程
过度工程,最初我知道这个词是在Rod Johnson的《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EJB》,随着阅历地增长,渐渐发现书中熟悉的场景也在身边再现了。
敏捷、还有设计模式,给一个团队带来了什么?
我之所以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讲,是因为我要说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可是这样一件事情很多人又不愿承认。
团队,是有风格个性的;团队,也是有能力强弱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整体来说,我们都还不是精英团队,因此相对于某些公司成功的案例来说,我们有很多事是不适合做的。
敏捷强调了主动性,强调了沟通,事实上并不是身边所有的团队都能做好敏捷管理的,譬如一支过于年轻化的团队、一支基本由外包人员构成的团队,甚至一支连转SDV版本都要熬一个通宵的团队,我认为是不适合实施敏捷流程的,至少,大部分所谓的敏捷实践,都是走样的。
关于设计模式,我要说什么?
我可以在板书上用Java和C++写出GoF 23种设计模式中的每个例子,也学习过J2EE Core Pattern,可即便这样,我依然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的某些情况下,避免使用它们。因为即便一个设计再过精巧,它依然是要和团队的风格和接受能力想匹配的,我们都是工程商人,公司也不以追求完美的代码为己任,需要的是一个一个项目坚实地交付,可以踏踏实实地赚到钱。
我觉得,“某一些精巧的设计,恰恰是以降低代码的可维护性为代价的”,当然这一句话在不同的团队场景中是不尽相同的。举例来说,一些回调方法、闭包的使用,还有庞大的职责链,都给代码的识别和单步调试带来困难。成熟的开发者,能够克服总想要引入新技术的冲动,并且不会在项目中去写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奥义代码。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不认可我的观点,不过我相信并不一定要谁说服谁,有不同的想法经常是好事。
分布式对象,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使用分布式对象?看起来根本似乎是因为整个解决方案过于庞大了,软件工程中一切不好解决的问题都是由问题复杂引起的。分布式对象在SOA架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许遗憾的是我并不在这里强调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啪”扔出一个传说中的最佳解决之道。
不过开发人员天生的本事就是善于抱怨,分布式对象确确实实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最典型的“阻抗不匹配”,是说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性能成本,都把精力耗费在传输对象和领域对象之间的数据交换,甚至数据同步上面。
我还记得Martin Fowlor提到:“分布式对象的第一条准则:不要使用分布式对象”。
举一个产品的例子,我们所有的产品处理逻辑全部都要通过SOAP接口中调用别的部件来实现,本地是没有持久化了的产品对象的,随着这一堆的接口愈加复杂和庞大,许许多多开发人员都希望有一天产品能够同步到本地来,落到存储中,一些流程上的接口性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些问题,都是自己给自己造的绊脚石。
是否有过度的架构和过多的框架代码:
架构的价值在于为常见的问题找到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心想要解决更复杂也更罕见的问题。
这里遇到一个矛盾,产品的发展过程中,系统架构确实是在不断调整的,这些事情现在就是由开发人员完成的。问题是这过程中,到底应该分析到怎样的粒度?
问题不是分解得越细致、考虑得越多越好。在细节上挣扎得越久,就越难以设计出简洁和清晰的方案来。复杂,是软件的唯一天敌。可是简单的设计,又会令人不住地担心,是否会带来不易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一个好的办法是做纵向切面,设计一个系统架构时,做一个合适位置的纵向切面,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作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最典型的例子是性能问题,这些问题到了项目中后期很容易就能将一个工程陷入挣扎的境地。
框架代码是没有净生产力代码的一种。产品的代码,就像一只羽翼丰满的鸟,当这只鸟儿的骨架过于庞大,便难以飞远、飞高。简单的框架代码,意味着较高的可理解性,整个工程对新员工来说,是清晰的,易于业务技能的传递。
糟糕的可选性功能: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请确认这个功能需要实现吗?
——这个功能目前需要实现,但必须考虑到未来xxx的情形,保持灵活性,请做成配置项:1表示开启;0表示关闭。
于是,我们就有了漫山遍野的配置项。
我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回答了。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刚好交付的产品,而是在做一个超级“灵活”的变形金刚,代码里面布满了配置项判断逻辑。
又是框架、又是平台……
框架、平台,这是很多学习J2EE的朋友最害怕听到的两个词语。身边似乎有无数这样的东西,产品能不能简单一些?使用硕大的框架和平台确实能够具备一些便利的功能……可是,我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开始理解代码了,有数种不同格式的模板、不同类型的标签,甚至连会话,都经常需要操作多种类型的会话获取接口。一个问题出现,我们从一个模块定位到另一个模块,从一个抽象层定位到另一个抽象层,最后吐血地发现,不是我们的代码问题,是框架或者平台的问题……
另一个同类产品,就开始尝试采用简洁的框架来实现,也不打算搬迁到什么复杂的平台上了。框架和平台的使用,一定要评估好必要性和影响,能简化的实现就不要作茧自缚,软件的本身,WEB应用的本身,是否就该追求简单的美?
文章系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