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ogLog原理与在Redis中的使用
Redis-HyperLogLog
基于HyperLogLog算法,使用极小的空间完成巨量运算
Redis 中HyperLogLog 基本使用
常用命令
-
PFADD key element [element …]
: 将任意数量的元素添加到指定的 HyperLogLog 里面。 -
PFCOUNT key [key …]
: 计算hyperloglog的独立总数 -
prmerge destkey sourcekey [sourcekey…]
: 合并多个hyperloglog
python 操作Redis HyperLogLog
from MyRedis.RedisTool import RedisTool
class RedisHLL:
def __init__(self):
self._conn = RedisTool.redis_connection("127.0.0.1", 8100, "redis")
def hll_test(self):
self._conn.pfadd('test', "junebao", "python", "redis", "hyperloglog", "java")
count = self._conn.pfcount("test")
print(count)
if __name__ == '__main__':
RedisHLL().hll_test() # 5
HyperLogLog 算法原理
特点:
- 能使用极少的内存来统计巨量的数据,在Redis中的HyperLogLog只需要12k内存就能统计
- 计数存在一定的误差,但误差率整体较低,标准误差为 0.81%
- 可以设置
辅助计算因子
减小误差
LogLog 简介
HyperLogLog 其实是 LogLog 算法的改进版,Loglog源于著名的伯努利实验
。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随机抛一枚硬币,那么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应该是 50% ,那么如果一直重复抛硬币,直到出现正面朝上,就记作1次伯努利实验。
对于单个一次伯努利实验,抛硬币的次数是不确定的,有可能第一次就正面朝上,那这1次就被记为1次伯努利实验,也有可能抛了10次才出现正面朝上,那这10次才会被记作1次伯努利实验。
假设做了n次伯努利实验,第一次实验抛了 次硬币, 第二次抛了 次硬币,那么第 n 次实验就抛了 次硬币。在 之间,就必然存在一个最大值 , 的意义就是在这一组伯努利实验中,出现正面朝上需要的最多的抛掷次数。结合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得到伯努利实验的次数 $n $ 和这个最大值 存在关系:
例如:实验0和1表示硬币的正反,一轮做五次实验,某轮伯努利实验的结果为
# 第一次
001
# 第二次
01
# 第三次
1
# 第四次
0001
# 第五次
001
那么这一轮伯努利实验的 ,按照上面的公式应该得到 ,这个误差显然太过巨大,我们可以增加某一轮实验的次数,用python模拟一下
import random
class BernoulliExp:
def __init__(self, freq: int):
self.freq = freq
self.option = [0, 1]
def run(self):
k_max = 0
for i in range(self.freq):
num = 0
while True:
num += 1
result = random.choice(self.option)
if result == 1:
break
# print(f"第{i}次伯努利实验,抛了{num}次硬币")
if num > k_max:
k_max = num
return k_max
if __name__ == '__main__':
be = BernoulliExp(5000)
k_max = be.run()
print(f"k_max={k_max}")
通过测试,当每一轮进行5000次伯努利实验时,进行五轮,分别为 12, 12, 14, 11, 15,误差仍旧很大,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多轮伯努利实验,求的平均值,用python模拟一下
import random
class BernoulliExp:
def __init__(self, freq: int, rounds: int, num: int):
"""
Args:
freq: int,每轮进行多少次实验
rounds: k_max 对多少轮实验求平均
num: 进行多少次这样的实验(求误差)
"""
self.freq = freq
self.option = [0, 1]
self.rounds = rounds
self.number_of_trials = num
def _run_one_round(self):
k_max = 0
for i in range(self.freq):
num = 0
while True:
num += 1
result = random.choice(self.option)
if result == 1:
break
# print(f"第{i}次伯努利实验,抛了{num}次硬币")
if num > k_max:
k_max = num
return k_max
def get_k_max(self):
sum_k_max = 0
for i in range(self.rounds):
sum_k_max += self._run_one_round()
return sum_k_max / self.rounds
def deviation(self):
dev = 0
for i in range(self.number_of_trials):
k_max = self.get_k_max()
print(f"第{i}次:k_max = {k_max}")
dev += (2 ** k_max) - self.freq
return dev/self.number_of_trials
if __name__ == '__main__':
be = BernoulliExp(6, 16384, 5)
dev = be.deviation()
print(f"误差:{dev}")
第0次:k_max = 4.03546142578125
第1次:k_max = 4.034423828125
第2次:k_max = 4.05010986328125
第3次:k_max = 4.02423095703125
第4次:k_max = 4.045654296875
误差:10.427087015403654
这时误差依旧非常大,但我们发现 却浮动在4.038上下,这就说明和 之间的关系确实存在,但公式前面还应该有一个常数项,原公式应该是
通过简单计算,把 设为 :
第0次:k_max = 4.055908203125
第1次:k_max = 4.0262451171875
第2次:k_max = 4.03045654296875
第3次:k_max = 4.04534912109375
第4次:k_max = 4.048095703125
误差:0.01269833279264585
这里0.3652是用计算出来的,但当n取其他值时,这个因子也能基本将相对误差控制在0.1以内。
上面的公式,便是LogLog的估算公式
其中 就是n,constant就是调和因子, m是实验轮数, 是 的平均值。
而 HyperLogLog和LogLog的区别就是使用调和平均数计算,这样如果计算的数值相差较大,调和平均数可以较好的反应平均水平,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式为:
所以 HyperLogLog 的公式就可以写为
在Rebit中的实现方法
如果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来估计,那同样的,对于一个比特串,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原理估算出里面1的个数,例如在
统计一个页面每日的点击量(同一用户不重复计算)
要实现这个功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维持一个set,每当有用新户访问页面,就把ID加入集合(重复访问的用户也不会重复加),点击量就是集合的长度,但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会浪费很多空间,如果一个用户ID占8字节,加入有一千万用户,那就得消耗几十G的空间,但Redis只用了12k就完成了相同的功能。
首先,他把自己的12k划分为 16834 个 6bit 大小的 “桶”,这样每个桶所能表示的最大数字为 , 在存入时,把用户ID作为Value传入,这个value会被转换为一个64bit的比特串,前14位用来选择这个比特串从右往左看,第一次出现1的下标要储存的桶号。
例如一个value经过Hash转换后的比特串为
[0000 0000 0000 1100 01]01 0010 1010 1011 0110 1010 0111 0101 0110 1110 0110 0100
这个比特串前14位是 ,转换成10进制也就是49,而它从右往左看,第3位是1,所以3会被放到49桶中(首先要看49桶中原来的值是不是小于3,如果比3小,就用3替换原来的,否则不变,【因为桶中存的是】), 在这里最大也只能是64,用6bit肯定够用。
这样不管有多少用户访问网站,存储的只有这12k的数据,访问量越多, 越大,然后根据HyperLogLog公式,就可以较精确的估计出访问量。(一个桶可以看作一轮伯努利实验)
修正因子
constant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他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被分支设置,如:
m 是分桶数
switch (p) {
case 4:
constant = 0.673 * m * m;
case 5:
constant = 0.697 * m * m;
case 6:
constant = 0.709 * m * m;
default:
constant = (0.7213 / (1 + 1.079 / m)) * m * m;
}
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linguanh/p/10460421.html#commentform
上一篇: I'm cheated by what I want:<
下一篇: 统计学基础
推荐阅读
-
[sonarqube的使用] sonarlint在idea&eclipse中安装与使用
-
Python中time模块与datetime模块在使用中的不同之处
-
正则表达式在IOS中的应用及IOS中三种正则表达式的使用与比较
-
在现代科学实验中,人造太阳的原理与过程究竟是什么?
-
浅谈springfox-swagger原理解析与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坑
-
十:redis之HyperLogLog的使用与应用场景
-
iOS开发中,block与代理的对比,双方的优缺点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优先使用哪一种更为合适?
-
嵌入式Redis服务器在Spring Boot测试中的使用教程
-
import与export在node.js中的使用详解
-
Redis中的GETBIT和SETBIT用法与使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