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口的暴增,背后和一个秀才有关
番薯有很多别名,据我所知就有甘薯、山芋、地瓜、红薯和红苕等。
番是指外国或外族,番薯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原本是南美洲的作物,后来才被西班牙人引入亚洲。
中国开始大范围种植番薯,已经是清朝时期的事了。但第一个将番薯引入中国的人,却是明朝商人,被称为“番薯之父”的陈振龙。
陈振龙本是秀才,后来因为考不上举人,所以开始经商糊口。
这种人在大明有很多,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由于陈振龙出自福州,有出海的地理优势,所以他选择到东南亚寻觅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振龙发现西班牙人在吕宋(今菲律宾)种植了一种作物,不但耐旱易活,产量还非常高,味道也不错。
这种作物自然就是番薯,陈振龙觉得它非常好,要是能带回国内,那么国内的饥荒问题或许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中国缺粮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就以陈振龙出生的福建来说,那也是“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振龙还保留着知识分子那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陈振龙想得挺美,但现实却异常残酷。
清代陈世元(陈振龙同族后辈)所著的《金薯传习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西班牙人认为亚洲“粮米不足”,所以才把番薯引入亚洲。
大明是亚洲的巨无霸,西班牙人找不到鲸吞大明的机会,所以对番薯是“珍其种,不与中国人”,绝不让大明拿到这种超级农作物。
陈振龙不是白人,虽然有机会吃到番薯,但想携带却很难,各种监视盘查根本躲不过。
据说,陈振龙曾三次试图带番薯回大明。
第一次的时候,陈振龙大概还心存侥幸,不认为西班牙人会严厉盘查,所以他只是把番薯简单地藏在一个箱子里面,并用许多衣服压着。
没想到西班牙人较真,每个箱子都要打开,并把东西全部倒出来仔细检查。
这么一查,番薯自然就被查出来了。
当地官员盘问陈振龙是怎么回事,陈振龙还算机警,说海上饮食过于单调,想带点番薯改善伙食。
这种说辞使得他免遭祸患,但当地官员同样警告他:番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不能带离吕宋岛!
第二次的时候,陈振龙把番薯藤栽种在花盆里,以为盘查的西班牙人可能认不出来。
没想到人家是专业的,当场就认了出来。
这回的事情比较严重,西班牙人怀疑陈振龙是间谍,所以也没听他解释,直接把他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陈振龙手下的人东奔西走,四处找门路帮忙说情,最后被罚了不少钱,才算摆脱了牢狱之灾。
经受过两次失败之后,陈振龙想出一个歪点子:他在船只的缆绳上反复涂抹了好几层泥土,然后把番薯幼苗种植在上面,外面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
这样一来,只要盘查的人不用手抓缆绳,肯定就不会发现里面藏着番薯幼苗。
后来,陈振龙还觉得不保险,于是他把这部分缆绳吊在船舷下面,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到。
这一次,陈振龙成功了,部分番薯幼苗被他带回福建并成功种植。
就在第二年,番薯试验田获得了成功,而福建恰巧大旱,于是陈振龙向福建巡抚上书,附上番薯样品,建议由官府出面大量种植。
就这样,福建成了番薯入境之后的第一站。
陈振龙将番薯带回大明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
这一年,各种版本的史书类书籍通常只会记载一件大事,那就是明朝将领李如松在朝鲜大战日本大名丰臣秀吉。
可在我看来,陈振龙将番薯带回大明,重要性并不逊于上述事件。
前几天与一位同好聊天,他说“番薯入境,为明清时期人口暴增打下坚实基础。陈振龙的历史地位就算比不上袁隆平,至少也得是朱英国那个级别”。
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就连郭沫若先生都说过,陈振龙“功勋可比神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