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
学java很多年了,工作中也用了2年,始终对这三大机制似懂非懂,这次抛砖引玉,希望看看大家的意见。
从工程的角度说,为了避免软件危机,程序员需要相互协作。从效率的角度上说,需要代码复用。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
需要高内聚低耦合。从扩展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设计模式。
继承
为什么要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主要原因是软件重用和便于维护。软件重用,对应面向对象中的继承机制。
继承,让代码可以复用。
封装
假如有这样一个程序,从功能上划分为10个模块。假设每个模块用一个代码块实现,需要用到10个代码块,假设每个代码块需要使用50个变量。那么,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程序功能的实现,需要维护500个变量。函数机制的出现,局部变量和函数参数的使用,大大减少了需要维护变量的数量。同时,因为局部变量不可见,不可调用,提升了代码的安全性——别的程序员不能够通过修改局部变量,改变函数整体的逻辑。从代码块,升级到函数,大大提升了程序员的协作能力。函数对局部变量进行了封装,使局部变量不可见,不可用。一个类对其内部属性的控制,更加方便,更加强大。减少了全局变量的使用。
封装,便于变量的维护和使用。提高程序的安全性。
多态
实现多态,有二种方式,覆盖,重载。
覆盖,是指子类重新定义父类的虚函数的做法。
重载,是指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而这些函数的参数表不同(或许参数个数不同,或许参数类型不同,或许两者都不同)。封装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模块化;继承可以扩展已存在的代码模块(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代码重用。而多态则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目的——接口重用!多态的作用,就是为了类在继承和派生的时候,保证使用“家谱”中任一类的实例的某一属性时的正确调用。
怎样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目的,提高代码的复用性。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代码的复用性,可以不考虑高内聚,低耦合的说法。
那么怎样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呢:一,把复杂的系统“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功能上分解开了,一个模块实现一个独立的功能,自然就不耦合在一起了。这在软件设计上,称之为 单一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二,依赖于接口,而不是依赖于类。依赖倒转。原本是高层依赖低层的情况,将底层抽象出接口,通过这个抽象接口操作,反而变成了低层模块要向上依赖这个抽象接口。这就是依赖倒转。
三,模块间尽量做到单向依赖。
设计模式
帮助我们将应用组织成容易了解,容易维护,具有弹性的架构,建立可维护的OO系统,要诀在于随时想到系统以后可能需要的变化以及应付变化的原则。设计模式多用于复杂系统,方法设计,负责业务逻辑,增加代码可维护性方面。模式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重用这种智慧是非常有益的。
通常,实现模式有助于去除重复、简化逻辑、澄清意图、提高灵活性。尽量地学习更多的模式,而不要认为模式太复杂而不使用模式。但是,有些模式确实使代码更复杂。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返回做进一步的重构(发现问题再处理,而不是凭空担心)。
应用设计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构为模式(Refactoring to Patterns)。也就是说,不是不加变通地套用模式,而是通过重构渐进地引入设计模式,这样才可能避免过度设计。重构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去除重复、简化代码、澄清意图,从而使我们更明智地使用模式。
在哪里应用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哪里有变化点。设计模式建立在对系统变化点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变化点,哪里应用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应该以演化的方式来获得,系统的变化点往往经过不断演化才能准确定位。应用设计模式的时候,要先找到哪里会发生(需求的)变化,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模式并运用。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地方,是不需要使用设计模式的。
设计模式的危险就是:为了使用模式而使用模式,把任何需求都看作模式的拼凑,一开始就使用模式来设计。正如学习武功而痴迷于招式,同样会走火入魔。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设计。只有明智地使用模式,才能为我们带来模式的乐趣。有很多场景,可以用多态完成的,完全没有必要去使用工厂方法模式。而有些场景,使用多态并不能够胜任,必须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一些导致重构的原因
1、通过显示地指定一个类来创建对象:
在创建对象时制定类名将使你受特定实现的约束,而不是特定接口的约束。这回使得未来的变化更加复杂。
应该间接地创建对象。
设计模式:Abstract Factory,Factory Method,Prototype;
2、对特殊操作的依赖:
当你为请求指定一个特殊的操作时,完成该请求的方式就固定下来了。
为了避免把请求代码写死,可以在编译时刻或运行时刻方便地改变响应请求的方法。
设计模式:Chain Of Resposibility,Command;
3、对硬件和软件平台的依赖:
外部的操作系统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API)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是不同的。依赖于特定平台的软件将很难移植到其他平台上,甚至很难跟上本地平台的更新。
实际系统时,限制其平台的相关性就很重要。
设计模式:Abstract Factory,Bridge;
4、对对象表示或实现的依赖:
知道对象怎样表示、保存、定位或者实现的客户在对象发生变化时可能也需要变化。
对客户隐藏这些信息能阻止连锁变化。
设计模式:Abstract Factory,Bridge,Memento,Proxy;
5、算法依赖:
算法在开发和复用时常常被扩展、优化和替换。依赖于某个特定算法的对象在算法发生变化时不得不变化。
因此,有可能发生变化的算法应该被孤立起来。
设计模式:Builder,Iterator,Strategy,Template Method,Visitor;
6、高耦合:
高耦合的类很难独立地被复用,因为它们是相互依赖的。高耦合产生单块的系统,要改变或删除一个类,必须理解和改变其他许多类。这样的系统是很难理解、维护、移植的米集体。
低耦合提高一个类被复用的可能,并提高系统的扩展性。设计模式使用抽象耦合和分层技术来提高系统的低耦合性。
设计模式:Abstract Factory,Command,Facade,Mediator,Observer,Chain Of Responsiblity;
7、通过生成子类来扩充功能:
通常很难通过定义子类来定制对象。每一个新类都有固定的实现开销(初始化、终止处理等)。定义子类还需要对父类有深入的了解。如,重定义一个操作可能需要重定义其他操作。一个被重定义的操作可能需要调用继承下来的操作。并且子类方法会导致类爆炸,因为即使对于一个简单的扩充,也不得不引入许多新的子类。
一般的对象组合技术和委托技术,是继承之外,组合对象行为的一种灵活方法。新功能可以通过以新的方式组合已有对象,而不是通过定义已存在类的子类方式加到应用中。另一方面,过多的使用对象组合会使设计难于理解。许多设计模式的设计中,可以定义一个子类,且将它的实例和已存在的实例进行组合来引入定制的功能。
设计模式:Bridge,Chain Of Responsiblity,Composite,Decorator,Observer,Strategy;
8、不能方便地对类进行修改:
有时,不得不改变一个难以修改的类。也许需要源码而又没有,或者可能对类的任何改变会要求修改许多已存在的其他子类。
设计模式提供这种请况下对类进行修改的方法。
设计模式:Adapter,Decorator,Visitor。
理解别人设计的意图
读别人的代码,是个公认的难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顺着别人的思路实现代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可能在听完一个需求的功能后,这个功能的实现思路,就已经出现在脑海中了。但是顺着别人的思路写代码,则麻烦的多。必须要考虑,前面的作者是怎样想的,猜测接下来他会如何进行处理。而且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一块代码很难进行全面的把控。有一个玩笑这样说,在你写代码的那一个月,上帝和你知道你写了什么。一个月之后,只有上帝知道你写了什么。事实上,一个月后,自己稍微浏览一下自己的代码,就会想起当时的思路是什么。
别人的代码,永远是别人领域。不论是重构,还是二次开发,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讨论明白,才能慎重的动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