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C2544测试指标
RFC2544测试指标
RFC2544测试指标
RFC2544提供了一个对网络设备测试的基准,它规定了一系列的测试过程和方法,使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间可以在同一个基准下,对测试的实施和结果达成共识。
RFC2544标准要求的帧长:64byte、128byte、256byte、512byte、768byte、1024byte、1280byte、1518byte
一、吞吐量(Throughput)
设备能够无丢失地传送接收到的帧信号的最大速率,简单的说就是从源发送方,到目的接收方,无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对于一个以太网系统,绝对的量大吞吐率应该等同于其接口的速率。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帧长度具有不同的传输速率,这些绝对的吞吐率是无法达到的,越小的帧由于前导码的帧间隔的原因,其传输效率就越低。
64byte的帧,其最大数据吞吐率(Data Throughput)是76.19MBit/s,每秒可传输148809帧。对于1518byte帧,则分别为98.69MBit/s和8127帧/s。
测试要求:一般把测试持续时间设定为20s,为了克服随机性的影响,每一个测试案例的测试次数设定为20次;测试粒度设定为不过理论速率的1%。
二、时延(Latency)
是指一个帧从源点到目的点的总传输时间,这个时间包括网络节点的处理时间和在传输介质上的传播时间。一般的测试方法是发送一个带有时间戳的帧,通过网络后,在接收方将当时的时间和帧所携带的时间戳比较,从而得出延时值。考虑到时间同步的问题,一般采用将发出的帧环回到发送方进行比较,因此也称为双程时延。
有两种定义方法:存储转发时延(store and forward latency,S&F)和直通交换时延(cut through latency,CT)。存储转发时延是指数据帧最后一个比特到达设备输入端口的时间与该数据帧第一个比特出现在设备输出端口的时间间隔,按后进先出的方法计算;直通时延是指数据帧第一个比特到达设备输入端口的时间与该数据帧第一个比特出现在设备输出端口的时间间隔,按先进先出的方法计算。
RFC2544要求对时延测试至少要重复20次,至少持续120s,结果取所有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三、丢包率(Frame Loss Rate)
就是发送方发出但没有到达接收方的帧的数目。一般表示为帧丢失率。即相对于总发送帧数目的一个百分比。
计算公式:丢包率 = 接收方没有收到的包的个数/发包方的发包总数 * 100%
四、背靠背(Back to back)
属于边界值测试范畴,是向被测试设备连续发送具有最小帧间隔的N个帧(以太网标准规定最小帧间隔为0.96微秒),在不发生丢包的情况下,统计被测设备送出的帧的个数。如果和发送的个数相等,则增加N值,重复上述测试过程。直到被测设备送同的帧个数小于测试发送帧个数。反之则减少发送帧数,并减少发包时间,直至没有帧丢失发生。主要用于衡量具有存储转发能力的被测试设备的最大贮转发能力。
它主要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网络设备内部缓冲的大小;网络设备入、出口之间的速率差;网络设备转发能力的大小;网络设备交换网络的调度算法等。
标准中要求发送时间不能小于2s,建议至少重复20次,结果取其平均值。
五 、系统恢复(System recovery)
用于测试设备在超负载情况下的系统恢复能力。测试过程为先按被测设备最大吞吐率的1.1倍发送至少60s的数据,然后将速率下除50%,统计速率下降到无帧丢失之间的时间,即为系统恢复时间。
六、复位测试(Reset)
用于测试系统从复位到恢复正常工作之间的时间。测试过程为先按最大吞吐率发送最小长度的帧,然后复位被测设备,统计复位前发出的最后一帧的时间戳和复位后收到的第一帧的时间戳的差值,即为复位测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