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在攻打楚国的时候 王翦为什么非要秦国六十万大军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秦国伐楚,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大秦扫六合统一中原,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就在这战国争霸时期,秦国出现了很多军事水平高超的名将,王翦就是其中一个。
王翦作为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做到功高盖主却能善终的武将,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攻打楚国的时候非要问秦王要60万大军”的故事。
这件事让王翦为后世名将立下一个利禄双收的标杆,但纵观几千年历史,都没有几个能够真正做到王翦这番让自己得以善终的做法。
所以,王翦讨伐楚国为什么偏偏要问秦王要60万大军呢?这样一个看似很无理的举动为什么让历朝历代的名将们都模仿不了?这里面到底蕴含了王翦什么样的智慧?且听我慢慢道来。
王翦问秦王要60万大军前去伐秦
秦国经过多年的变法图强,已经从一介边陲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最大强国。加上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东征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地灭掉了三晋、赶走了燕王,还想一鼓作气将强盛的楚国也给一波带走。
所以,嬴政让人找来王翦和李信两位大将,一同商议伐楚的事情。嬴政直接问两个人,如果秦国要出兵攻打楚国,选他们两位其中一人出击,他们分别需要多少兵马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急于出征立功的李信直接说只要20万兵力就能够拿下楚国,而王翦却直接反对,说秦国要想真正打赢楚国起码得60万大军才行。
两个将军差异这么巨大的回答让嬴政心里犯嘀咕,这两位大将实力应该差不多才对,为什么王翦会要求60万这么多兵马呢?
所以秦王并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还嘲笑王翦年纪大了胆子也变小了,所以听从李信的建议,派了20万兵马给李信出征伐楚。
李信拿到20万大军之后立刻出征,一开始伐楚还非常的顺利,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只不过后方秦国的丞相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让李信大军受到前后夹击,因此伐楚之争大败。
李信的失败让嬴政非常生气,毕竟当时秦国的大军实力可是非常强悍的,20万人居然都没打过楚国,这种失败的耻辱让秦王非常的恼怒。
所以,嬴政想着请王翦出山,带着大军教训一下楚国。
这王翦居然没有立刻答应,反而说自己身子骨不利索,到处推脱秦王,还趁机向嬴政提出要自己奖励大量的土地和豪宅,给子孙使用。
这让嬴政是哭笑不得,不过当时正是需要王翦的时候,嬴政答应了王翦所有的要求,王翦才终于重新出山。原本以为这王翦带着60万大军会势如破竹、勇猛前进,没成想这玩意居然在战场上玩耍看节目,压根没有真正攻打楚国。
王翦这招心理战确实有效,毕竟60万的秦兵就这样放在楚国的家门口前,楚王肯定非常担忧,催促楚国的大将项燕进攻。
项燕带着大军冒险进攻秦军,却掉入了王翦的圈套里。原来,王翦只不过是外松内紧,早就准备了各路大军埋伏,直接把楚国打到灭亡。
王翦伐楚事件背后的处世智慧
相信大家简单了解了一下王翦伐楚的事件之后,会出现很多的疑惑。第一,嬴政为什么要找一个王翦和李信同时商讨伐楚的事情呢?一个是征战多年的老将,一个是刚刚有所名气的新将领,一般这种事,换谁都会直接找王翦。
毕竟王翦是秦国劳苦功高的老将,他带着秦军可是灭了三国,对于讨伐楚国这事应该最有发言权才对。而嬴政将刚刚在军营中冒头的新武将李信也叫上,主要是想对秦国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要培养年轻武将的成长。
第二,当嬴政听到李信和王翦的回答之后为什么会直接说王翦年纪老了变胆小了呢?难不成他不知道王翦和李信之间的水平高低吗?
其实嬴政对他们二人的军事水平早就心里有数,非常清楚王翦的方案才是最保险的,只不过他为了提拔像李信这些动力十足、迫切想要立功的年轻将领,这才没有选择王翦的方案。
而王翦心里也清楚秦王的考虑,虽然他作为秦军中劳苦功劳的将军,但年龄毕竟大了,嬴政需要及时的将一些有潜力的年轻将领往上提,这才能保证秦国将军的年龄结构不会失衡。
不然的话,如果像王翦这种老将突然逝世,年轻将领没有得到锻炼就急于指挥,这会让秦国的大军战斗力损失一半不止。
所以,王翦和秦王之间的互相敲打只不过是为了演戏给旁人看的而已,也让新人提拔更加地顺理成章,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在李信出征失败之后,当秦王亲自去请王翦之时,为什么王翦还要装病不肯出山呢?其实这种戏码大家心里都明白,只不过是为了演戏给自己看。明知道这事肯定要自己出马,但还是得装模作样地做做表面功夫,这样再提60万的事情之后,让王翦和秦王都不会觉得尴尬。
相信大家最多疑问的就是王翦出征前要向嬴政拿土地豪宅的事?一个在秦国有着很高地位的大将,为啥还要如此贪图这些钱财呢?其实王翦只是为了告诉秦王,别看他功劳声望那么高,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钱财,不会破坏秦王的大事,把他当耕完田的老牛养着就行。
说白了就是暗示秦王,他想做的事自己不会干预,只是想谋求点土地豪宅养养老罢了,打消嬴政的疑虑。总而言之,王翦向嬴政要60万大军这事其中有着太多的门道,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就是王翦这种老奸巨猾的人。
王翦得以善终的处世哲学
下面给大家解答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名将们很少能够成功复制王翦的成功呢?其实王翦借兵这事看上去简单,其实每一步都是关键,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对,为了保全自己而自污这事就会失败了。
首先王翦的君主可是秦始皇,他的文韬武略是很少君主能够比得上的,他非常懂得如何去任用人才,不然他也不会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了。
其次,当时秦国面临的状况是要一统天下,韩魏赵已经被灭,大的就剩下楚国和齐国,而这两个早已经处于外强中干、岌岌可危的地步,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是很明显了。
所以嬴政面对王翦这种有着很高功劳的老臣自然也容忍他耍点小脾气,要换做秦昭襄王那时候,估计话没说完就被拉出去解决了。
再次,王翦提出60万军队的想法是一个很巧妙的方式,60万大军已经是当时秦国的所有兵力,就算是嬴政也不会傻到把大军都交给王翦手中。
这一点王翦和嬴政都非常明白,王翦知道嬴政不会答应,所以大胆的提,也便于嬴政顺理成章地任命李信;嬴政也知道王翦是故意提,所以也放心的拒绝,然后笑话王翦年老胆子小,化解尴尬。
这就是面对合适的对象、在合适的时机的做法,你看王翦在打赵国的时候有提这种要求吗?那是根本不会出现的事。
最后就是王翦清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然他也不敢这么折腾。如果李信打了败仗,自己拿了60万也打了败仗的话,那该怎么办?这场戏不就演砸了?
总而言之,王翦这种自污的保全自身的哲学看上去简单粗暴,其实非常复杂,他是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对秦王有足够的了解、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对解决的精确评估等方面之下,这才往自己身上泼脏水。
古往今来有多少劳苦功高的名将,又有多少能像王翦一样把脏水泼的这么恰到好处,大部分都是依瓢画葫芦罢了,自然得不到一个很好的结局。
王翦借兵这段历史在历朝历代一直为人们所讨论,但很少人能够真正读懂背后的哲学逻辑。这也告诉我们在理解历史之时得深入客观去探讨,这样我们才能以历史回观现在,勾勒未来更好的走向,毕竟历史总是有着相似的逻辑,只是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去读懂它。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翦,但起码我们能够以他的处世哲学为己用,这才是品鉴历史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iOS 版本打包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