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神奇的优先队列
摘自《阿哈!算法》
一.堆的概念
堆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就像下面这棵树一样。
我们发现这棵二叉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的父结点都比子结点小。符合这样特点的完全二叉树我们称之为最小堆。
反之,所有父结点都比子结点大的完全二叉树我们称之为最大堆。
二.应用
假如有14个数,分别是99,5,36,7,22,17,46,12,2,19,25,28,1和92,请找出这14个数中最小的数。
首先我们把这14个最小的数照最小堆的要求(所有父结点都比子结点小)放入一棵完全二叉树,就像下面这棵树一样。
很显然最小的数就在堆顶,假设存储这个堆的数组叫做heap的话,最小数就是heap[1]。如果此时我们将堆顶的数删除,新加入一个数23放到堆顶,要重新找到最小的数,该怎么调整呢?
向下调整!我们需要就这个数与它的两个儿子2和5比较,选择一个较小的与它交换。若交换后还不满足最小堆的特性,那么继续向下调整,直到符合最小堆的特性为止。
综上所述,当新增一个数被放到堆顶时,如果此时不符合最小堆的特性,则需将这个数向下调整,直到找到合适位置为止。
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堆呢?一种比较快的方法是直接将这14个数放入一个完全二叉树中(这里我们还是用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二叉树)
在这棵完全二叉树中,我们从最后一个结点开始,依次判断以这个结点为根的子树是否符合最小堆的特性。如果所有子数都符合的话,那么整棵树就是最小堆了。
因为所有叶结点都没有儿子,因此所有叶结点都不用处理。直接从第n/2个结点开始处理这个完全二叉树。
注意完全二叉树有一个性质:最后一个非叶结点是第n/2个结点,它的左儿子是结点2*(n/2),右儿子是2*(n/2)+1,由二叉树图可以看出。
小结这个创建堆的算法:
把n个元素建立一个堆,首先我们可以将这个n个结点以自顶向下、从左到右、的方式从1到n编码。这样就可以把这n个结点转换成一棵完全二叉树。紧接着从最后一个非叶结点(编号为n/2)开始到根节点(编号为1),逐个扫描所有的结点,根据需要将当前结点向下调整,直到以当前结点为根结点的子树符合堆的特性。
代码实现其实就是堆排序: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heap[105]; //用来存放堆的数组
int n; //用来存储堆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堆的大小
//向下调整函数
void siftdowm(int i) //传入一个需要向下调整的节点编号i,这里传入1,即从堆的顶点开始向下调整
{
int it,flag=0; //flag用来标记是否需要继续向下调整
//当i结点有儿子(其实至少有左儿子)并且有需要继续调整的时侯循环就执行
while(i*2<=n&&flag==0)
{
//首先判断它和左儿子的关系,并用it记录较小的结点编号
if(heap[i]>heap[i*2])
it=i*2;
else
it=i;
//如果它有右儿子,再对右儿子进行讨论
if(i*2+1<=n)
{
//如果右儿子的值更小,更新较小的结点编号
if(heap[it]>heap[i*2+1])
it=i*2+1;
}
//如果发现最小的结点编号不是自己,说明子节点中有比父节点更小的
if(it!=i)
{
swap(heap[it],heap[i]); //交换它们
i=it; //更新i为刚才与它交换的子节点编号,便于接下来继续向下调整
}
else
flag=1; //否则说明当前的父节点已经比两个子节点都要小了,不需要再进行调整
}
}
//建立堆的函数
void creat()
{
int i;
//从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到第1个节点依次向上调整
for(i=n/2;i>=1;i--)
siftdowm(i);
}
//删除最大的元素
int deletemax()
{
int temp;
temp=heap[1]; //用一个临时变量记录堆顶点的值
heap[1]=heap[n]; //将堆的最后一个点赋值d到堆顶
n--;
siftdowm(1); //向下调整
return temp;
}
int main()
{
int i,num;
//读入需要排序的数字个数
scanf("%d",&num);
for(i=1;i<=num;i++)
scanf("%d",&heap[i]);
n=num;
//建堆
creat();
//删除顶部元素,连续删除n次,其实也就是从小到大把数输出来
for(i=1;i<=num;i++)
printf("%d ",deletemax());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