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忠于汉室的臣子为何不投奔刘备
对曹丕篡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于公元220年篡汉自立,而远在川蜀的刘备便在公元221年的5月份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朝国祚。
从时间上来说,两者相差仅仅半年而已,可见双方其实对汉献帝被废的命运早有预见,均有十足准备。
那么,当时其他地方忠于汉室的臣子,为何没有赶赴川蜀投效刘备呢?
刘备未取得正统地位,不能代表汉朝
受到通行版《三国演义》里“尊刘贬曹”的影响,很多人都错以为刘备在两川之地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东汉王朝的延续。
但从历代史书来说,汉朝最后一代皇帝为汉献帝,刘备从未进入过汉朝皇帝的正统序列当中,“昭烈皇帝”只不过是他的谥号,而对他的称呼一般为“蜀主”。
“蜀主”一词就能看出后世对刘备称帝一事的看法,其实是略带贬义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刘备却做了“蜀主”,实际上就是确定了蜀汉政权并非正统,而是地方割据*,这也与史书立场一致。
除此之外,从刘备的出身来说,他也不能代表汉朝正统。
刘备的出身籍贯比较清楚,系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这个出身如果细究起来,和汉献帝刘协这一支已经没有什么亲属关系了。
其实这一点从很多细节上都有所表现,只不过很多读者对此并没有太过在意。比如说:
为什么一提到刘备,除了点明他“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外,往往还要额外提一句“汉景帝玄孙”呢?
这是为了辨明嫡庶,刘备的祖上出过的汉朝皇帝,要追溯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之后就是汉武帝,中山靖王刘胜正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
可见,早在西汉刘胜这一代开始,刘备所在的这一支已经成为了皇室的庶支,而非嫡系,对皇位没有了继承权。
那么随着血缘的稀释,从刘胜到刘备,已经过了十七代人。刘备实际是汉景帝“玄孙”之后的辈分,往往不进行细分,统称为“玄孙”。
也就是说,从汉献帝刘协的角度来论,他和刘备有共同的祖先,那是十几代人之前的事情了,就相当于今天两个同姓之人见面,道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个道理。
古代人之间论亲,《礼记·大传》中有云: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更何况,刘备这一支传到他的时候,连爵位都已经没有了,可谓平庸至极。如果在太平时期,连个“皇亲国戚”都算不上。
那么可想而知,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虽然在川蜀称帝,那也不能算作东汉王朝的延续,更没有资格被认定为汉朝正统,其充其量就是一方割据*而已。
那么,当时的正统是哪儿呢?曹魏。
曹丕代汉称帝,取得了正统地位
同样也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尊刘贬曹”的观念盛行,再加上南宋之后,因与蜀汉同为偏安政权的缘故,很多人有意不想承认曹魏的合法地位。
但从史书上来说,曹魏在当时确实具有唯一的正统地位。
于公而论,曹丕是通过正规程序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正统的旗帜。
公元220年,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曹丕的时代里,代汉自立已经成为了可能,不会再上演董卓、袁术的悲剧。所以,朝堂之上众臣“逼迫”汉献帝写下禅让诏书。
曹丕象征性地进行了三次上书辞让,“无奈”之下才最终同意,接过了汉献帝刘协手中的传国玉玺。
戏份做足,但规程丝毫不差,所以正统地位的继承是有效的。
相传,这枚传国玉玺就是当年秦代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曹丕篡汉之后,在这枚玉玺上又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
所以,从道理上来讲,曹丕所在的曹魏政权是当时以合理、合法的途径,从汉朝的手中接过了象征着正统地位的传国玉玺,也就得到了唯一的正统地位。
于私而论,曹丕与汉室的关系要比刘备更为亲近。
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汉献帝刘协就是其手中的筹码。但曹操的女儿却嫁给了汉献帝,且被立为皇后。
也就是说,曹操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双方是有亲属关系的,且还非常紧密。
而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曹丕,虽然辈分有点混乱,但双方确实是有紧密的亲属关系,曹丕是汉献帝的女婿。
从这一重关系来说,曹丕要亲于刘备与汉献帝的关系。
这样一来,曹丕代汉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虽然不值得深究,但终归是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能给其他人接受的理由。
刘备建立的蜀汉既不能代表汉朝,也不具有正统地位。刘备之所以在曹丕篡汉之后立刻称帝,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稳固其实际统治区域内的人心,不至于令其治下的贤才外流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补救措施。
至于说,不在蜀汉范围之内的汉室忠臣,自然也没有必要去投效不具有正统地位的蜀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