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将云计算融入基因的创新实践者
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试点探索,电信运营商在云领域的脚步逐渐放开。
目前,三家运营商都已在集团层面对其未来的云计算发展战略做出了规划和部署,以中国电信为例,自2009年着手技术布局,2010年面向内部小规模“试水”资源池,2011年由集团牵头在广东等地对外上线“公有云”业务之后,终于在今年公布了其云计算的长远规划—2朵云、3个池计划(内部承载云与外部业务云;IT资源池、业务资源池与云数据中心)。
另外两家的云部署也是初现规模。体现集中运营理念的“南北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云化数据中心,以完成中国移动业务运营和支撑系统的云化理想;中国联通投资于内蒙古地区的西北云计算基地项目也将于明年3月装机,最快在6月投产。
一时间,来自各地运营商的云计算项目不断上马,有关云的各类业务系统改造和迁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对于这一趋势,设备商们自然是乐见其成。
不过,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今年5月中国电信云计算设备首轮集采(对外称“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交换机DCSW”第一批集采)中,H3C以80%的第一份额遥遥领先于思科、Juniper、上海贝尔等竞争对手。而对于近期即将揭晓的中国电信第二批集采结果,H3C有望再次获得综合排名第一,60%的整体份额,H3C公司运营商数据网络发展部部长李明表现得很是自信。
李明告诉记者,H3C中标运营商的云计算设备集采并非偶然,而是来自长时间的技术研发和成功的试点实践。“事实上,H3C是业界最早提出云计算的厂商之一,我们在2009年就曾与运营商针对面向下一代的云计算网络架构有过探讨;同时我们也是云计算最坚定的实践者,运营商每一次的试点尝试和小规模搭建,H3C都有亲身参与。”
正是陪伴运营商度过了这段漫长的研究论证与艰辛的试点摸索时期,H3C才逐渐在云计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品质。当运营商大规模集采时,大份额中标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回顾H3C的云旅程,一路走来似乎有些低调。尽管在云领域早有布局,但H3C并没有像那些率先入云的IT厂商那样大张旗鼓的“传说布道”,也没有像其他设备厂商为了迎合趋势一夜间变成无所不能的全云提供商;相反地,H3C选择了小步潜行。
2年前,当时业界对云计算的定位和理解还比较模糊,H3C秉承开放共举的心态推出了“开放云网络”架构,希望以超高的网络性能来支持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实现;伴随云计算逐渐深入,H3C意识到仅仅依靠高性能和虚拟化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数据中心网络需要智能化和自动化,面对上层应用来灵活调配自身的网络资源,由此H3C VAN(虚拟应用网络)顺势而出。
“在明年,H3C将推出全新的H3Cloud,也就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全套解决方案,这其中不仅包括网络设备,还包括了自主研发的计算资源和虚拟化网络调度平台。”李明向记者透露了尚未对外发布的公司明年战略。
至此,H3C也就完成了自身在云计算领域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再到数据中心整体架构的全套动作。
云计算与网络天然关联
这种产品线的延伸路线似乎有些与众不同,在业界,每每谈到云计算人们多会想到服务器和存储,网络设备往往被忽视。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云计算与网络天然相关,网络是从云计算上获取资源的天然通道,也是将大量计算资源连接起来的必然手段,与其说云计算是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连接,不如看成云计算是将计算能力搬到了网络上。”李明如此阐述。
这种说法并非H3C的专利,来自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给予了H3C不小的启示。在云计算早期阶段,国内很多互联网厂商都曾经联手H3C共同探讨小型资源池的搭建,这些客户希望能够将众多计算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为他们的客户提供更加强大和稳定的业务能力。
“当这些互联网企业要求我们将1000台服务器整合成一个网络单元时,我们意识到,网络发展的趋势已经发生改变。”李明如是说,按照云计算时代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H3C将云网络分成了三部分—云内互联、云间互联和云端互联。
顾名思义,云内互联就是将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资源进行互联,完成计算、存储资源池的构建,通过网络实现各资源间的编排、调度与交付;同时根据各业务租户和业务系统的不同互联需求,实现网络层面的资源隔离和安全访问控制。
云间互联主要用于多个云数据中心间的横向互联,实现多个资源池的横向整合,云服务、数据的备份,以及不同数据中心间资源的编排、调度、迁移和集群等;而云端互联的意思更加直白,就是让云数据中心与用户终端的纵向互联,实现云服务的推送和呈现,满足用户对云计算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规模决定云计算的成败
正是基于对云计算网络层的准确定位,H3C在云数据中心领域的客户数量也不断上涨。现如今,无论在电信、银行、金融、*还是石油、航空等领域,H3C都有不错的斩获。至于在对新技术新业务最为敏感的互联网行业,国内TOP5的互联网企业都已经成为了H3C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现在,实现3000台服务器以上的网络整合已经成为客户最寻常不过的业务需求。我们与各领域客户讨论的最多的话题还是规模,也就是未来究竟打算实现多大的业务量。”在李明看来,规模是决定云计算成败的关键。
毕竟,云计算这一商业模式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源高度集中后的成本效应。如果仅仅二三十台服务器的资源池搭建,那应该算是云计算的试点尝试或是虚拟化的单一实现。云计算所应该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以及标准化等特质将因为规模的局限而无法施展。
正是对规模效应的统一认识,那些决心发展云计算的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中心数量和容量。李明告诉记者,现阶段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使用量都在30万台左右,而运营商遍布各地的数据中心机房也都力求做到10万台服务器的级别。
中国移动更是在能源集约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计划三年投资107亿元人民币打造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中期容量为四万个机架,未来的数据承载能力不仅能满足中国移动集中规划的IT支撑系统,还能够满足其遍及全国的数据交互以及内蒙古当地的IDC需求。
“我们不是转型而是创新”
云计算的成败在于规模,而网络则是实现规模的必要手段。
“从云计算的角度,诸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不应该只是一堆物理的硬件设备,它们应该有效整合成一个节点,帮助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灵活调配,数据中心间资源的快速迁移以及面向终端的无缝交付。”李明告诉记者,如果当一家企业准备入云或者未来可能迈向云计算的时候,那么在IT设施初始搭建时就应该首先考虑云化的网络架构。
这里提及的云化网络架构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架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构建云化的网络架构将能够帮助企业尽快转向云计算,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技术弯路。
众所周知,传统的网络架构基于TCP/IP协议,通过特定的拓扑结构实现不同网络单元间良好的互通性、兼容性和开放性;但缺点在于单个网络设备间只能单独存在,无法形成统一整体更无法实现网络资源间的灵活调配,而云化网络架构通过虚拟化、智能化管理、分布式缓存等将以上需求变成了现实。
“H3C为适应云计算的网络架构做了大量的技术性研发,从最底层的技术单元赋予网络设备云计算的特质,产品定位完全区别于园区类的网络设备,不仅在产品布局上有独立的云计算产品线,H3C内部也成立了公司级的云计算业务部,负责云计算从前台市场到后台研发的全套运营支撑。”李明如是说。
从解决方案规划、产品研发到组织结构、市场定位,H3C显然已经在云计算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绝不是原有产品的重新组合或偷换概念,而是真正来自底层技术能力的再创新。从这个角度而言,H3C并不是向云在转型,而针对云计算的再创新。”李明进一步表示。
而这也再度验证了H3C对待云计算的态度—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提出什么伟大的口号,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持久的技术创新和架构演进,坚实地走出每一个“一小步”。
云计算的4个关键点
当问及企业转向云计算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时,李明为记者总结了四点,分别是规模化、多中心统一运营、敏捷性和动态安全。
规模化是云计算的先决条件,但也给云计算带来后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内容提供商的某一项互联网应用快速得到市场认可,用户人群短期内得到飞速增长,那么其后台的运营支撑系统如何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扩容,数据中心的新增资源如何实现快速部署并立即启用。
在实际操作中,李明告诉记者,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业务量激增,通常会采用硬件设备标准化和模板化的方式,也就是采购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网络和计算设备,以期实现最短时间内的设备部署和配置;但是涉及软件层的大规模部署时,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另外,对于多中心统一运营,目前三家运营商和一些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面临类似的问题。“随着业务量的逐渐增多,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一建再建,同一业务的不同数据可能被放在了同地区的不同数据中心里,如何动态调配这些数据,考验的就是各家在多中心统一运营方面的能力了。”李明解释道。
智能管道“堵不如疏”
目前来看,智能管道是被运营商视为解决自身“增量不增收”、“管道低值化”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手段在于,一是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进行控制和计费,这主要是为了应对OTT服务提供商P2P的大数据流量冲击;二是通过深度包检测技术,判断用户类别进而实现不同水平的网络服务,也就是说给予那些高价值高级别的客户更好的网络环境和带宽。这种利用网络控制手段实现不同客户的区别管理真的有效吗?
事实上,无论何种手段,运营商最终目的都是要提升客户体验,尤其是那些互动型的客户体验,但是运营商不断管道化的网络架构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以视频终端用户为例,由于电信网络结构的层层收敛,终端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基本上都要通过局域网、城域网甚至骨干网才能到达最终存放视频源的数据中心,过长的网络路径不仅会带来运营商网络内部的“流量乱窜”,更关键的是造成了运营商对于用户访问体验的不可控。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运营商花重金投资的“宽带提速”计划却没有赢得普通用户好评的真实原因。
不难看到,近两年业界对于运营商宽带质量始终抱怨不断。先是个别用户质疑“宽带提速”的实际效果,后又有调研机构披露了“假宽带”现象,这无疑说明公众对于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服务还存在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智能管道”的技术手段控制用户的网络上限,其结果恐怕事与愿违。
H3C对此提出了新的应对之道——城域网数据中心化,也就是让数据下沉到靠近用户侧的城域网中。经调查显示,互联网用户在浏览内容源时具备及时性和集中性,也就是说对于最新最近出现的视频、游戏或是文字内容,互联网用户往往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高访问量,经过这一时期这些内容就会被新的内容源所替代。
如此看来,如果将那些高访问量和高使用率的数据源下沉到运营商的城域网的POP节点中,那么用户的下载或浏览体验就会因网络路径的大幅缩短而快速提升。李明告诉记者,将服务源推送到用户边缘,是有效改善用户对热门内容源访问体验的有效手段。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等地的运营商已经对“城域网数据中心化”表示了极大兴趣,并进行了多次深入性探讨。未来运营商可以将自有业务或有合作的互联网企业的内容源率先推送到城域网,通过显著提升的用户体验以获取“管道”以外的更多价值。
不过这种网络架构的改变,运营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将原城域网中的通信机房改造为承载内容的小型数据机房,如何实现后台内容的灵活调度以及不同机房间的资源同步等等。
上一篇: 力扣简单题合集(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