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赵韩三国实力较强,为何会最先被秦国消灭?
战国七雄中,强悍一时的魏赵韩三国为什么会被强秦消灭?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制度崩坏,诸侯称王周天子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权威。诸侯王为了称霸称雄为了自己的私欲相互攻打,到了战国中后期,宋,卫、鲁等国相继被灭掉,剩下了秦,魏、赵、韩、楚、齐、燕七个国家,历史上成为战国七雄。
有分裂就有统一,战国七雄最终为秦所灭,秦国统一了天下成为我国第一个封建帝国。其实在战国初期,秦国应该说是最弱的国家之一,让其他六国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地处洛水以西这个贫穷之地。远离中原文化的一个国家,经过多任秦国君王的共同努力,最终消灭了山东六国,建立了自己的秦王朝。
在这六国之中,赵魏韩是由原来的晋国分裂出去的,经过自身努力在七国之中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和山东其它四国形成鼎立局面。然而成长起来的赵魏韩三国,为什么最终首先被秦国消灭了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赵魏韩三国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足以让他们致命。
赵魏韩三家分晋(抽象图)
注释:“山东六国指的是崤山,崤山以东六国分别是楚、赵、魏、韩、燕、齐六国”
秦国如何成为强国的
秦国最终能灭掉六国的原因是什么?除了自身奋发图强之外,还需要看山东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秦国能从偏于一隅的小国到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有秦王朝历代先王的努力。从秦穆公祖制开始,开创了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任用六国人才,比较著名的是百里奚,九方皋等人才 。
秦穆公之后秦国虽然陷入了一段战乱,但秦孝公主政期间施行商鞅变法,其威力比穆公祖制更加强大。商鞅变法得到了底层百姓的大力拥护,维护了大众人的利益,削减了秦国贵族的*,让秦国军民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个强国。
六国败亡的原因是什么?
韩国——申不害变法毁国
三家分晋后韩国也成了诸侯国之一,韩人由于奋发图强,忠义正直且具有开拓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韩哀侯期间吞并了郑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但是这个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在魏国,齐国变法之后韩国迅速被比下去了,为了能够图强,韩王决定变法,申不害成了变法核心人物。
申不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韩国起到了富强的效果,《史记》一书中记载:
“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但是申不害变法对韩国后世的影响却非常大,可以说是致命的。申不害推崇“术治”,申不害变法虽然让韩国强盛一时,但与此同时为韩国灭亡埋下了种子。由于韩国施行"术治",让一个原本民众是耿直理想的人都变成了勾心斗角,相互不信任的韩国军民。
用术有余,定法不足
这就是对申不害在韩国术治的评价,申不害的术治的关键思想是*集权,君主只需要监督官员是否指责到位。且申不害倡导的术治还是要靠君主本身的才能和能力,君主一句话能稳其国,同样一句话能乱其国。申不害的术治实际上是离间了大臣和皇帝之间的距离,让两者之间有了一道鸿沟,相互勾心斗角,“算计”从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的代言词。
申不害在用“术”的同时忽视了“法”,这点和商鞅有差异。一般通过刑法建立的制度更加让人容易信服一些,申不害在重视术却轻视法,这或许是申不害变法最失败的一个点了。
魏国——重贵族轻士人
战国七雄之中,魏国可以说在战国初期称霸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秦国崛起之后魏国迅速陨落,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魏国中后期轻视了士人的力量,选择相信贵族*的一个结果。
魏国在战国初期,之所以能强盛,其原因是魏氏家族从魏斯开始尊重士人人才,魏斯可以说是第一个尊士人为师傅的诸侯君王。子夏是第一个在魏国享有国师名号的士人,魏斯的这个举动,让当时天下士人都纷纷来投,一时间魏国士人人才济济。
子夏可以说是士人的鼻祖,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平民和贵族之间有一种士人的身份,他们没有什么权利,但是心胸有着满腹才学,希望终有一日能够被贵族或者君王看上得以坐高位。子夏在魏国受到如此待遇,让天下士人对魏国好感倍加。
因魏斯对士人的重视,让魏国得到了很多大才,开创的西河派吸引了诸侯各国人才。如李悝,吴起等当世大才,一个施行变法让魏国焕然一新,一个在军事上造诣颇高,夺得秦国七百多里土地。魏斯正是相信士人的才华和能力,再加上士人对功名的渴望,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但魏斯之后魏国对士人就显得不那么尊重了,在魏武侯时期魏国继续开始亲信氏族,国家大权又陆陆续续回到了魏人氏族的手里。士人在魏国没有了用武之地,导致了很多士人开始从魏国流失,这对魏国来说是致命的。
魏国流失的人才颇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了魏国后来的死敌。就拿秦国的人才来说,商鞅,公孙衍、范睢、张仪等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能臣,都是原先魏国西河派的学子士人。他们在魏国没有受到重视之后离开,从那时起士人乐园由魏国转向秦国,秦国给士人伸展的舞台明显更大一些。
赵国——皇权之下的滥杀
初中文学作品《过秦论》中大诗人贾谊明确的描写了赵国灭亡的原因: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按照大诗人贾谊的观点,他认为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赵王听信谗言杀了李牧等人,但是这个观点实在是过于片面了。从根本上来说李牧的死影响不了赵国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建立与灭亡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影响造成的,赵国灭亡并非如李牧所说的那样。
地方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
这是《史记》一书中对赵国的描述,战国中后期的赵国,在军事和地域方面确实称得上是大国,同时也是能在当时和秦国唯一具有一战之力的强国。有人说长平之战的战败,是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战争论并不科学,同样秦国为赢得战争也付出了等代价,但秦能迅速恢复过来继续征战,但赵却因此一蹶不振,起原因还是要从赵国的国家制度说起。
赵国的败亡,其实是败在赵国高层之间的争斗内乱
赵国在尚武风气的影响之下,国内矛盾通常使用刀枪来解决问题,各大家族因为矛盾会产生私斗。私斗成风的赵国像极了没有强大起来的秦国。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改革,算是彻底隔绝了私斗的现象,但是赵国并没有,反而欲烈。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自赵襄子元年为赵氏部族立国,到秦破邯郸赵王迁被虏,十二代中竟有九次震撼性作乱妄杀。
一个国家的高层如此动荡不安,多起兵变事故让赵国的上流社会陷入了信任危机。赵国的内耗其实深深地影响了赵国的命运。试想一下如果赵国的高层贵族相互之间充满信任,那么秦国在多次对赵国使用的反间计上就不会轻易得逞,廉颇,李牧的下场或是赵国内乱的最好印证。
说到底赵国的灭亡源于自身,和秦国问题不大。秦国只是常规性的伐交伐谋,真正让赵国灭亡的是他们的内乱。赵孝成王的胡服骑射虽然让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但是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却没有任何影响,单单依靠军事强大的赵国无法拯救自己。
总结:贾谊在《过秦论》中详细描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六国被灭在于贿赂秦国。这种说法实际上有些片面,仅从赵魏韩三国中可以看出,三国确实各自存在着一些致命问题。如韩国之灭在于申不害变法”术治“让韩国君臣百姓之间产生很大的隔阂,从奋发青年到老谋深算,韩国军民都变得自私自利。魏国没有把自己率先开创士人治国的风气延续下去,大量河西派人才流往其它六国,为自己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赵国的缺点同样很明显,皇族贵族对于权利的渴望超出了常人,赵国君王登基大多数都经历兵变政变,让赵国高层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军队虽强的赵军免不了自己国家内乱。
相比赵魏韩三国,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秦国之前的”恶疾“,例如私斗成风,爵位世袭和民众无上升通道这样的社会弊端,商鞅都对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变,让国家整体上发展平稳,高层权利巩固。虽然在严刑峻法上面秦国变法存在一些问题,但相比赵魏韩三国的大缺陷,这点在当时是不足以致命的。秦灭赵魏韩三国,商鞅改革之功是基础,赵魏韩三国被灭,主要原因在于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