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一书第三版,与编辑就本书写作风格的讨论 算法Pascal游戏笑话
在这一版中,编辑周悦同学曾经给我邮件,对古文的使用,以及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提出她的看法。借这个机会,我在邮件中回顾了我写这本书的整个历史,以及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不过看来,这些回顾还是有一点点成效的,呵呵——所以她才会在本书末尾的“编辑手记”中写着:没有完全被作者说服,但踏实下来了……
后来周筠老师和周悦编辑都建议把这篇邮件加到这本书的前言里去。我想了想,还是不必,要是这都写进前言了,我又有什么“料”是能拿来在博客里爆呢?呵呵,这个是笑话了——真实的是,这样的前言与第二版的前言风格差别太大。
==========
周悦,
您好。
正好,我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我当初写这本书的状态以及思路。这大概可以说明“这本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以及”这个样子“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
首先,书的篇章结构是一早就拟下来的。因为得到EHM这个图是早于这本书的,所以书自然地就按这个图的层次来展来了。书中的小节,则是边写边改的,并不完全是一开始就定下来。但是大约有70~80%的内容一开始就拟好了。关于这一点,我是想说明,书的整体层次、结构是设计过的,并非随心所欲。
但是这就出了一个问题,这本书一开始的基调如何?是打算写成怎么样的,以及写给谁看?这是一个好问题。但事情得回到五年前,回到我当时的状态,包括我当时如何理解这个环境、这个业界。很有趣的是,我回顾当初,却发现自己并非如现在一样的冷静与清醒。我在五年前的状态,是习惯“先否定一切,然后再尝试证明它”。也就是说,我选择了“先破后立”的一条路子。而且,这种否定感是非常强烈的,包括我写的文字,以及我当时的个性、心性、状态,都是如此。
所以,我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在前六章(电子版)中否定掉许多工程界认可的东西;或者直接挖到这些东西的根本,找出它们原始的驱动力量;更或者就重述它们——以我自己的方式。而正是因为选择了这种风格,这本书才让许多读者“愉快”。因为蒙在这些东西上的浮尘太多了,被业界的、商业的以及技术牛人们鼓吹着的东西太多了,真正说“这些东西其实很简单”,以及还能找出“简单”的理由来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五年前。
所以,前六章的风格,就是毫无顾及的批评,或者把东西说得足够简单。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比较“放肆”,也不太“严谨”。因为这个风格,就是要选择一种“看起来极端一点”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我说李冰是看夫人下厨而“发现”烧山比挖山更有效的,这个就完全没有出处,又比如说“程序=算法+结构+方法”这个论点也不见得怎么高明。再如说,“工程不是做的,是组织的”就只是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这些,都是在第一版中出现的“漏洞”。
但是我仍然坚持要保留它们。因为还有第七、八章。在第一版中,第八章的引言就是“管中窥豹”,与此类似的,第六章的引言是“取精去粗”,这些都是在暗示读者我对所说内容持以保留的态度。尤其是第八章,整体就是对正文的查漏补缺和反思。再加上在后来, 第二版中加入了第六、八章,还有第三版中加入了第十章,这些新的内容补全了一些观点,也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变得完整起来。我想最终的这个版本,是经得起推敲的。
然而,仍然回到前六章上来。除了“取其极端”的思想方法之外,我在写作手法上也非常随意。更多是按照我的喜好来的。你在批注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例如“好蛮荒,好远古的”那是戏谑的口吻,因为前面的“挣钱的大师”是指比尔盖茨,算法、游戏、语言等等的大师,都有着与此类同的影射——我们这个时代看到的所谓大师,都是那个时代的投射来的影子——我们活在很多类似的背影之下。但是……不过……我们真的没有“工程的大师”。
再如“什么C呀,Pascal呀之类的”,那一段整个儿滴都不严谨。因为没有人说过第一个写汇编的人写的就是“Hello World”,也没有人说过是因为GOTO而导致大家把代码写到一个文件里头。这一段以及类似的段落,不要当成"正史"来读,我也没有当成正史来写,也不必去掉这些口水话的成分。因为写得越随意,大家才越不会追究它。
“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用的是童话的口吻;“这还需要分析吗?需要吗?”这种句式,是用的周星驰电影中台词的桥段。至于后面说到“论及日本,‘国家中的画匠’几个字就打发了”,如果你看看朱老先生的原文,你就知道这里对是日本文化的讽诋了。类似于这些的,我其实是在书中表达我“当时——写到相应文字的同时”的情绪。并不见得是为读者考虑,或者为书的风格来“设计”。
在前六章中,是非常缺乏这样的“设计”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正因为缺乏设计,所以才流畅。相对于我后来在第二版中添加的“你看得到工具的本质吗”这新的一章,这六章要好得多,自然得多,引文也在上下文中更贴切。因为是有“写”和“创作”的情绪在里面的。而后来添加的许多章节,其实都偏重了分析,偏重了解说,引经据典都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反不如前。
不过,从另一面来看,前几章取其谐,后几章取其庄。这本书的整体特点,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由谐到庄的过程。因为这也是我这五年来对待“软件工程”的一个过程。我的确存在这样一种态度的转变的历程,渐而渐地来了解整个工程业界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的必然性。能看得到本质,能讽喻而不是盲信它, 我们才有以旁观者的身份切入的机会。由谐至庄、历经三版、耗时五年……这些东西也许正是这本书的价值与特色,正是这样真实的、显得粗糙地表现了“一个人”、“一批人”的转变和持续反思,才是它存在的意义所在。
所以,在我看到您的一些改动中,是把这种味道给改没有了的。您也许想把它改成“一本书”,或者“有某一种(确定)风格味道的书”。但事实上,它不是这样的书,它是三个版次渐进而来的。我正好不希望把这种味道调和掉。我甚至希望有一种方法——例如在书的文前页里的EHM图里面用颜色标示——来把这种渐次的、继承的味道给表现出来。
书的历史,是一种财富。与您讨论到这些,或能让您再次审校我在批注上的回复时,别有一些想法。
礼。
===
周爱民(aimingoo)
2009.11.23
上一篇: 《大道至简》一书第三版,与编辑就本书写作风格的讨论 算法Pascal游戏笑话
下一篇: 线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