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书中要点摘录:
“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做出选择:
1、你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2. 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收。”
批注:
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 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 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书中要点摘录:
"批判性思维:
1. 养成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分析提炼关键问题的意识。
2. 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注:
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书中要点摘录:
"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被动吸收。缺点:对信息和观点不知如何取舍。(说的也是只接受不批判的道理)
淘金式思维:分析信息的价值。"
批注:
根据书中所述,这两种思维方式要相辅相成。
首先海绵式,就是要多看、多记录。这是我们日常能够做到的。
淘金式思维是说在记录后,对标注的重点,模拟提出问题,看看现有的资料能不能解释你的疑问。这应该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思考及体会:
1. 改变思维方式,把结论变成问题,重新思考,从已知的资料中寻求论据,来判断是否成立。
2. 培养提取关键字的习惯,多注意他的回答中所说的“假设“的话。
3. 所提出的问题要保持相关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连环提问,不脱离关键词的范围,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可以适当提醒他:我刚才听您说过。。。。,
4.要注意提问态度,批判性思维要隐藏在思维逻辑里,不要让对方明显感觉到,否则,会认为你在刁难他。这是个度的把握技巧。
书中要点摘录:
“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
看统计报表有几个基本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
关键点:数据发布机构是否权威?搜索一下发布方背景资料,最好看到原始文件。
第二个策略:警惕平均值
我们被平均了好多年了,我们人均收入已达8千多/月(北京地区),这个平均值是否有问题,那有问题我该怎么去分析呢?
书中介绍了平均值的统计方法,不同的统计平均值的方法,数据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可能就是我们“被”平均的根源所在。
书中要点摘录:
"一般有三种平均值统计方法
平均数: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及数据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中位数:将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最中间的数值。
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批注:
见到平均数后问问对方用的是哪种平均数计算方法,自己在试着用另外两种分析一下,这样做可以帮助找到其破绽,而且,可以通过对方的破绽挖掘出新的新闻点。
第三个策略:看到数据后,要分析一下提供数据的人。什么样的数据作为证据能对他的结论有帮助。
书中举得例子:我想为艾滋病人筹款,我就要说:艾滋病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因为在2009年,有54000人饱受折磨。
这个数据里我认为他故意忽略了几点,
1. 地点和数据来源----(全世界、全中国,还是哪)
2 统计指标:什么叫饱受折磨,是很严重还是有症状,都忽略了。
3. 百分比:故意忽略,因为如果和全人类人口数来说,艾滋病人肯定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这样说对筹款方有利,容易引发关注,这种写法在各行业的数据报表中最常见,也就是数据为发布方服务。
第四个策略:分析统计方式和统计数据的表现方法
统计数据的数据来源是哪些人群,哪些地点,投票计数方式是什么?投票采用了哪种方式,比如网上还是地面
数据要问结论服务,最终为发布方服务,不管是我们来找数据的问题,还是不让别人找到我们的问题,还是用数据来营销更多人,都要注意发布方式。
统计数据的表现方法是说数据相同,表述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比如书中所说:在药品和化妆品的广告报道中一般多提相对风险,效果会更好。
如:甲种疗法可以减少33%的人再次患病的可能,这种表述更能引起人的关注。
批注:
从这一章我学到了4点:
1、 学会用推理辨别数据
2、找出数据的缺陷
3、找出数据的受益方
4、我提出数据时要考虑到以上的问题
书中要点摘录:
"那些只想让我们接受他的观点的人,只会提供的我们这些观点的正面原因。"
批注:
这类情况主要见于各类广告中,一般着重描述最好的一面,目的是劝说我们购买他们指定的产品。
比如:小米手机的广告,“快,小米手机就是快”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快是他的论点,那他的论据呢,这些论据是在什么测试环境下出来的,快的标准是什么,你在什么情况下测试快,你跟谁比较起来快,你和同等价位的手机比较起来到底快多少。但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些问题,他们希望一个人站出来一本正经的把一个他认为复杂的问题简单说清楚,而忽略了结论是否合理。因此,小米手机和标榜牙医协会推荐的牙膏广告(事后证明该牙医协会是假的),他们的推销点找的很准。
小米手机知道自己的外观不好看,因此故意忽略了这一个重要信息,强调性能,这样,用户就会关注和讨论都会集中到这个点上,也就忽略了其它重要信息。
书中要点摘录: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因此,写软文和广告时,只要突出一个优势(或设计一个优势)就行了。目的就是影响你的目标用户的思维维度,从而说服他们接受。
书中要点摘录:
"大部分人阅读时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如果信息太长就会感到厌倦,因此,都要有意省略掉一些信息。"
批注:
省略信息难以避免,因此要在写推广文章时考虑哪些信息可以被省略,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生怕遗漏了哪个信息,会让用户觉得他想知道的重要信息被遗漏了。书中的建议是寻找一些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的人,观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会接受你的结论。
我想可能还有些办法可以考虑使用:
1。 找出你文章的结论,然后在文章中找论据,看论据是否能支撑论点。如果不能,那应该是遗漏了重要信息。
2。 虚构出一个典型人物,设想他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收入水平,消费场所等等,给他请一个名字,建立一个小档案,然后设想他看到这篇文章后的反映。
上一篇: 周鸿祎:互联网思维四大秘诀
下一篇: 对一道逻辑题的思考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