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明朝一代名臣,揭秘其传奇人生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明朝大臣李贤,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说说李贤一生传奇的故事。
一.登进士第后入仕,初期不顺但侥幸逃脱
李贤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日)。他从小学习非常刻苦,于宣德七年(1432年)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年),又登进士第。从此进入明宣宗朝服务,起初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并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
当时的少师杨士奇看重李贤的才华,想见他一面,他竟然没有去。可能是考虑涉事不深,自己不便急于站队吧。可见刚入道的李贤待人处事就非常谨慎小心。
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年-1449年)年间,李贤开始大胆给皇上提合理化建议了,他的第一个建议是:“鞑官住在京师的已超过一万,而支给一个鞑官的费用相当于十七个半京官的开支。应逐渐把鞑官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消除祸患于未萌芽状态。”但明英宗没能采用这项建议。
李贤剧照
但朱祁镇听从了李贤的第二个建议:当时,朝廷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不授予。李贤建议说:“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八九。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明英宗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升他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又改任吏部文选司郎中。
可刚刚升官的李贤并没有交到好运,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下令亲征瓦剌,当时本应随征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于是由李贤候补随从。同年,“土木之变”爆发,明军全军覆没,还好李贤等少数人死里逃生,亡命逃回到了北京。
二.谨慎服侍代宗,并埋下伏笔
刚刚捡回一条性命的李贤,变得老成、谨慎起来。他向新立的明代宗上书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
这些都是新君正确治国理政的必做之事,代宗朱祁钰当然很赞赏,并命翰林抄写好放置于左右,以备阅览。因献策有功代宗将李贤升为兵部右侍郎,后转调为户部右侍郎。
不久李贤又上书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且建议加强边境防备,朱祁钰也采纳了,还让兵部尚书于谦将他的奏章传阅到边塞,以激励诸将。
然而,处事向来谨慎的李贤给自己留了后手:因他无法知道代宗到底能当政多久?
于是,在明代宗朝代,李贤只是向皇上建言献策,对拥立代宗取代英宗,以及后来代宗试图阻止英宗回国等敏感事项,他都没有亲自参与之中,而且他后来在所著的书中曾说过代宗荒淫。这给李贤后来在英宗复位后,能顺利打消他的怀疑,并还能逐步受到宠信埋下了伏笔。
三.得宠英宗,坚持为国民办实事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被*在南宫的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复位后,赏识李贤关键时期的表现,并命他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不久,又升他为吏部尚书。
李贤也不负皇命,他开始踏实认真为国为民办理实事,并且气度端正凝重,每每奏对都切中机宜;他为政识得大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用人的一方面,他进贤而退不肖,提拔了年富、王竑等名臣,革斥了四千多冒“夺门”之功而膺爵位之人。
当石亨、曹吉祥得势时,李贤不与其沆瀣一气,而时时劝英宗疏远他们。反之,代宗朱祁钰逝世后,英宗朱祁镇意用汪皇后殉葬,李贤不赞同,认为汪氏已废幽禁深宫,况两女年幼,不应殉葬。朱祁镇同意李贤的建议,这才作罢。
因惠帝朱允炆的少子朱文圭(建庶人)受幽禁已近60年,同样曾被软禁7年的朱祁镇颇为不忍,想赦免他,便问李贤,李贤非常支持并叩头说:“这是尧、舜的用心,天地祖宗也尊行它。”朱祁镇于是下了决心将其放出。
李贤曾向英宗说:内库的余财,如果不用来救荒和拨给军队,人主必生奢侈之心,而把它们挪用来做土木工程或祈祷声色之用。他前后恳请朱祁镇发放内库财物赈贷恤边的,不可胜计。
按旧例,地方官员敕令由三品以上京官保荐。李贤忧虑这样做导致有关人员竞相营私,所以令吏部每个职务可举荐两个人,请朱祁镇选用。并推之例即从此开始。
李贤上述所有诚恳的建言献策,以及他一贯地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而当英宗意图更换太子时,谨慎地李贤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于是,他立即予以劝止,终使太子(明宪宗)得以保全,这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储位之争,而且为自己顺利进入下一朝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宪宗朝继续实干,留遗憾为世人惋惜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因当时极力保住太子之位有功,李贤被进升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掌理讲诵经筵事务。他继续兢兢业业为宪宗朝服务,并警告宪宗“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又劝宪宗“无狎左右近幸”。辅佐宪宗初期顺利执政。
《明史》称“自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来,得君无如(李)贤者。”但李贤曾压制叶盛,排挤岳正,不救罗伦(这三名后来被证明都是贤臣),这些都反映了他有气度不大、嫉贤妒能的缺点,因此为世人感到惋惜。
总之,明朝名臣李贤,善于替皇帝考虑问题,并能坚持为国为民踏实做事,加上他小心谨慎的待人风格,使得他成功服侍了四位皇帝、五个朝代而不倒。他坚持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办实事、好事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但他嫉贤妒能,气量小的作风,我们应该批判与引以为戒。学习他好的品德,批判及借鉴其不好的作风,从而为振兴中华、服务大众贡献我们的毕生精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