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Elasticsearch写入速度优化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7-05 13:08:29
...

背景

在ES的默认设置下,是综合考虑数据可靠性、搜索实时性、写入速度等因素的。有时候,业务上对数据可靠性和搜索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反而对写入速度要求很高,此时可以调整一些策略,最大化写入速度。综合来说,提升写入速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加大translog flush间隔,目的是降低iops、writeblock。
  • 加大index refresh间隔,除了降低I/O,更重要的是降低了segment merge频率。
  • 调整bulk请求。
  • 优化磁盘间的任务均匀情况,将shard尽量均匀分布到物理主机的各个磁盘。
  • 优化节点间的任务分布,将任务尽量均匀地发到各节点。
  • 优化Lucene层建立索引的过程,目的是降低CPU占用率及I/O,例如,禁用_all字段。

一个系统性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处理集群的写入性能问题上,先将问题分解,在单台上进行压测,观察哪种系统资源达到极限,例如,CPU或磁盘利用率、I/O block、线程切换、堆栈状态等。然后分析并调整参数,优化单台上的能力,先解决局部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整体问题会容易得多。

translog flush间隔调整

在默认设置下,translog的持久化策略为:每个请求都“flush”。对应配置项如下:

index.translog.durability: request

这是影响ES写入速度的最大因素。但是只有这样,写操作才有可能是可靠的。如果系统可以接受一定概率的数据丢失,则调整translog持久化策略为周期性和一定大小的时候“flush”。如下配置表示translog的刷盘策略按sync_interval配置的120s时间周期进行,或当超过1024mb大小也会导致refresh操作,产生新的Lucene分段。

index.translog.durability: async
index.translog.sync_interval: 120s (default 5s)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size: 1024mb (default 512mb)

索引刷新间隔refresh_interval

默认情况下索引的refresh_interval为1秒,这意味着数据写1秒后就可以被搜索到,每次索引的refresh会产生一个新的Lucene段,这会导致频繁的segment merge行为,如果不需要这么高的搜索实时性,应该降低索引refresh周期,例如:

index.refresh_interval: 120s (default 1s)

段合并优化

segment merge操作对系统I/O和内存占用都比较高,merge行为由Lucene控制,配置如下。最大线程数max_thread_count的默认值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值,如果只有一块硬盘并且非SSD,则应该把它设置为1,因为在旋转存储介质上并发写,由于寻址的原因,只会降低写入速度。

index.merge.scheduler.max_thread_count (default Math.max(1, Math.min(4,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2)))
index.merge.policy.*

merge策略有三种:

  • tiered(默认策略):分层合并策略,该策略将大小相似的段放在一起合并,当然段的数量会限制在每层允许的最大数量之中。
  • log_byte_size:字节大小对数合并策略,将创建由多个大小处于对数运算后大小在指定范围索引组成的索引。
  • loc_doc:文档数量对数合并策略,与log_byte_size策略类似,只是将以段的字节大小来计算的方式换成了文档数量。

索引创建时合并策略就已确定,不能更改,但是可以动态更新策略参数。如果堆栈经常有很多merge,则可以考虑适当增加index.merge.policy.segments_per_tier配置的值(该配置指定了每层分段的数量,取值越小则最终segment越少,因此需要merge的操作越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此值)。同时可以考虑适当降低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d_segment的值(指定了单个segment的最大容量)。

index.merge.policy.segments_per_tier (default 10,其应该大于等于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_at_once。)
index.merge.policy.max_merged_segment (default 5GB)

indexing buffer

indexing buffer在为doc建立索引时使用,当缓冲满时会刷入磁盘,生成一个新的segment,这是除refresh_interval刷新索引外,另一个生成新segment的机会。每个shard有自己的indexing buffer,indices.memory.index_buffer_size大小的配置需要除以这个节点上所有shard的数量,可以考虑适当增大该值(在执行大量的索引操作时,默认设置可能不够,这和可用堆内存、单节点上的shard数量相关)。

indices.memory.index_buffer_size (默认为整个堆空间的10%)
indices.memory.min_index_buffer_size (默认为48MB)
indices.memory.max_index_buffer_size (默认为无限制)

使用bulk请求

批量写比一个索引请求只写单个文档的效率高得多,但是要注意bulk请求的整体字节数不要太大,太大的请求可能会给集群带来内存压力,因此每个请求最好避免超过几十M字节,即使较大的请求看上去执行得更好。

bulk线程池和队列

建立索引的过程属于计算密集型任务,应该使用固定大小的线程池配置,来不及处理的任务放入队列。线程池最大线程数量应配置为CPU核心数+1,这也是bulk线程池的默认设置,可以避免过多的上下文切换。队列大小可以适当增加,但一定要严格控制大小,过大的队列导致较高的GC压力,并可能导致Full GC频繁发生。

并发执行bulk请求

bulk写请求是个长任务,为了给系统增加足够的写入压力,写入过程应该多个客户端、多线程地并行执行,如果要验证系统的极限写入能力,那么目标就是把CPU压满。磁盘util、内存等一般都不是瓶颈。如果CPU没有压满,则应该提高写入端的并发数量。但是要注意bulk线程池队列的reject情况,出现reject代表ES的bulk队列已满,客户端请求被拒绝,此时客户端会收到429错误(TOO_MANY_REQUESTS),客户端对此的处理策略应该是延迟重试。不可忽略这个异常,否则写入系统的数据会少于预期。即便客户端正确处理了429错误,我们仍然应该尽量避免产生reject。因此,在评估极限的写入能力时,客户端的极限写入并发量应该控制在不产生reject前提下的最大值为宜。

磁盘间的任务均衡

如果部署方案是为path.data配置多个路径来使用多块磁盘,则ES在分配shard时,落到各磁盘上的shard可能并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某些磁盘繁忙,利用率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达到100%。这种不均匀达到一定程度会对写入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ES在处理多路径时,优先将shard分配到可用空间百分比最多的磁盘上(预估一下shard会使用的空间,从磁盘可用空间中减去这部分),因此短时间内创建的shard可能被集中分配到这个磁盘上,即使可用空间是99%和98%的差别。

从可用空间减去预估大小的机制只存在于一次索引创建的过程中,下一次的索引创建,磁盘可用空间并不是上次做完减法以后的结果。最终的效果是,这种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这种机制的效果也不够好。

节点间的任务均衡

为了节点间的任务尽量均衡,数据写入客户端应该把bulk请求轮询发送到各个节点。当使用Java API或REST API的bulk接口发送数据时,客户端将会轮询发送到集群节点,节点列表取决于:

  • 使用Java API时,当设置client.transport.sniff为true(默认为false)时,列表为所有数据节点,否则节点列表为构建客户端对象时传入的节点列表。
  • 使用REST API时,列表为构建对象时添加进去的节点。

Java API的TransportClient和REST API的RestClient都是线程安全的,如果写入程序自己创建线程池控制并发,则应该使用同一个Client对象。在此建议使用REST API,Java API会在未来的版本中废弃,REST API有良好的版本兼容性。理论上,Java API在序列化上有性能优势,但是只有在吞吐量非常大时才值得考虑序列化的开销带来的影响,通常搜索并不是高吞吐量的业务。

要观察bulk请求在不同节点间的均衡性,可以通过cat接口观察bulk线程池和队列情况:_cat/thread_pool

索引过程调整和优化

自动生成doc ID

通过ES写入流程可以看出,导入doc时如果外部指定了id,则ES会先尝试读取原来doc的版本号,以判断是否需要更新。这会涉及一次读取磁盘的操作,通过自动生成doc ID可以避免这个环节。

调整字段Mappings

  1. 减少字段数量,对于不需要建立索引的字段,不写入ES。
  2. 将不需要建立索引的字段index属性设置为not_analyzed或no。对字段不分词,或者不索引,可以减少很多运算操作,降低CPU占用。尤其是binary类型,默认情况下占用CPU非常高,而这种类型进行分词通常没有什么意义。
  3. 减少字段内容长度,如果原始数据的大段内容无须全部建立索引,则可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容。
  4. 使用不同的分析器(analyzer),不同的分析器在索引过程中运算复杂度也有较大的差异。

调整_source字段

_source字段用于存在doc原始数据,对于部分不需要存储的字段,可以通过includes excludes过滤,或者将_source禁用,一般用于索引和数据分离。

这样可以降低I/O的压力,不过实际场景中大多不会禁用_source,而即使过滤掉某些字段,对于写入速度的提升作用也不大,满负荷写入情况下,基本是CPU先跑满了,瓶颈在于CPU。

禁用_all字段

禁用_all字段可以明显降低对CPU和I/O的压力,_all字段默认为不启用。_all字段中包含所有分段分词后的关键词,作用是可以在搜索的时候不指定特定字段,从所有字段中检索。默认禁用_all字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由于需要从其他的全部字段复制所有字段值,导致_all字段占用非常大的空间。
  • _all字段有自己的分析器,在进行某些查询时(例如,同义词),结果不符合预期,因为没有匹配同一个分析器。
  • 由于数据重复引起的额外建立索引的开销。
  • 想要调试时,其内容不容易检查。
  • 有些用户甚至不知道存在这个字段,导致了查询混乱。
  • 有更好的替代方法。

对Analyzed的字段禁用Norms

Norms用于在搜索时计算doc的评分,如果不需要评分,则可以将其禁用。

PUT my-index/_mapping
{
  "properties": {
    "title": {
      "type": "text",
      "norms": false
    }
  }
}

index_options设置

index_options用于控制在建立倒排索引过程中,哪些内容会被添加到倒排索引,例如,doc数量、词频、positions、offsets等信息,优化这些设置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索引过程中的运算任务,节省CPU占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