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技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30 13:39:05
什么是“社会化学习”?为什么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化学习” 如此的重要?本文为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家...

什么是“社会化学习”?为什么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化学习” 如此的重要?本文为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大家下午好。

这个月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一只叫作 “阿尔法”的狗深深吸引。它在和人类的围棋顶尖高手的对决中,4胜1负。这个结果让我们觉得很震惊。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第一次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开始去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概念,想搞清楚人工智能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还有人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我们人类会不会在智能上被人工智能反超,最后变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

要我说,如果我们再不主动改变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这种担心很有可能就会变成真的。我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问题就提得特别精准。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对于一个接受了16年标准教育的人来说,假定他能活60岁,那他几乎花了人生1/4的时间全职进行学习。能背古文诗词、能解圆锥曲线方程、会计算脱离地球引力需要的速度,知道各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而这些,搜索引擎可以在几毫秒之内就找到到答案。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花了16年的人生黄金阶段的时间去掌握计算机一秒钟就可以搞定的事。这样看来根本不用去担心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威胁人类,因为已经在威胁了。]

其实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早就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要知道,我们今天主流的教育体系诞生在大工业时代,目的是要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效率地、批量化地培养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劳动力。有的批评家剖析得更深刻,认为这种教育就是一种权力规训的方式,教化出来的都是顺服的国民。所以我们会看到教育的过程和大工业生产的作业方式高度类似:统一的上学年龄和上课时间、全国一盘棋的教学内容、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 ……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如果我们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倒也罢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要么是网上很容易搜索到的,要么就是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脱节的。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一个人未来成就与幸福的并非学术知识,而是各种个人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却恰恰是现行教育内容中普遍缺失的。在全世界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所以如果诸位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你就得问问自己 “ 我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那我该学什么好呢?该怎么学呢?” 当然诸位今天不是开学,而是临近毕业,十有八九已经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了。但是,别高兴得太早。我们每个人掌握的技能都有一个半衰期,就是过了一定的时间,我们当初学会的东西就没那么有用处了。上个世纪后半段,这个半衰期是30年。现在是多少呢?5年。所以有人总结说:我们的教育是在用19世纪的*,教20世纪的知识,去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对于这些情况,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在1916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 从学习者的观点出发,学校里最大的浪费是他不能够运用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就是学校的孤立,孤立于生活之外。...... 教育不该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怎么改变呢?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工作坊,参与的人都是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让大家畅想2030年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结果让人有点失望,大多数人要么是没什么想法,要么想出来的就是 “高考不考数学” ,或者 “发明一种芯片,知识都存在里面,直接装到人的脑子里” 这类的主意。

然后我就换了一种激发创意的方式,叫“极端情境”法。我说假设明天开始全部的教育经费削减90%,而且教育还要保持高质量,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下好了,大家开始挑战那些原本看起来天经地义的关于教育的假设:教育一定需要教师吗?一定需要教室吗?一定需要教材吗?一定只能是教和学的二元对立关系吗?…… 假设一旦被挑战,很多主意就冒出来了。比如有的人提出*应该发放教育券,让学习者*选择去哪里学习,可以去企业学、可以去网上找能人教,也可以相互学习;有的人说学校不用每天都开放,学生在外面学习,定期来学校见面社交或者做团队活动;有的人说应该把社会公共资源都利用起来,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公园都可以用来教学;还有人说其实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学习资源,老师不需要有什么学科上的知识优势,老师最重要的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习。

这些主意既关乎我们学什么,也关乎我们该怎么学。看似很反传统,但事实上,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以及在对一些国家的访问中,我已经看到了大量的已经在发生的实践。我把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统称为“社会化学习”。在我看来,社会化学习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潮流,或者说本来教育就该这么做。

社会化学习往往发生于传统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外。社会化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个技术,而是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帮助他们体验和发展“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好奇心、合作能力、勇气、公民素养,等等。

在实践上,我将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总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狭义的社会化学习指的是“社交化学习”,指的是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获娶共享以及行为改善。它强调的重点不是我们正在学习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开展学习。

社交化不一定非得用上社交媒体,或者在线。社交化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同伴学习的状态。现在越来越流行的“项目/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化学习。学习者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完成一个共同的项目,或是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来掌握技能。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彼此间的交流、分享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会对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影响。我们机构支持的一个教育创业团队,正在设计开发一系列的线下工作坊,提升少年儿童的网络素养,其中用到的方式就是PBL式的,所以在每个工作坊里,都没有“老师”的角色,而只有“协作者”,协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里学习。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在社交网站普及后,社交化学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效地进行。我曾访问过美国最大的学习管理平台Edmodo网站。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做的就是一个基于教师和学生需求的Facebook似的“学习社区”。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结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习资料可以上传下载,学习资源可以分享,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很方便地互动,老师可以把测试和学习资料都数字化,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分数,老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一定的分析。这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模式,很多时候媒体上谈论的 “社会化学习” 都仅仅指的是 “社交化” 这个层面,包括大部分的MOOC都是基于这个层面,国内大部分所谓的教育平台,基本功能也是如此。但社会化学习的本意远远不止如此。

第二个层面:社会面学习。影响一个学习者,仅仅靠自上而下的单一形式,即“老师-学生”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习者身边都有两个影响圈:内圈和外圈。内圈包括老师、同学、家长; 外圈则包括了来自社区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如社区里的老人、图书馆的管理员、各种专业人士等。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去年10月,我结识了一位美国的高中老师,牛津大学农村教育学博士,罗德学者。她正在筹办一所面向平民的特许性学校,免费向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不亚于高价私立学校的教育。她打算用“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将不再是按照学科来学习,而是每学期组成小组,分配两个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实践。每个组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正式的教师,一个是社区里的专业人士。因为她在硅谷,所以这些专业人士主要会来自硅谷的那些高科技企业。

这个月我在贵阳出差的时候,拜访了一家“在家上学”的机构。它的老师也不是全职,也不用坐班,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胜任所教学的内容,有教育变革的理想,这就够了。这两家机构的教师都是Uber式的 在业余的时间里按需要贡献自己专业的技能。

借助互联网,这些外圈的Uber式老师们可以更广泛更方便地参与到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带给学习者全新的学习体验。Udacity是MOOC教育的三巨头。它在去年推出了 “ 纳米学位” 项目,与谷歌这样的领袖级企业合作,定制开发课程。和一般的MOOC不同,上纳米学位课程的学生是可以得到真人指导的。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会得到专业人士的反溃这些专业人士类似于Uber 司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台电脑就可以在自己的零碎时间里给学生批改作业,做评估反溃学生会给这些Uber 式的老师打分,分数高的老师获得的收入也会更高。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同样的,在社会面学习中,学校、老师、家长、同学、朋友这些内圈里的角色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今的很多教育创新都非常强调帮助学习者建立和真实生活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不再只是通过学校和老师,而是纳入了家长、家庭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我所辅导的一家教育创业机构,在云南一个偏远的小县城,现在也在尝试培训家长,从亲子教育和亲子活动入手,让家长更多地介入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去。前面提到的Edmodo平台,现在也正在积极促进家长业余时间参与共同教育的尝试。

第三个层面:社会性学习。到了这一层,学生们学习的资源和材料将来自于整个社会,而不再限制在校园这个物理范围里,不再仅仅来自统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与此同时,学生们尝试学习的项目和主题,更与真实的变动的热气腾腾的社会直接有关,而不再仅仅是机械的书本知识组合。也就是说,过去,教材就是学习者的整个世界;未来,整个世界都可以是学习者的教材。

我自己是个纪录片爱好者。经常在看到像美国国家地理、历史频道、BBC这些专业机构拍摄的优秀的纪录片时,我会想这些都是多么好的教学素材啊,这些素材如果能够被应用在学习中,就是一种社会性学习。事实上,美国的发现探索频道就是这么定义自己的,它把自己看做是一家社会教育机构,而不是一家电视台。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国内有一家机构,叫爱卡的米,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们打破了原来的学科划分,重新整合了中学课本里的知识点,然后为这些知识点选择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来自网页、视频、音乐等不同的来源,这样教师就可以省去很多搜集这些资料的工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他们把自己比作教学的 “*厨房” ,他们做的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

波音公司有一个教育基金会,针对中小学生会开展不同的教育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编程、学习在电脑上设计组装自己的飞机,会看到最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实例。这是一个很好的企业主动参与社会性学习的例子。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这个是我在西雅图的一个社区公园里拍摄的照片。这个公园的接待中心也是一个学习中心,附近学校会和公园以及社区志愿者一起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和户外活动,并在这个公园里实施。这是一个社区参与社会性学习的例子。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其实这种层面的社会性学习早已有之。我们的古语里就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我们从天地万物那里去学习。今年春节,我去新西兰旅行,途中遇到一个以色列青年。他才22岁,却已经是一名坦克营的军官,操作过价值几百万美元的仪器,领导过几十人的团队,做过复杂的战地决策,旅行过十几个国家。这种情况在以色列是很普遍的。在这个国家,高中生毕业以后先去军队服役,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最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沟能能力、领导力这些软技能,结束服役后这些年轻人一般都选择出国旅行,因为服役是很辛苦的,而以色列国土也太狭小了,所以据说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热爱旅行的国民。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环球旅行回来,这些人再去选择大学去读。我遇到的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样。他跟我说他回国以后要去读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出来创业。顺便说一句,以色列还是全世界创业公司比例最高的国家。我要说的是,这种制度性安排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打破了“先上学,再工作”这种传统的人生安排,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学习者已经在社会上,在真实的环境里,在实践中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才进入大学接受进一步的深造。这种方式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更多地方去做试点。

这张照片是我在美国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里拍摄的,上面记录的是印第安人的古老歌谣。这就是最质朴的社会性学习,可惜后来被大工业体系给替代了,我们今天就是要重新找回这种传统。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好玩的事儿。英国*正在着力打造“学习之城(city of learning)”,就是把城市里各种公共资源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植物园…都利用起来,便利学生的学习。这个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阻力知道来自于哪里吗?来自于学校。学校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觉得破坏了自己的职业权威。去年世界教育创新大会上有一个调查数据,71%的人认为教育资金更应该用于支持和鼓励教师,而不是投资于科技。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科技毕竟不能代替人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种的观点里还是过分强调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用,社会性的视角不够。所以爱因斯坦不是说嘛:“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社会化学习的路径其实很简单,就两条: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1) 学习在窗外:这里的“窗”是指传统教育*。到真实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而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僵化的学校教育*之内。

2) 他人即老师:和“他人”一起学习,向“他人”进行学习。这里的“他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而是在同学、父母、社区、社会之间创建各种各样的学习关系。

社会化学习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为什么在最近这十年里发展的这么快,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四点原因:

1)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已告尾声,与此匹配的工业化教育模式,也日益完成其使命。信息时代,以及未来的量子时代,自然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和学习方式。

2)我们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本身不是匮乏,而是爆炸。记忆知识已经不再需要,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并应用到现实去解决问题”的能力。BI(Before Internet互联网之前)的教育模式是Push东西给人们,现在AI(After Internet互联网之后)的学习模式则是人们自己主动去互联网上找自己想学习的东西,这是Pull模式。

3)时代变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不再是一件只在“上学期间”才能发生的事,而变成一个终身需要进行的事。也就是说“学会学习”才是人类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模块化”,未来的对学习者的认证将是基于课程层面的认证,而不再是拘泥于学位或者某个特定的大学。社会化学习正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社会化学习机构那里获得学习成果的认证。目前,“开放徽章”运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再靠一张文凭,而是看ta已经获得了多少这样的“徽章”。(详情可参见讲者的另一篇文章《未来的就业,谁还需要那一纸文凭?》)

4)技术的发展,也为新的学习模式带来效率和实现上的可能性。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各种搜索,应用、社交媒体,更不用说很快就到来的虚拟现实的时代。

从大工业时代的教育*到社会化学习的转变对我们这些教育创新者、教育创业者而言,意味着重大的机遇。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推动这种转变更快地实现。

我们可以寻找和支持更多*内的教师去尝试社会化学习的方式;

我们可以搜寻和制作更多来自社会的学习资料(哪怕只是给网络视频加标签,或是向山村小学提供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我们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让他们变成社会化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我们可以设计和提供各种对学生的未来极其重要却在现行教育中严重缺失的学习内容,比如自然教育、商业教育、各种软技能培养等;

我们可以帮助社会公共资源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化教育,想想看光北京就有多少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植物园…;

我们可以共同推动民间的教育联合认证,打破学校对于文凭的垄断;

我们可以开发便于社会化学习的学习工具、构建学习社区、创建学习平台……。

我自己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发掘这样的教育创业者,给他们提供支持。就在这个月,Aha社会创新学院和澳门同济慈善会联合推出了一个“群岛教育创业加速器”,向教育创业者们提供资金、创业辅导、资源联结、同伴学习等各种支持。一些投资人问我:“社会化学习”这个概念太小众了吧。中国能有多少家长愿意接受这种理念?能有多少创业者愿意尝试这事?目前真的不多。未来有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社会化学习会是一个指数增长的领域。指数增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刚起步的时候增幅很小,一点也不引人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叠加效应之下,当到达某一个拐点,增长就会突然地大幅增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去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里分析,*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家庭,人数已达到10万。而homeschooling 仅仅是社会化学习领域的众多分支之一,还有无数种创新的路径和模式来响应人们对于教育改变的需求。更有无数的学习者正在期待能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大型机器里面无表情的螺丝钉。而在很多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正活跃着大量的实践者们,正在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尝试。

从群岛加速器开放申请到现在,我们已经累积收到了近300份申请,中间不乏一些很有趣的项目:有的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村地区儿童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有的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模式,将Uber式的社会老师带入学习者的生活;有的将学习场域扩展到田野和乡间,让真实体验和人文思考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的在微信上开辟第二课堂,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国最稀缺的思辨能力;有的希望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虽然,这些团队现在都还很校但是在一个指数世界里,他们的成长速度将有多大多快,又会影响多少学习者,谁都无法准确预期。

习惯于线性思考的人最爱说的三句话是:绝对不可能!根本不完美!绝不会这么快!而一个指数思考的人爱问的是三个相反问题:为什么不?还有更好的吗?如何更快一些? 当然,大多数人无法看到指数世界,是因为:不敢想象未来,更不相信未来会那么快。如果你问我未来有多快?我也不知道。但是只有行动,才能看得到。而跳入一个指数世界,难道不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事?社会化学习就是一个指数世界。如果你也打算跳进来,欢迎来和我聊聊。

谢谢大家。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 为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文转载自Aha社会创新学院(微信号:AhaSchool)

欢迎关注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duthought)

教育思想网读者群:29948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