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的李景隆,最后下场是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李景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李景隆,出身名门,是明朝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身份、地位是无比的崇高。他的父亲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祖母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二姐。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明初开国功臣,自朱元璋起兵时,就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元廷,击陈友谅,败张士诚,征北元,是战功赫赫。朱元璋绘制功臣画像,挂于功臣庙时,位次第三,配享正殿,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其地位仅次于中山武宁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高于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
按理说,出身于名将之家的李景隆,在明初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教导下,他的能力定然也不会弱到哪去,所谓“虎父无犬子”!老爸这么厉害,儿子能弱到哪去呢?
可是,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与他父亲李文忠相比,在军事上,李景隆就是草包一个,是毫无能力可言。彼时,靖难之役时,朱棣一听前来讨伐他的建文军统兵大将士李景隆,与身边众将是大笑道:“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说李景隆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缺少谋略还骄傲自大,外表看起来凶猛其实没什么勇气。
不得不说,朱棣的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靖难之役,李景隆的表现,完全就是草包,是毫无军事能力可言!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刚刚被任命为建文军前线统帅的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时,就立刻将前线所有的建文军集中在一地,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此时,朱棣见李景隆居然盲目的就将前线的所有军队集中在一块,意欲与他决一死战,他是大笑不已。要知道,彼时建文军刚刚打了一场败战,是军心尽丧,且军粮、物资奇缺,这时初掌大军的李景隆最应该做的是整兵休整。
可是,愚蠢的李景隆,他居然在军心还未恢复,军粮、物资还未到位之时,就突兀的将前线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起,妄图与朱棣决一死战,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
《孙子兵法》有云,兵法有六败: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话说,遇战事时,作战军队有六种必败的情况,即走、驰、陷、崩、乱、北。力量强弱相等,而妄图以一击十曰“走”;兵卒强横,而军官软弱曰“驰”;军官蛮横,兵卒孺弱曰“陷”;主将不能服众,偏将拒不服从军令,擅自行动,将帅不和曰“崩”;将帅儒弱不严,管教不明,兵卒没有规矩,不听将领曰“乱”;将帅不能判断敌情,用劣势的兵力去对付优势的敌人,用弱兵去打强敌曰“北”。凡有这六种情况,其军队必败无疑。
当时,这六败,李景隆是犯了走、陷、崩、乱、北等五败。首先是“走”,建文军多是南方人,对于北方霜雪气候是很不适应,再加上粮草不足,御寒物资又没有及时送到,建文军在北方是多有冻死现象,因此建文军数量虽多,朱棣军数量虽少,可是在天气的干扰下,两军力量是相当的,李景隆妄图以一击十,这根本不可能。
其次是“陷”,李景隆所集结的军队多数都是刚经历过败战的,军心早已是尽失,已是乌合之众,是一触即溃。接着是“崩”,李景隆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能当统帅,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身份,因此底下的将士多有不服者,如此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
再是“乱”,李景隆这人骄傲自大,是求胜心切,刚愎自用,可是他又没本事取胜,是智信不足,仁勇俱无,因此根本就无法约束手下将领,整个建文军尽是乌合之众,丝毫不团结。最后是“北”,在如此昏庸无能的李景隆的带领下,是军心动荡,人心不齐,你说建文军岂能打的过上下一心的朱棣军呢?
李景隆兵犯五败。这也难怪,当朱棣得知李景隆的部署后,是大笑不已,因为在朱棣眼里,李景隆必败无疑。
正如蔡东藩所说:“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靖难之役,朱棣能够在建文百万大军的追击堵截下,一步一步做大,就是因李景隆的无能,若不是素不知兵的李景隆的统兵无能,朱棣岂能做大?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最终让朱棣攻破南京,登基为皇。
更为可恶的是,建文帝如此相信李景隆,即使他被朱棣打的溃不成军,建文也没有想过要杀他,依旧重用他,让他掌兵。可是,就算这样,李景隆却是没有丝毫的报恩之心,他非但没有以死报建文器重之恩,最终还出卖了建文帝,成为压死建文最后一根稻草。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不久,即兵至金川门。此时,李景隆见朱棣已兵临城下,他不但不思抵抗,反而是联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致使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终。只能说,李景隆不但是草包一个,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草包。
当然,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朱棣登基后,最初因念及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所以是赐予他无上的荣华富贵,先是授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同时每当朝廷议大事时,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但是,朱棣本就看不上李景隆,更何况李景隆还是出卖主子换得现如今高位的降臣,最初给他高位,只是为了安抚建文旧臣和那些朝廷勋贵。因此,一旦朱棣将天下稳固后,李景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借口建文年间李景隆曾“至邸受赂”,下旨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不久,又借口李景隆在家中有谋逆之举,下旨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自此,李景隆是终生不能出家中一步,直至永乐末年郁郁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判断任意数字是否是回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