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04 19:56:32
...
-
HashMap使用的存储结构:jdk8:数组+链表+红黑树 jdk7:数组+链表
- 加了红黑树以后,提高数据的查找、对比的效率
- 链表:“七上八下”
-
初始化的问题:new HashMap()
-
jdk 8:没有初始化底层的数组; jdk7实例化时就初始化了底层的数组
-
jdk8:底层的数组Node[] : (class HashMap.Node implements Map.Entry)
jdk7:底层的数组Entry[] : (class HashMap.Entry implements Map.Entry)
class Node/Entry<K,V>{
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Entry next;
}
-
-
添加数据的过程:
- 在jdk8中首次调用put():底层会创建长度为16的数组,然后添加数据
- 在jdk7中首次调用put():直接添加数据
- 具体的添加过程:
1. 当添加key1-vulue1时,首先通过key1所在类的hashCode()方法,计算key1的哈希值 * 2. 此哈希值经过某种算法以后,确定其在table数组中的存放位置:i * 3. 如果table[i]位置为空,则key1-value1添加成功 --->情况1 * 如果table[i]位置不为空,则比较key1与table[i]位置现有元素key2-value2进行对比 * 4.比较key1和key2的哈希值,如果哈希值不相同,则key1-value1添加成功 --->情况2 * 比较key1和key2的哈希值,如果哈希值相同,调用key1所在类的equals(),将key2作为参数传入equals() * 5. 如果equals()返回false,则key1-value1添加成功 --->情况3 * 如果equals()返回true,则用value1替换原有的value2 * * 情况1:将e1直接保存在数组的指定位置 * 情况2、情况3:此时e1与现有索引位置上的元素,以链表的方式进行保存。
-
扩容机制
-
临界值threshold ,当添加的元素超过临界值时,就考虑扩容,默认扩容为原来的2倍
-
默认情况下等于 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即为12
-
加载因子:默认是0.75
负载因子的大小决定了HashMap的数据密度。 负载因子越大密度越大,发生碰撞的几率越高,数组中的链表越容易长,造成查询或插入时的比较次数增多,性能会下降。 负载因子越小,就越容易触发扩容,数据密度也越小,意味着发生碰撞的几率越小,数组中的链表也就越短,查询和插入时比较的次数也越小,性能会更高。但是会浪费一定的内容空间。而且经常扩容也会影响性能,建议初始化预设大一点的空间。 按照其他语言的参考及研究经验,会考虑将负载因子设置为0.7~0.75,此时平均检索长度接近于常数。
-
-
添加操作之外的,get(key)、remove(key)等操作,也参考put(key,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