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bo Adaptive机制详解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Dubbo提供了一种SPI的机制用于动态的加载扩展类,但是如何在运行时动态的选用哪一种扩展类来提供服务,这就需要一种机制来进行动态的匹配。Dubbo SPI中提供的Adaptive机制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会通过一个示例来讲解Adaptive机制的用法,然后会从源码的角度对其实现原理进行讲解。
1. 用法示例
对应于Adaptive机制,Dubbo提供了一个注解@Adaptive
,该注解可以用于接口的某个子类上,也可以用于接口方法上。如果用在接口的子类上,则表示Adaptive机制的实现会按照该子类的方式进行自定义实现;如果用在方法上,则表示Dubbo会为该接口自动生成一个子类,并且按照一定的格式重写该方法,而其余没有标注@Adaptive
注解的方法将会默认抛出异常。对于第一种Adaptive的使用方式,Dubbo里只有ExtensionFactory
接口使用了,其有一个子类AdaptiveExtensionFactory
就使用了@Adaptive
注解进行了标注,主要作用就是在获取目标对象时,分别通过ExtensionLoader
和Spring容器
两种方式获取,该类的实现原理比较简单,读者可自行阅读其源码,本文主要讲解将@Adaptive
注解标注在接口方法上以实现Adaptive机制的使用原理。这里我们以一个"水果种植者"的示例来进行讲解,水果种植者可以种植诸如苹果和香蕉等水果。这里我们首先定义一个苹果种植者的接口:
@SPI("apple")
public interface FruitGranter {
Fruit grant();
@Adaptive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使用Dubbo的SPI的支持,必须在目标接口上使用@SPI
注解进行标注,后面的值提供了一个默认值,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定义的指定使用哪个子类,那么就使用该值所指定的子类。在该接口中,我们将watering()
方法使用@Adaptive
注解进行了标注,表示该方法在自动生成的子类中是需要动态实现的方法。下面是我们为FruitGranter
提供的两个实现类:
// 苹果种植者
public class AppleGranter implements FruitGranter {
@Override
public Fruit grant() {
return new Appl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System.out.println("watering apple");
return "watering finished";
}
}
// 香蕉种植者
public class BananaGranter implements FruitGranter {
@Override
public Fruit grant() {
return new Banana();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System.out.println("watering banana");
return "watering success";
}
}
这里提供了AppleGranter
和BananaGranter
表示的其实是两种基础服务类,本质上它们三者的关系是FruitGranter
用于对外提供一个规范,而AppleGranter
和BananaGranter
则是实现了这种规范的两种基础服务。至于调用方需要使用哪种基础服务来实现其功能,这就需要根据调用方指定的参数来动态选取的,而@Adaptive
机制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选取功能。
在Dubbo的SPI中,我们指定了上述两种服务类之后,需要在META-INF/dubbo
下创建一个文件,该文件的名称是目标接口的全限定名,这里是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在该文件中需要指定该接口所有可提供服务的子类,形式如:
apple=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AppleGranter
banana=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BananaGranter
文件中每一个子类都有一个key与之对应,这个key也就是前面@SPI
注解后面所指定的值,也就是说这里如果调用方没有自定义指定使用哪个子类,那么默认就会使用AppleGranter
来提供服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调用方代码如何实现:
public class ExtensionLoader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ExtensionLoader() {
// 首先创建一个模拟用的URL对象
URL url = URL.valueOf("dubbo://192.168.0.101:20880?fruit.granter=apple");
// 通过ExtensionLoader获取一个FruitGranter对象
FruitGranter granter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FruitGranter.class)
.getAdaptiveExtension();
// 使用该FruitGranter调用其"自适应标注的"方法,获取调用结果
String result = granter.watering(url);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模拟构造了一个URL对象,这个URL对象是Dubbo中进行参数传递所使用的一个基础类,在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属性都会被封装到该对象中。这里我们主要要注意该对象是通过一个url构造的,并且url的最后我们有一个参数fruit.granter=apple
,这里其实就是我们所指定的使用哪种基础服务类的参数。比如这里指定的就是使用apple
对应的AppleGranter
。
在构造一个URL对象之后,我们通过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FruitGranter.class)
方法获取了一个FruitGranter
对应的ExtensionLoader
对象,然后调用其getAdaptiveExtension()
方法获取其为FruitGranter
接口构造的子类实例,这里的子类实际上就是ExtensionLoader
通过一定的规则为FruitGranter
接口编写的子类代码,然后通过javassist
或jdk
编译加载这段代码,加载完成之后通过反射构造其实例,最后将其实例返回。在上面我们调用该实例,也就是granter对象的watering()
方法时,该方法内部就会通过url对象指定的参数来选择具体的实例,从而将真正的工作交给该实例进行。通过这种方式,Dubbo SPI就实现了根据传入参数动态的选用具体的实例来提供服务的功能。如下是该ExtensionLoader
为FruitGranter
动态生成的子类代码:
package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
import org.apache.dubbo.common.extension.ExtensionLoader;
public class FruitGranter$Adaptive implements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
public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 grant()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The method public abstract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 "
+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grant() of interface "
+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is not adaptive method!");
}
public java.lang.String watering(org.apache.dubbo.common.URL arg0) {
if (arg0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url == null");
}
org.apache.dubbo.common.URL url = arg0;
String extName = url.getParameter("fruit.granter", "apple");
if (extName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Failed to get extension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name "
+ "from url (" + url.toString() + ") use keys([fruit.granter])");
}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extension =
(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 ExtensionLoader
.getExtensionLoader(org.apache.dubbo.demo.example.eg19.FruitGranter.class)
.getExtension(extName);
return extension.watering(arg0);
}
}
关于该生成的代码,我们主要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 所有未使用
@Adaptive
注解标注的接口方法,默认都会抛出异常; - 在使用
@Adaptive
注解标注的方法中,其参数中必须有一个参数类型为URL,或者其某个参数提供了某个方法,该方法可以返回一个URL对象; - 在方法的实现中会通过URL对象获取某个参数对应的参数值,如果在接口的
@SPI
注解中指定了默认值,那么在使用URL对象获取参数值时,如果没有取到,就会使用该默认值; - 最后根据获取到的参数值,在
ExtensionLoader
中获取该参数值对应的服务提供类对象,然后将真正的调用委托给该服务提供类对象进行; - 在通过URL对象获取参数时,参数key获取的对应规则是,首先会从
@Adaptive
注解的参数值中获取,如果该注解没有指定参数名,那么就会默认将目标接口的类名转换为点分形式作为参数名,比如这里FruitGranter
转换为点分形式就是fruit.granter
。
2. 实现原理
Dubbo Adaptive的实现机制根据上面的讲解其实步骤已经比较清晰了,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 加载标注有
@Adaptive
注解的接口,如果不存在,则不支持Adaptive机制; - 为目标接口按照一定的模板生成子类代码,并且编译生成的代码,然后通过反射生成该类的对象;
- 结合生成的对象实例,通过传入的URL对象,获取指定key的配置,然后加载该key对应的类对象,最终将调用委托给该类对象进行。
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Dubbo就实现了一种通过配置参数动态选择所使用的服务的目的,而实现这种机制的入口主要在ExtensionLoader.getAdaptiveExtension()
方法,如下是该方法的实现:
public T getAdaptiveExtension() {
Object instance = cachedAdaptiveInstance.get();
if (instance == null) {
if (createAdaptiveInstanceError == null) {
synchronized (cachedAdaptiveInstance) {
instance = cachedAdaptiveInstance.get();
if (instance == null) {
try {
// 创建Adaptive实例
instance = createAdaptiveExtension();
cachedAdaptiveInstance.set(instance);
} catch (Throwable t) {
createAdaptiveInstanceError = t;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Failed to create adaptive "
+ "instance: " + t.toString(), t);
}
}
}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Failed to create adaptive instance: "
+ createAdaptiveInstanceError.toString(), createAdaptiveInstanceError);
}
}
return (T) instance;
}
上面的代码比较简单,其实就是首先通过双检查法来从缓存中获取Adaptive实例,如果没获取到,则创建一个。我们这里继续看createAdaptiveExtension()
方法的实现:
private T createAdaptiveExtension() {
try {
return injectExtension((T) getAdaptiveExtensionClass().newInstance());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Can't create adaptive extension "
+ type + ", cause: " + e.getMessage(), e);
}
}
这里创建Adaptive实例的方法是一个主干方法,从这里调用方法的顺序就可以看出其主要作用:
- 获取一个Adaptive类的class对象,不存在则创建一个,该方法会保证一定存在一个该class对象;
- 通过反射创建一个Adaptive类的实例;
- 对创建的Adaptive注入相关属性,需要注意的是,Dubbo目前只支持通过setter方法注入属性。
上面的通过setter方法注入属性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反射读取相关的参数,然后分别在Dubbo的SPI和Spring容器中查找对应的bean,并且将其注入进来,这段代码比较简单,读者可自行阅读。我们这里主要关注Dubbo如何创建Adaptive类对象,也即getAdaptiveExtensionClass()
方法的实现:
private Class<?> getAdaptiveExtensionClass() {
// 通过读取Dubbo的配置文件,获取其中的SPI类,其主要处理了四部分的类:
// 1. 标注了@Activate注解的类,该注解的主要作用是将某个实现子类标注为自动**,也就是在加载
// 实例的时候也会加载该类的对象;
// 2. 记录目标接口是否标注了@Adaptive注解,如果标注了该注解,则表示需要为该接口动态生成子类,或者说
// 目标接口是否存在标注了@Adaptive注解的子类,如果存在,则直接使用该子类作为Adaptive类;
// 3. 检查加载到的类是否包含有传入目标接口参数的构造方法,如果是,则表示该类是一个代理类,也可以
// 将其理解为最终会被作为责任链进行调用的类,这些类最终会在目标类被调用的时候以类似于AOP的方式,
// 将目标类包裹起来,然后将包裹之后的类对外提供服务;
// 4. 剩余的一般类就是实现了目标接口,并且作为基础服务提供的类。
getExtensionClasses();
// 经过上面的类加载过程,如果目标接口某个子类存在@Adaptive注解,就会将其class对象缓存到
// cachedAdaptiveClass对象中。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Adaptive注解的两种使用方式的分界点,也就是说,
// 如果某个子类标注了@Adaptive注解,那么就会使用该子类所自定义的Adaptive机制,如果没有子类标注了
// 该注解,那么就会使用下面的createAdaptiveExtensionClass()方式来创建一个目标类class对象
if (cachedAdaptiveClass != null) {
return cachedAdaptiveClass;
}
// 创建一个目标接口的子类class对象
return cachedAdaptiveClass = createAdaptiveExtensionClass();
}
private Class<?> createAdaptiveExtensionClass() {
// 为目标接口生成子类代码,以字符串形式表示
String code = new AdaptiveClassCodeGenerator(type, cachedDefaultName).generate();
// 获取classloader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findClassLoader();
// 通过jdk或者javassist的方式编译生成的子类字符串,从而得到一个class对象
org.apache.dubbo.common.compiler.Compiler compiler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
org.apache.dubbo.common.compiler.Compiler.class).getAdaptiveExtension();
return compiler.compile(code, classLoader);
}
上面的代码中主要是一个骨架代码,首先通过getExtensionClasses()
获取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各个类对象,其加载的原理读者可阅读本人前面的文章Dubbo之SPI原理详解;加载完成后,会通过AdaptiveClassCodeGenerator
来为目标类生成子类代码,并以字符串的形式返回,最后通过javassist或jdk的方式进行编译然后返回class对象。这里我们主要阅读AdaptiveClassCodeGenerator.generate()
方法是如何生成目标接口的子类的:
public String generate() {
// 判断目标接口是否有方法标注了@Adaptive注解,如果没有则抛出异常
if (!hasAdaptiveMethod())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No adaptive method exist on extension "
+ type.getName() + ", refuse to create the adaptive class!");
}
StringBuilder code = new StringBuilder();
code.append(generatePackageInfo()); // 生成package信息
// 生成import信息,这里只导入了ExtensionLoader类,其余的类都通过全限定名的方式来使用
code.append(generateImports());
code.append(generateClassDeclaration()); // 生成类声明信息
Method[] methods = type.getMethods();
for (Method method : methods) {
code.append(generateMethod(method)); // 为各个方法生成实现方法信息
}
code.append("}");
if (logger.isDebugEnabled()) {
logger.debug(code.toString());
}
return code.toString(); // 返回生成的class代码
}
这里generate()
方法是生成目标类的主干方法,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 生成package信息;
- 生成import信息;
- 生成类声明信息;
- 生成各个方法的实现;
这里前面几个步骤实现原理都相较比较简单,我们继续阅读generateMethod()
方法的实现原理:
private String generateMethod(Method method) {
String methodReturnType = method.getReturnType().getCanonicalName(); // 生成返回值信息
String methodName = method.getName(); // 生成方法名信息
String methodContent = generateMethodContent(method); // 生成方法体信息
String methodArgs = generateMethodArguments(method); // 生成方法参数信息
String methodThrows = generateMethodThrows(method); // 生成异常信息
return String.format(CODE_METHOD_DECLARATION, methodReturnType, methodName,
methodArgs, methodThrows, methodContent); // 对方法进行格式化返回
}
可以看到,方法的生成,也拆分成了几个子步骤,主要包括:
- 生成返回值信息;
- 生成方法名信息;
- 生成方法参数信息;
- 生成方法的异常信息;
- 生成方法体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所有类都是使用的其全限定类名,通过前面我们展示的FruitGranter
的子类代码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上面生成的信息中,方法的返回值,方法名,方法参数以及异常信息都可以通过接口声明获取到,而方法体则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来生成。关于方法参数,需要说明的是,Dubbo并没有使用接口中对应参数的名称,而是对每一个参数的参数名依次使用arg0
、arg1
等名称,后续在阅读代码时读者需要注意这一点。这里我们继续阅读Dubbo生成方法体内容的代码:
private String generateMethodContent(Method method) {
// 获取方法上标注的@Adaptive注解,前面讲到,Dubbo会使用该注解的值作为动态参数的key值
Adaptive adaptiveAnnotation = method.getAnnotation(Adaptive.class);
StringBuilder code = new StringBuilder(512);
if (adaptiveAnnotation == null) {
// 如果当前方法没有标注@Adaptive注解,该方法的实现就会默认抛出异常
return generateUnsupported(method);
} else {
// 获取参数中类型为URL的参数所在的参数索引位置,因为我们的参数都是通过arg[i]的形式编排的,因而
// 获取其索引就可以得到该参数的引用。这里URL参数的主要作用是获取目标参数对应的参数值
int urlTypeIndex = getUrlTypeIndex(method);
if (urlTypeIndex != -1) {
// 如果参数中存在URL类型的参数,那么就为该参数进行空值检查,如果为空,则抛出异常
code.append(generateUrlNullCheck(urlTypeIndex));
} else {
// 如果参数中不存在URL类型的参数,那么就会检查每个参数,判断其是否有某个方法的返回值是URL类型,
// 如果存在该方法,则首先对该参数进行空指针检查,如果为空则抛出异常。然后调用该对象的目标方法,
// 以获取到一个URL对象,然后对获取到的URL对象进行空值检查,为空也会抛出异常。
code.append(generateUrlAssignmentIndirectly(method));
}
// 这里主要是获取@Adaptive注解的参数,如果没有配置,就会使用目标接口的类型由驼峰形式转换为点分形式
// 的名称作为将要获取的参数值的key名称,比如前面的FruitGranter转换后为fruit.granter。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返回值是一个数组类型,这是因为Dubbo会通过嵌套获取的方式来的到目标参数,
// 比如我们使用了@Adaptive({"client", "transporter"})的形式,那么最终就会在URL对象中获取两次
// 参数,如String extName = url.getParameter("client", url.getParameter("transporter"))
String[] value = getMethodAdaptiveValue(adaptiveAnnotation);
// 判断是否存在Invocation类型的参数
boolean hasInvocation = hasInvocationArgument(method);
// 为Invocation类型的参数添加空值检查的逻辑
code.append(generateInvocationArgumentNullCheck(method));
// 生成获取extName的逻辑,也即前面通过String[] value生成的通过url.getParameter()的
// 逻辑代码,最终会得到用户配置的扩展的名称,从而对应某个基础服务类
code.append(generateExtNameAssignment(value, hasInvocation));
// 为extName添加空值检查代码
code.append(generateExtNameNullCheck(value));
// 通过extName在ExtensionLoader中获取其对应的基础服务类,比如前面的FruitGranter,在这里就是
// FruitGranter extension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ExtensionLoader.class)
// .getExtension(extName),这样就得到了一个FruitGranter的实例对象
code.append(generateExtensionAssignment());
// 生成目标实例的当前方法的调用逻辑,然后将结果返回。比如FruitGranter就是
// return extension.watering(arg0);
// 这里方法名就是当前实现的方法的名称,而参数就是当前方法传入的参数,读者不要忘记了当前方法
// 就是目标接口中的同一方法,而方法参数前面已经讲到,都是使用arg[i]的形式命名的,因而这里直接
// 将其依次罗列出来即可
code.append(generateReturnAndInovation(method));
}
// 将生成的代码返回
return code.toString();
}
上面的代码中,整体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读者可以根据上面的讲解,然后结合前面展示的FruitGranter
生成的子类代码进行对比来看,这样就可以对整个实现逻辑有比较好的理解了。上面的逻辑主要分为了如下几个步骤:
- 判断当前方法是否标注了
@Adaptive
注解,如果没有标注,则为其生成一个默认实现,该实现中会默认抛出异常,也就是说只有使用@Adaptive
注解标注的方法才是作为自适应机制的方法; - 获取方法参数中类型为URL的参数,如果不存在,则获取参数中某个存在可以返回URL类型对象的方法的参数,并且调用该方法获取URL参数;
- 通过
@Adaptive
注解的配置获取目标参数的key值,然后通过前面得到的URL参数获取该key对应的参数值,从而得到了基础服务类对应的名称; - 通过
ExtensionLoader
获取该名称对应的基础服务类实例; - 通过调用基础服务类的实例的当前方法来实现最终的基础服务。
可以看到,这里实现的自适应机制逻辑结构是非常清晰的,读者通过阅读这里的源码也就比较好的理解了Dubbo所提供的自适应机制的原理,也能够比较好的通过自适应机制来完成某些定制化的工作。
3. 小结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示例来讲解了Dubbo的自适应机制的使用方式,然后在源码的层面对自适应机制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讲解。
4. 广告
读者朋友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广告链接,这可以为作者带来一定的收入,从而激励作者创作更好的文章,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