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句丽,为何杨坚打,李世民李治打,杨广不惜亡国也要打?
隋朝和唐朝可以说与高句丽较上劲了。从隋文帝开始到唐高宗结束,连续两个朝代四位皇帝。无论是千古明君的隋文帝、唐太宗,还是亡国之君的隋炀帝,还是政治平庸的唐高宗,都要和高句丽打一架。这四位皇帝,就像跑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一直到把强大的高句丽消灭为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那么,这四位皇帝,为何一定要与高句丽较劲,为何感觉不灭掉高句丽,他们就像寝食难安呢?
(隋文帝画像)
我们先来看看四位皇帝攻打高句丽的情况。
隋文帝和高句丽打,败得很惨。《资治通鉴》记载:“师还,死者什八九。”也就是说,十之八九被打死了,由此可见,隋文帝败到哪种程度。
隋炀帝上台以后,不服,发动了一系列与高句丽的声势浩大的战争。隋炀帝先后三次征讨高句丽,第一次就动用了兵力一百一十多万人。这还是兵力,参与后勤保障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资治通鉴》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就是说人多地挤满了路,而且是白天晚上都有人在走。路上死了的人一个个堆叠在一起,满路都是污臭的味道。
可见,隋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发动的人之多,手段之粗暴,境况之惨烈,都是空前绝后的。
实际上,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开始,老百姓就因为不满,全国各地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但是,隋炀帝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还要继续征讨高句丽。征讨了第二次,又征讨了第三次。最终,由于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隋炀帝没有把高句丽灭掉,反而自己的国家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诸侯*给灭亡了。
(隋炀帝画像)
唐太宗上台以后,十分注意自己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避免二世而亡。但是,他依然不忘打高句丽。而且他还为自己征讨高句丽狡辩,说:“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他的意思是说,兴兵前往征讨高句丽,都是老百姓自愿的。本来只征集十个人,却有一百个人自愿来参加;本来只征集一百个人,却有一千个人自愿来参加。
唐太宗打高句丽,虽然胜利了,但是代价也不小,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还感叹说,如果魏征还活着,绝对不会让他干打高句丽的事情。说是这么说,但打高句丽这事,他丝毫不含糊。
唐高宗政治上比较平庸,很多政务都要仰仗武则天。但奇怪的是,在攻打高句丽上一点儿也不含糊。而且他在攻打高句丽上,也是四个皇帝中成就最高的。最终,高句丽被灭,高句丽百姓,有些被强行迁入中原内地,有的逃跑去与突厥融合,只有少数还留在原地。由此,高句丽灭亡。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隋唐的皇帝们,一定要把高句丽打趴下为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国家不允许强邻环伺。
(唐太宗画像)
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之间,是一种朝贡关系。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会奉中原国家为宗主国,他们则成为宗主国的藩属国。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代社会将非常平稳。
但是,这种朝贡体系,只有在中原国家十分强大,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比较弱小的情况下才会成立。如果中原国家比较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很强大,则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肯定不服,两国之间必然发动战争。
这种战争,首先是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向中原国家挑战。中原国家自然要应对,并给予打击。
隋唐之前是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这些国家都比较弱小,高句丽因此发展起来。但隋唐建立后,中原国家就成了统一的强大国家,自然不允许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强大。因此,要对高句丽进行猛烈打击。这种打击,和秦汉时期打匈奴,是一样的道理。当年汉朝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强大起来以后,就是对匈奴一阵穷追猛打,不把匈奴打得“远遁”,决不罢休。
当然了,隋唐之所以一定要打高句丽,还有一个原因,是高句丽所在的辽东,和匈奴、突厥等民族所在的漠北及河西是不一样。漠北与河西从来就不太平,而辽东则从来都比较稳定,至少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没有强大过,也没有试图侵扰中原国家。因此,中原国家对高句丽的强大,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不把他打下去,那口气就顺不过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